2021/04 戒茂斯上嘉明湖-闖進山神的樂園

A7R02408

 

前言-

今年清明連假終於完成了放進口袋名單很久的嘉明湖,前幾年因為山屋難抽、交通費時一直不想安排嘗試,直到去年初戒茂斯上嘉明湖這條新型走法開始盛行、一看沿途風景驚為天人、又沒有抽山屋的問題、才將這條路線放在候選名單中,下山後深深覺得這真的是非常經典的一條路線、如果腳程跟負重能力許可、真的非常推薦要走一趟。


1.路線介紹:

地點:台東縣海端鄉

路程:單程12公里(戒茂斯登山口原路來回)

海拔高度:1913~3354公尺

高度落差:1441公尺

想去嘉明湖老是抽不到山屋?厭倦人擠人的傳統路線?來,改由戒茂斯上嘉明湖,不用跟大家搶破頭,還免費贈送你一路陡上山、背水背過癮的大禮。

對於登山老手,這些都像是一碟小菜,但也絕對不會讓人白白吃苦,昔日布農族獵人的捷徑,幽靜的路線,原始的林相,都一再召喚著與眾不同的你,清澈的新武呂溪、柔軟松針鋪地、廣大的草原、清新脫俗的嘉明湖妹池、夜宿偌大平整的排球場營地,都是你的獎賞,途經戒茂斯山前峰及戒茂斯山,樹林間可眺望向陽山屋、向陽山、三叉山、塔關山、關山嶺山、關山大斷崖等景色,最後見到嘉明湖明亮的大眼睛,著實讓人感動,終於滴下天使的眼淚。

2.活動時間:

04/02(五)-05(ㄧ)

3.隊伍結構:

領隊:吳柏憲

隊員:黃敏翔、陳品宏、王翎

共4人

4.計畫行程:

D0 04/02(五)

下午搭乘火車至關山車站會合,晚上至關山接駁業者民宿過夜。

D1 04/03(六)5:00起床準備→6:00接駁出發→7:30接駁車至戒茂斯山登山口(南橫公路156.5K)→(0.4K, 35分鐘)→8:10戒茂斯山前峰→(1.6K, 90分鐘)→9:50戒茂斯山岔路→(0.2K, 10分鐘)→10:00戒茂斯山→(1.6K, 70分鐘)→11:30新武呂溪第二次過溪午餐取水休1小時→(2.6K, 180分鐘)→15:30 排球場營地(營宿)或30分鐘到高爾夫球場營地(較美較大)

新武呂溪裝水約3升

從新武呂溪營地需先一路拉升近600m才會到第一個休息點排球場營地,過程中依序會經過排球場營地、10分鐘足球場營地跟20分鐘高爾夫球場營地

D2 04/04(日):5:30起床→7:00排球場營地出發→(3.8K, 120分鐘)→9:00嘉明湖妹池→(0.5K, 20分鐘)→09:30廢棄獵寮附近取水→(1.4K, 90分鐘)→11:00嘉明湖午餐(回程取水)→(1.9K, 75分鐘)→13:30嘉明湖妹池→(3.8K, 105分鐘)→15:15 高爾夫球場營地(營宿)

D3 04/05(ㄧ):5:00起床→6:30足球場營地出發→(2.6K, 150分鐘)→9:00 新武呂溪取水→(3.4K, 180分鐘)→12:00戒茂斯山登山口(南橫公路156.5K)→12:30搭接駁車回關山車站(有時間則回民宿盥洗)

5.實際行程

D1 04/03(六)

揹水1.6升

5點起床

6點上車出發

7:30到登山口

7:40開登

8:10到戒茂斯前鋒 有訊號

8:20出發

10:15戒茂斯岔路 有訊號

11:50第一次過溪

12:05第二次過溪

都有橋不用涉水 開始無訊號 到此水喝0.2升 在此補滿3.5升

12:45出發

13:50休10分鐘走1/3

14:50休息10分鍾 走快2/3

15點開始飄雨

17:00排球場

17:25足球場 4g一格 3g一格

晚上水剩2.1升

D2 04/04(日)

5:00起床 水用0.5升

6:55出發

7:22高爾夫營地 3g一格

7:45出發

8:27山屋遺址

8:50大平台休息

9:05出發

9:15大草皮 3g滿格

9:25右邊熊出沒營地 左邊妹池營地 G三格 取右

9:45獵寮營地旁 溪底 無訊號

10:55上稜線 4g2格

11:00到嘉明湖 3g一格

12:47出發回程

13:18到溪底

13:20到水源處 水剩1.3升 補到2.5升

13:50出發

14:15回到妹池稜線岔路

14:35回休息大平台

15:25高爾夫營地 休息

15:50出發

16:13足球場營地

D3 04/05(ㄧ)

4:30起床 水剩0.9升

6:20出發

7:45新武呂溪 水剩0.75升 不補水

8:25出發

9:35戒茂斯三岔路 

9:52攻戒茂斯山

9:58到三角點

10:20出發下山

11:35戒茂斯前峰

11:50戒茂斯登山口 水剩0.5升

6.沿途照片分享

iphone-2👆🏻4/2當天很不幸遇到台鐵史上最嚴重事故、許多東部南下列車都大幅誤點

iphone-3

👆🏻傍晚抵達關山車站

iphone-5

👆🏻抵達接駁業者住宿通舖、一人一晚600元

iphone-4

👆🏻房間乾淨好睡、被子略薄

iphone-6

👆🏻備品齊全

iphone-13

👆🏻4/3一早6點發車出發

iphone-16

👆🏻約1.5小時車程後抵達戒茂斯登山口

iphone-20

👆🏻爬上斜坡後馬上左轉陡上小路、不是直走緩坡大路要注意

iphone-24

👆🏻戒茂斯前峰

A7R01927

👆🏻原先看記錄走過的大崩壁現已圍起來、在後方另闢安全路徑了

A7R01937

👆🏻三岔路

A7R01963

👆🏻路上隨處可見巨木及迷人的光影、非常好拍

A7R01988

iphone-30

A7R02002

👆🏻第一次過溪

A7R02006

iphone-32

👆🏻第二次過溪

A7R02058

👆🏻溪邊大休

A7R02027

iphone-44

👆🏻再往前走約5分鐘抵達新武呂溪營地、不想背重的也可以和協作搭伙睡現成帳篷

iphone-50

👆🏻排球場營地

iphone-60

👆🏻下榻足球場營地、這只是其中一塊、另外還有兩塊可扎營

iphone-55

👆🏻足球場營地足球踢起來!

A7R02130

👆🏻這次為了輕量化只使用外帳加地布

A7R02164-全景

👆🏻第二天一早看陽光喚醒樹林

A7R02168

👆🏻出發嘉明湖

iphone-68

👆🏻高爾夫球場營地令人震撼地美麗、第一印象像是凡人誤入侏羅紀世界恐龍們的樂土

A7R02237

👆🏻橫倒巨木怎麼拍都好看

iphone-124

👆🏻整隊合照

A7R02269

A7R02282

👆🏻上稜線後可以看到左側的熊出沒營地

A7R02281

👆🏻右側妹池營地、缺水

iphone-79

👆🏻掠過小山頭後陡下溪谷看見獵寮營地

iphone-81

👆🏻乾枯河床、右轉3分鐘即有活水源、接著開始痛苦地陡上1.5小越過山頭

A7R02297

👆🏻終於和嘉明湖見面了

DJI_0141

👆🏻空拍照可以很明顯看到傳統的向陽登山口路徑

A7R02326

👆🏻湖中瑜珈

A7R02352

👆🏻最後看一眼天使的眼淚

iphone-91

👆🏻取溪谷活水

A7R02371

👆🏻八爪怪

A7R02382

👆🏻起霧地樹林一樣迷人

A7R02397

👆🏻第三天、打包好行囊、和這片山林道別下山

iphone-106

👆🏻回關山車站吃關山便當當慶功宴

《沙鹿百工》第24集-沙鹿肉圓仔

A7R09365

初來沙鹿一直對肉圓仔一物不甚了解,

實際品嚐後才發現肉圓仔就是類似略小的鹹湯圓的小巧小吃、似乎是中部特有的製作方式,

此次有幸採訪到經多位沙鹿朋友ㄧ致推薦的「沙鹿肉圓仔」、堪稱是沙鹿肉圓仔始祖,

今天,就由第三代陳振隆陳老闆和我們分享沙鹿肉圓仔的故事。


「發跡於舊公有市場的小攤位」

肉圓仔第一代創辦人陳期招於民國32年在沙鹿舊公有市場開業賣甜粿和甜湯圓,

原先主要賣的對象是趕集的農民、菜販和買菜的婦女等,

隨著他不斷拜師學藝精進手藝、口味越做越好、逐漸打出了名聲,。

第二代陳清興成年後原先在沙鹿經營富山芋仔冰、聽說當時和現在還在的阿義鳳梨冰堪稱兩大冰店,

後來陳清興於民國65年決定接手家業在三角公園對面承租店面開業、而原公有市場店面則由長兄接手,

第三代回憶、父親這輩開始嘗試賣鹹的肉圓仔、隨著甜湯圓購買比例慢慢下降、便決定只專心做鹹的肉圓仔,

民國71年因房東也想自己賣肉圓仔不願續租、

一家人遂搬到當時還少有人煙的文昌街重新開業至今。

A7R09343

第一代創辦人陳期招

A7R09362

第二代最早在三角公園旁的店面、現在也是一家肉圓攤

A7R09371

應該有不少沙鹿人是吃肉圓仔長大的吧?

 

「我們家肉圓仔特別的地方是使用舊糯米製作、口感才會Q。」

第三代陳振隆從小就和弟弟在父親身旁學習手藝,

23歲退伍後開始全職投入家業、弟弟也於現址斜對面不遠處開立二店,

第三代接手後也開始導入部分機械化大大增加了製做效率、以應付日益上升的訂單,

而累積的名氣也讓肉圓仔開始有媒體找上門,

民果76年肉圓仔獲選為台灣十大小吃攤位、到當時的亞哥花園設攤行銷自家湯圓 ;

民果89年美鳳有約前來採訪拍攝、老闆娘笑說拍攝的那2天根本不用做生意、一堆陳美鳳的粉絲前來朝聖將不大的店面擠得水泄不通 ;

民國91年,又被台中縣政府出版的美食饗宴導覽專輯納入其中 。

A7R09358

弟弟在附近不遠處開的二店,兩店食材各自製作所以口味略有不同,

兩家店也很巧妙地將店休日錯開、以免大家沒肉圓仔吃。

A7R09342

76年入選十大小吃攤的簡介、當時一碗只要15元呢!

A7R09354

陳振隆説目前這塊招牌是復刻當時十大攤位設攤時、主辦幫他們準備的招牌字體,

當時那塊木製招牌太大帶不回來、便拿著照片請人復刻。

A7R09336

美鳳有約的採訪讓更多外地人知道沙鹿肉圓仔、也開始不時有外地客前來嚐鮮

A7R09345

入選台中縣美食饗宴導覽專輯的文宣簡介

IMG_5086

肉圓仔使用長期配合的當日溫體豬肉

A7R09359

肉圓仔的製作流程大致可分為-

糯米泡水→脫水→蒸熟→包肉餡成型

上圖即是脫水過後的生糯米塊,

陳振隆特別提到自家肉圓仔特別的地方是使用放置稍有年份的舊糯米、這樣口感才會Q,

用新鮮糯米製作容易變成糊糊的口感。

「一樣是大家熟悉的味道、不做網購只做來店客。」

開業近80年肉圓仔如今還是維持著傳統的經營模式-

一樣是大家熟悉的味道、不做網購只做來店客,

這幾年第四代也開始加入行列幫忙,

看著三代同堂在店內一起工作、相信這份沙鹿好味道還會繼續飄香下去。

A7R09367

第二代至今手腳仍非常俐落地在台前幫忙

“現在只做早上、我們以前可是從白天賣到晚上的呢!”-奶奶驕傲地說

A7R09349

肉圓仔第三代第四代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23集-金足城銀樓

A7R07980

早年台灣經濟起飛錢淹腳目、銀樓生意總是絡繹不絕,

加上華人對金飾作為贈禮的特殊偏愛、更是加深了銀樓的重要性。

而沙鹿這家從日治時期開業至今的銀樓見證了台灣銀樓業的變遷,

今天,就由金足城銀樓第四代老闆張玉錦和我們介紹金足成的歷史。


「當時日本政府禁止民間交易黃金、所以很多銀樓都要偷偷帶客人上樓交易。」

金足城銀樓創立於日治時期、確切年份已不可考,

第一代創立時因日本政府管制黃金買賣所以是賣銀飾起家,

但張老闆說、據長輩轉述當時民間還是有很多交易黃金的需求、所以銀樓多半都會偷偷帶客人上樓私下交易,

第二代蕭金龍接手時適逢台灣光復、才開始光明正大買賣黃金,

金足城第三代歷經了銀樓業的輝煌時期,

張老闆説公婆當時最多請了5位“打金仔”師傅,

那時金足城是在騎樓買賣、屋子內則擺滿了鑄造器材,

附近的新振成老闆曾和我提到他小時候常看到金足成很多師傅在店內敲敲打打,

可以佐證金足城當時的規模。

A7R07997金足城早期的店面、和目前的臨時店面同一處(110/01)

A7R07992

採訪途中剛好遇到客戶來領幫媳婦訂的金飾

「店裡每個師傅都是男人、只有我一個女人也下去幫忙燒金磚。」

第四代的張老闆於民國70年時嫁來蕭家,

當時的她在大雅原有自己的鞋業生意、但在公公的希望下收掉穩定的事業在金足成當學徒從頭學起、幫忙燒金磚、抽金線,

75年後公婆逐漸淡出、正式由第四代夫妻兩人接手,

也開始將品項多元化、加入販售鑽石和銀飾。

張老闆說他們在民國78-82年見證了另ㄧ波銀樓盛況,

她説那時大家樂盛行、很多人一中獎就笑呵呵地來銀樓買金飾,

直到82年左右才慢慢退燒,

98年時因為增加了品項店面空間不敷使用、遂買下隔壁的中古屋、搬遷拓展店面,

沒想到因屋體老舊、一遇下雨牆壁就滲水苦不堪言,

所以108年又搬回原址設臨時店面、將中古屋整間打掉重建,

預計今年暑假會搬到新址正式營業。

A7R07977

金磚加熱抽出來的金絲

金飾加工先後透過金磚大火燒軟、鐵打、壓成片或抽金線,

金片用來做金牌或墜子、金線則加工成各式手飾項鍊。

A7R07996

照片後方可隱約看出金飾加工的機具

店裡目前已無在加工、而是外包給2位長期配合的師傅,

而早期的機具也在師傅離開時都讓他們帶走、沒機會拍攝到、甚是可惜。

「有專櫃有品牌、租金、人事成本的成本,在我們這種民間的銀樓才可以買到最划算的價格!」

張老闆說銀樓其實沒有想像中好做,

因金足城不做典當和兌匯業務,

所以大部分利潤來源只有金價買賣價差和些微加工工錢,

而隨著金價從她民國80年接手時一錢1000元,

到現在一錢6000元的天價,

顧客對高單價的金飾入更是卻步,

但談到對百貨金飾專櫃會不會有被威脅感,

張老闆倒是很有自信-

“有專櫃有品牌、租金、人事成本的成本,在我們這種民間的銀樓才可以買到最划算的價格!”,

目前店面大部分時間都由兒女顧,

張老闆笑說等兒子結婚她就要退休給第五代接手,

隨著科技發展帶來的消費習慣改變,

第五代也開始透過臉書等工具分享商品、行銷,

讓老店也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A7R07990

張老闆說小時候兒女常偷金飾去玩,

生意忙的時候一不注意就不知道被丟去哪,

她曾在水溝和垃圾桶翻出金元寶、可想而知兩人一定被毒打一頓。

A7R07982

第四代張老闆、兒子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22集-峰光製麵

A7R07405

走進清晨熱鬧的大同街市集尋找一間沙鹿的老味道、來到店前不仔細看招牌副標還以為是間新開不久的店,

殊不知峰光是間超過百年傳承四代的老牌製麵廠、乘載了沙鹿數代對麵的記憶,

今天,就由峰光製麵二三四代徐氏家族來和大家分享峰光製麵的故事。


「我每天都要半夜2-3點起床做麵、一天不做就一天沒麵可以賣。」

峰光製麵於1917年由創辦人徐廷桂在大同街店面現址成立,

靠著賣黃麵、白麵、餛飩皮起家打響名號,

清水的王塔、阿財米糕都是峰光餛飩皮的老客戶,

二代徐媽媽陳雪梨回憶、早期製麵依靠純手工需要大量人力,

先生和其他3-4個兄弟全家人都下去做,

女生負責煮麵和賣麵、男生負責揉麵團、桿麵等體力活,

因麵條無添加物保存期限只有ㄧ天、需要每天生產才有麵可賣,

徐媽媽自22歲嫁來後、每天都要半夜2-3點起床製麵直到83歲退休,今年已高齡90歲。

IMG_4401

峰光製麵早期店面

A7R07360

每日出產的新鮮麵條和餃皮是老沙鹿人認證的好味道

 

A7R07363

三代徐太太陳姬妃說自家麵條因無任何防腐添加物,為了保持最佳鮮度、峰光的麵凌晨完工後會先放到冷凍庫保持鮮度、上架前再放到冷藏回溫,上架後超過3小時沒賣出就淘汰掉

 

「我想要喚起一種意識,讓媽媽們重新體認到煮麵是一種對家人表達關愛、關心家人健康的方式。

民國80年前後、第二代們年紀漸大體力不如從前、峰光訂單又持續上升,

長輩們常常做不完趕工到半夜、第三代子孫又沒有人願意繼承家業,

身為大兒子的第三代徐文炳不捨看見這樣的情況決定在30歲那年辭掉在台中精機的工作、和太太兩人回到沙鹿在天池街租下廠房、開始從頭學起、幫忙製麵消化訂單,

接著在85年於興安路設立工廠、重新設計生產線將部分流程機械化,大大提升了製麵效率。

 

民國90年代競爭對手開始變多,

四代大女兒畢業後原先想去國外留學一年、媽媽説條件是要在工廠幫忙一年,

沒想到這一幫、第四代開始對峰光有些想法就幫到現在沒有出國了,

大女兒說現在趨勢在家煮飯少、外食多,

而外面餐廳對原料大多只比價錢品質其次、對峰光的處境是一大挑戰,

所以她希望做的、是喚起一種意識,

讓媽媽們重新體認到自己煮麵一種對家人表達關愛、關心家人健康的方式,

曾在美國留學的小女兒說當她在國外拿出自家麵條料理、麵端出來時,那種安心感特別強烈。

 

A7R07367

峰光工廠樓上的麵糰攪和區

A7R07370

一樓的生產線

A7R07374

三代徐老闆設計的曬麵軌道、每批麵條隨著軌道上升至頂樓日曬風乾後再下來、頗有趣

A7R07375

三代徐太太分享峰光的麵條會比外面多一道手續-將麵條吹至半乾再裝袋,雖然更耗時、耗成本但更耐煮口感也更好

A7R07379

三代徐太太正監工著生產狀況

A7R07383

比紙還要薄的餛飩皮

A7R07350

四年前在三四代合作下翻新的新店面

A7R07396

在宮廟裡拿到的壽麵也有機會是出自峰光手中!

 

「開始嘗試將麵條與不同的農產品素材做結合

隨著勞動法規的演變、對六日加班的限制也讓峰光在人力上面臨另一大挑戰,

但峰光還是努力維持著產品無添加及每日生產兩大堅持,

近年來第四代開始嘗試將麵條與不同的農產品素材做結合、挑戰各種難做的乾麵條、做成禮盒,試圖走出另一條路,

紫心地瓜、艾草、香菜麵都曾是峰光的作品,

但不管如何變化,相信不會改變的是峰光給顧客的安心。

 

27709911_2109640092386499_920275170107437686_o

各種不同素材組合的麵條是新世代對產品的嘗試 /圖片取自峰光官網

 

A7R07398

峰光製麵二三代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21集-萬美嫁妝百貨

A7R07333

傳統華人界新人結訂婚時習慣準備嫁妝、十二禮等禮數,

雖然繁雜、但每樣物品背後都富含了其希望達到的祝福,

而沙鹿有家50年的嫁妝百貨為半世紀來無數對新人承擔起提供這些禮品的重任,

今天,就由萬美嫁妝百貨創辦人周森村和二代周志達來和我們聊聊萬美的故事。


「會開始賣起嫁妝是誤打誤撞、並不在我一開始的計畫之中。」

今年已高齡80歲的創辦人周森村談起會開始賣嫁妝其實是誤打誤撞、並不在他一開始的計畫之中,

他高中畢業後在農會工作了6年,

後來受徵招入伍、退伍後1-2年一直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便決定白手起家創業,

當時的他還只是個單身的29歲小伙子,沒有人脈、沒有幫手,

接著想到姐夫開書局、便決定開百貨行進一些文具及其他日用品來賣,

民國58年在舊公有市場租了攤位、萬美百貨行正式成立!

A7R07336

萬美店內至今還有販賣一些現在少見的女性保養品

「老客人從一個個小女孩漸漸到了適婚年齡、開始會詢問有沒有賣一些結婚用品。」

創業隔年在友人牽線下認識了妻子結為連理、有了得力助手夫妻兩人便齊心在萬美奮鬥,

周太太說先生很拼、365天都不休息,從早上8點開到晚上9點、甚至為了迎合輪班制工人下班時間還開到11點、連年夜飯也在店裡吃,

三女兒開玩笑說爸爸的人生哲學就是賺錢、賺錢、賺錢!

而從日常百貨開始改賣嫁妝的原因也很溫馨,

早期因沙鹿鹿寮紡織工廠眾多、客群大多是下班後前來採買的女工 ,

店裡的老客人從一個個小女孩漸漸到了適婚年齡、開始會詢問有無賣一些結婚用品,

這樣的詢問愈來愈多夫妻倆便決定進一些嫁妝用品來賣,

沒想到嫁妝的生意愈做愈大,

民國六零年代是萬美的美好歲月、每逢好日子前生意都爆量,

客人嫁妝都是一整車一整車地在買、讓萬美甚至有了嫁妝王的封號,

接著民國68年遇上舊沙鹿市場改建、便遷到大同街現址,

同時周老闆認為大部分客群都是女性、便邀請蜜絲佛陀(SK-II前身)來萬美設櫃,

不到幾年就一舉成為海線營業額最高的經銷商、每年新品發表會總公司都會邀請當紅藝人來萬美炒熱氣氛、把不寬的大同街擠得好不熱鬧,

直到3年前SK-II改變經營策略只鋪點在百貨公司、機場,才從萬美撤櫃,

A7R07277

藏身在大同街裡的店面

A7R07291

每逢新品發表會店面都擠得水泄不通

A7R07296

方馨、孫協志等當紅影星都曾前來店裡宣傳

A7R07298

家中三個女兒出嫁完全不用擔心嫁妝、訂婚禮!

A7R07315

夫妻倆除了嫁妝外也隨著季節賣應景商品,

過年糖果、元宵燈籠、端午香包,

把門口佈置得好不熱鬧

「偶爾會看見老客人帶著女兒甚至孫女上門買嫁妝。」

約莫十年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大兒子因長期高壓身體出現了狀況、便興起回沙鹿就近陪家人的念頭,

索幸辭掉工作回來顧店、也讓年邁卻堅持全年無休的父母有機會喘口氣、有時間去廟裡虔誠地作早晚課,

雖然現在嫁妝沒有以前那麼好賣了、現代年輕人儀式者大多從簡或一包紅包搞定 ,

但當偶爾看見老客人帶著女兒甚至孫女上門買嫁妝時、應該是最暖心的事情了吧!

A7R07326

縱使已高齡80,周爸爸每天有空仍會在店裡招呼客人

A7R07321

萬美老闆父子倆與店面一影

2021/01/02 吾居無束露營區(台中新社)-能夠叫外送的方便營區!

A7R07215

去年年末、家人突然提到要不要1/1跨年連假去中部露營,

但露營區跨年的預約大多兩個月前就開放預訂、大部分不錯的營區老早就客滿了,

後來討論改1/2露營,

因為是冬天氣溫低、考量海拔太高家人呼吸會不舒服,

所以鎖定苗栗市郊或台中市郊的營區,

最後幸運訂到吾拘吾束營區兩帳營位。

露營營區資訊-

名稱:吾居無束露營區

地址:Google Map直接搜尋導航即可、但注意第一次導航被導到地圖上營區左側小路那是死路、要走營區右側大路才是正路(跟著指標牌走)

電話:0966 555 686

收費:1帳1200(限1車1帳4人)、民宿整棟2房2衛1廳/7000(限2車8人)

包場12帳+民宿整棟共21000 

入場12:00離場12:00夜衝17:00

營區收訊良好

棧板面積差異大,建議先看好營位再下訂

IMG_4089

到營區前先去附近的雙翠水壩野餐、目前似乎還是個冷門景點,

旁邊有小路露營區和松之戀民宿餐廳規劃得都還不錯、之後會安排時間再訪。

IMG_4119

午餐後抵達營區、一開始被google導錯路、繞了一下才開到正路

IMG_4098

大家忙著卸裝備、有人被關在車上的哀怨臉

122960373_2443798312596040_4413062758800387395_n

↑營區內地圖

營位介紹

IMG_4113

↑營位一

有獨立水槽

IMG_4096

↑營位二

四邊數目較多、遮蔭多較涼爽,

但因為前方的綠樹,帳篷跟天幕無法向前延伸

IMG_4094

↑營位三

照片左側、營位偏方型

棧板跟前方草地稍有落差、如要搭帳搭出來要注意

有獨立水槽可使用

IMG_4112

↑營位四

很不錯的一區、左側可以搭帳篷、右側又有空間炊煮

有獨立水槽

IMG_4111

營位五

左中右三塊木板合起來的一區,

空間大有多餘位置炊煮也很不錯,

有獨立水槽

IMG_4137

營位六

營位五往下走、靠近衛浴及攀岩區

有獨立水槽跟木椅、但較容易有上層營區的人下來路過

IMG_4121(2)

↑營位七

營位六另一側的營位、靠近衛浴及飲水機冰箱、空間頗大,

有獨立水槽跟木椅、也一樣容易有上層營區的人下來路過。

A7R07216

營位八-十一(大平台)

適合小團體包區、可搭3-4帳、視野最好、但無樹木遮蔭較曬,

有獨立水槽

IMG_4143

↑營位M1

民宿旁的木板、和M2共用水槽,

不知是否地圖上的M1+M2是否就是所謂的12帳?

IMG_4144

↑營位M2

民宿旁的木板、和M1共用水槽

IMG_4109

回來搭自己的窩、這次是預約營位二、三,

順便開箱三峰的3x5m天幕,

第一次搭有點手忙腳亂、下次多2根營柱加1條上方脊繩效果應該更好

IMG_4157

家裡這隻小朋友開心得不得了

IMG_4152

有詢問過老闆可以攜帶寵物、但記得妥善處理排泄物及繫好狗繩呦!

營區其他設施

IMG_4095

↑民宿區、裡面有兩間四人房,如果包場前面也可以另搭帳篷。

IMG_4114

↑遊戲區翹翹板

IMG_4136

↑遊戲區攀岩坡、看之前其他遊客文章這裡原本是滑梯+沙坑,可能是安全性問題改成現在這樣

IMG_4127

↑中間第二層為衛浴區

IMG_4128

↑衛浴區前方為垃圾分類區和洗手台

IMG_4129

↑衛浴部分有2間女性專用淋浴間(和廁所一起)、1間男士專用淋浴間、另1間為純男士廁所無淋浴設備

IMG_4131

↑浴室非常乾淨明亮、也有提供衛生紙沐浴乳、另外是免治馬桶坐下去不會冷冰冰大加分!

IMG_4132

↑外面有提供吹風機

IMG_4134

↑衛浴區走出來即為冰箱位置

IMG_4133

↑旁邊有溫熱水飲水機及附近餐廳菜單

IMG_4135

↑琳瑯滿目的菜單如果不會煮不想煮真的不用擔心會餓到!如果不想點外送開車開1.5公里就可以直接到新社市區了。

IMG_4123

↑在更下方第三層是停車場

IMG_4124

↑往上看更清楚營區的結構

A7R07266

第二天一早溫暖的陽光,

雖然幸運躲過的年末的寒流、但1/2這天晚上還是只有11-12度,

一早太陽出來才趕緊出來曬暖。

A7R07212

從營區可以直接看到新社市景

IMG_4171

中午離營後前往附近的仙跡塘田園餐廳用餐、餐廳前的斜坡不好會車、建議車停下方走路上去。

IMG_4190

餐廳的建築是半開放式設計和原本的樹木融再一起、非常有趣

IMG_4199

用餐後去東勢林業文化園區走走、很適合散散心的地方

IMG_4221

最後來到東豐自行車道騎單車、下午4點開始騎就感受的到涼意、務必穿好外套再騎

A7R07271

多年沒來東豐自行車道、記憶還停留在小時後校外教學一人一台單車埋頭苦騎的回憶,

這次去發現改變好多、除了大多是電動單車外沿途的裝置藝術及造景也讓人看了好舒服、騎起來沒有疲憊感。

這次吾居吾束露營的感受還不錯,營區沒有陡坡、設備齊全、衛浴乾淨熱水充足、離市區近機能佳,

連之前對露營會排斥的父母露完也對這裡表示讚賞,

老闆待人親切會適時詢問有無需要幫忙、

和之前看到他篇兩年前的遊記相比看得出來營區改變了許多地方一直在改進,

會願意找時間再訪!

《沙鹿百工》第20集-來來眼鏡

A7R07189

在民國六零年代以前,沙鹿居民如有配戴眼鏡的需求、大多都會選擇進台中市區找專業眼鏡行,

而這家眼鏡行的出現、讓沙鹿人不再需要翻越大肚台地、可以就近配眼鏡,

今天,就由來來眼鏡創辦人王吉弘及二代王俊諺王老闆來和我們分享來來的故事。

「我還記得國小放學後還在校門口幫忙發家裡眼鏡行的傳單。」

創辦人王吉弘分享他在民國46年國小畢業後就去台中市區的精華眼鏡當學徒,

精華眼鏡是他的堂兄弟開的、薪水雖然較少但平時較自由,

所以兩年學成出師後就留下來當師傅、一做就做了20多年,

36歲時、考量到小孩長大開銷逐漸增加決定自己開業,

當時正巧碰上沙鹿商業活絡時期加上太太是沙鹿人、便決定在沙鹿開業,

而開店的過程也不是這麼順利、當時沙鹿景氣太熱店面一房難求、光是找店面找一年多,

這間店面是娘家親戚一早看到門口貼招租通知他他馬上從市區殺去看房就當場簽約才搶到,

“下午有兩個房客跑去也想租,房東就說不好意思、上午已經有人租去要做眼鏡了。” -創辦人王吉弘得意的說,

民國68年來來眼鏡正式開業、成為沙鹿第一家專業純眼鏡行!

開業之後一開始生意也不沒有預期中的好、多數海線居民還不知道沙鹿有專業眼鏡行、大都還是跑到市區配眼鏡,

是後來花錢做了幾次廣告、才慢慢有人潮上門,

“我還記得國小放學後還在校門口幫忙發家裡眼鏡行的傳單。”

-二代王俊諺印象深刻地說,

A7R07164

創辦人王吉弘早期在精華眼鏡工作時的珍貴照片

A7R07167

來來眼鏡是佔據了王俊諺大半的童年時光

A7R07169

來來眼鏡歷經多次翻新、這台驗光儀是少數保存下來的鏡片測量儀

「客人還要排隊配眼鏡、一天配20-30副眼鏡是家常便飯!」

大約民國78年到85年是來來最輝煌的時期、各行各業生意非常好,

夫妻兩人一個招呼一個製作、常忙得不可開交,

營業時間7:30-22:30、客人排隊配眼鏡一天配20-30副眼鏡是家常便飯,

“隔壁真珠美容院也很誇張,客人洗頭排隊排到外面、裡面6-7個小妹還忙不過來。”創辦人王吉弘說,

民國85年後、景氣開始很有感地走下坡,

也許是產業外移、工作機會大多流到了大陸、民眾消費力也變得保守,

但來來在硬體及技術上還是一直保持在前端,

除了陸續投資近百萬購置電子式驗光儀、鏡片研磨機台,

店面也翻新了三次、一點也看不出老店的年代感,

“我認為眼鏡這種商品跟流行風氣很有關係、店面保持新穎才會有年輕人走進來。”

-二代王俊諺說,

來來也曾考慮要整棟建築翻新裝空調、但翻新需要整排住戶都同意一起翻新、難度太高因而作罷。

A7R07174

早期鏡片是將一大片圓玻璃磨好度數再把邊緣用雙鐵夾夾破、修飾成鏡框形狀裝上去,

後來有小工廠專門代工處理度數、眼鏡行只要負責修飾形狀,

但玻璃又重又易碎、20年前出現樹酯鏡片,先用塑膠板做成鏡片模板、再用機器同步研磨成一樣大小,

現在則是先用機器掃描鏡框形狀、電腦自動直接研磨鏡片,

鏡框部分早期金屬框要用火爐烤金屬鏡框塑形、鏡框含銅所以ㄅ生鏽容易刮傷,現在多用改用鈦合金,

塑膠框則是又重又硬但耐用、現在大多改用tr材質、又輕又有彈性。

A7R07170

早期的測量儀精度較差、所以來來也不吝於投資新設備、提升產品品質

「隨著落日條款期限到來、有些還是用著老舊設備沒有執照的眼鏡行會陸續退場」

105年是眼鏡業大地震的一年、那年驗光人員法上路,政府規定驗光屬於醫療行為、規定眼鏡行要有驗光師執照並設立驗光所才可執業驗光、否則要去眼科驗光拿處方籤再給眼鏡行配鏡片,

並設了落日條款10年緩衝、5年內沒考取執照則期限到必須退場,

眼鏡行從此成了半醫療半商業的行業,

此舉引來許多同業反彈、要許多老牌眼鏡行老闆唸書考國考根本難如登天,

當時在中部數間學校擔任視光講師的王俊諺決定擔下此重任,

考取驗光師執照、讓來來合法成立驗光所、免於退場的危機,

問及連鎖眼鏡行的出現是否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

王老闆倒是很有信心,

雖然有的連鎖眼鏡行打著免費配眼鏡的策略搶市場,

但他認為這種方式經營並不長久、加上他們在人事、房租上都更有優勢,

又有深耕數十年老客人的實力、所以並不構成很大威脅,

而對於眼鏡產業的未來,

王老闆舉美國為例,配眼鏡的方式是由眼科醫師、眼視光醫師及配鏡師共同合作,

以確保專業人員的素質、並要求各自承擔職責,

他認為台灣以後也會朝更這方向邁進,

另外隨著落日條款期限到來、有些還是用著老舊設備沒有執照的眼鏡行會陸續退場,

來來因此能夠站得更穩、更久。

A7R07157

王老闆說明著隨著驗光人員法上路、眼鏡行必須具備的驗光師、驗光所執照

A7R07199

未來驗光將會成為標準更高的醫療行為

A7R07192

來來眼鏡兩代老闆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9集-新振成商行

A7R07132

由沙田路轉進日新街、有間外觀富有歷史、但店內商品總是陳列滿到溢出來的五金行、路過很難不對這誇張的商品數量多看一眼,

試探一問、發現竟然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歷經三代屹立不搖,

今天,就由新振成商行第三代老闆陳書麟陳老闆來和我們說說新振成的故事。


「這些壓艙貨打響了五金行的名聲、讓爺爺有了瓷仔才的美名。」

新振成商行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

惟祖父在陳老闆小學三年級時即離世、對自家店舖的歷史大都是由父親轉述,

陳老闆的爺爺陳才日治時期在沙田路上成立益成五金行、專賣家庭工廠各式五金,

早期的陶瓷品是純手工外觀不那麼精緻、常有不合標準的淘汰品,

爺爺輾轉得知汕頭台中港兩岸來回的貨船會將這些次級品壓在艙底降低重心穩定船身,

便到港口搜購這些外觀不完美、但功能不減的陶瓷品,

再批發賣給許多攤商兜售,

這些陶瓷品因為實惠的價格馬上造成轟動引來搶購,

打響了五金行的名聲、讓爺爺有了瓷仔才的美名,

父親接班後將店舖改名為新振成商行、還曾引進過日本名牌陶瓷品販售,

陳老闆退伍後即回家幫忙家業,

20多年前遇到沙田路拓寬導致店面縮小、不夠擺放商品,

遂和叔叔租下兩間店面、移至一旁日新街、營運至今。

A7R07149

最早店面在現今手機配件行的位置

A7R07151

新振成最早期沙田路店面的珍貴照片

「有顧客說在大賣場買不到的東西在這裡反而買到了」

陳老闆說,祖父那年代沒有網路購物、貨運送貨,

購物一定要出門、和店家或挑著扁擔的攤商購物,

因當時錢幣還不甚普遍、還常可以見到以物易物、以母雞換五金的純樸景象,

以前嫁妝當中的小型傢俱都得到五金行採購、

所以每逢好日子新振成生意都大好、許多新人來購置嫁妝,

另外農忙時期、收稻倚靠大量人力,

所以也會有眾多田主來採購水桶茶壺、奉茶給辛苦的工人們,

問說會不會有同行競爭、競價的問題?

“沒有,以前生意好做根本不用管什麼競爭、我和另家老牌五金行寶記還是好朋友,有時還會互相調貨。”-陳老闆回答,

陳老闆接手後新振成也慢慢有了些改變,

以前工業家庭五金都賣、東西很多很雜,

但工業五金零件太多太雜無法每樣都備貨,

造成工廠有時來採購買不到要的東西而撲空,

後來決定專精化、只賣家庭類五金,

但至今還是有服務少數幾家老客戶工廠、送材料到工廠,

新振成的買賣方式和現今大賣場不大相同

來五金行是你要找什麼和老闆說、老闆找給你,

而在大賣場是開架式陳列自己逛、沒有人介紹說明,

有遇過顧客說在大賣場買不到的東西在這裡反而買到了!

陳老闆每樣商品都會找2家以上廠商比較、所以品質價格都不會太誇張,

遇到顧客商品載不回去、他也常阿莎力順路送到客戶家,

也因為這樣的信任、讓顧客一買就是數年、全家三代的生活用品都由新振成包辦!

A7R07148

來新振成像來尋寶、常會瞄到現在市面上少見的商品

A7R07128

新振成現址也是近百年的建築物、內部藍色木造結構可感受到時代感、可惜建築歷史已不可考,下方的天花板是上一任租客貼皮上去的

「年輕人常常進來看了看又雙手空空離開。」

大約是20年前、陳老闆發現越來越少年輕面孔來店消費,

在十多年前大型連鎖賣場在沙鹿開幕後情況更甚,

陳老闆發現新一代來店裡不太喜歡開口詢問、都喜歡自己看,

但新振成1-2樓堆滿的商品又沒有標價說明客人無從找起,

常常進來看了看又雙手空空離開,

但陳老闆倒是輕鬆看待這樣的轉變,

數十年累積下來的固定客群加上少數工廠客戶,

他還是常忙得不可開交,

採訪期間不時遇到廠商送貨、顧客上門,

也發現顧客常留下來閒聊幾句,我想這就是老店的魅力吧。

A7R07127

滿到溢出來的商品如果沒靠老闆找、顧客還真不知從何看起

A7R07139

意外發現的古董級保險箱、整座由純鐵鑄造,

重到無法靠人力搬運,當初從沙田路搬家時、這箱還是用怪手載過來的。

A7R07130

陳老闆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8集-維盛服裝材料行

A7R07103

每當拉鍊頭脫落、衣服缺鈕扣,許多沙鹿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是“找維盛!”

但你知道維盛其實不是靠服裝材料起家的嗎?

今天,就由高齡88歲的維盛材料行創辦人陳維藩陳老闆和大家分享維盛的故事。


「和裁縫業結緣是我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

當我提到上週元真的文章、陳老闆開心地說元真老闆是他姪子,

原來兩人是叔姪關係、他是五哥、元真老闆父親是四哥,

早期維盛現址是租給布行、一家人收租另住他處,

原本的生活看似愜意、

到了陳老闆13歲時、長兄陸續成家立業,

父親分家產給底下眾多孩子,

沒想到分完家產不久父親隨即驟逝、留年幼的他和母親住在維盛的二樓相依為命,

因沒錢升學、年紀太輕沒人願意聘他工作、於是陳老闆早期務農維生,

靠著一樓租金和農務的收入、母子兩人勉強度日,

到了18歲成年、陳老闆進入天香化工廠工作、協助生產肥皂一直到38歲,

和裁縫業結緣的契機是他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在家閒暇之餘做車布邊代工賺外快,

當時一台車布邊機要價7000元、在當時陳老闆一個月薪水僅千元的年代、價格非常驚人,

很多人以為他是工作賺很多才買得起,其實不是、是剛好兄長要收購他一塊繼承的土地,

剛好有一筆賣地的錢才決定投資在車布邊機上,

初期由妻子主力代工他則是工廠下班後幫忙、一樓還是出租、他們在二樓代工,

後來太太做出名聲、人力逐漸無法負荷訂單,

考量到家中五個小孩陸續升學、工廠工作收入無法支付小孩的註冊費,

38歲那年決定離開工廠和太太全職投入車布邊和鈕扣代工,

布行租客離開後、便把工作室搬到一樓、掛起維盛的招牌,

維盛正式誕生!

A7R07083養活陳老闆一家人的車布邊機

A7R07080
車孔機

「我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自己則常做到半夜2點,隔天6點起來繼續。」

為了應付家中龐大的開銷、夫妻兩人拼命地賺錢,

工作之餘到處找沙鹿男女裝裁縫店拜託師傅將車布邊工作包給維盛做,

因車布邊機昂貴、很少有裁縫店家願意購置,

所以很多裁縫師都願意將車布邊工作外包給維盛,

夫妻齊力奮鬥、兩人每天都是6點起床開工、做到晚上,

因太太還要料理家務、他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他則常做到半夜2點,

這一針一針的努力、最終撐起了整個家庭,

開始賣起服裝材料的契機是當時沙鹿賣鈕扣的地方不多,

他常常要到工廠拿貨、於是他的友人建議他可以批回來賣,

這樣人家來買鈕扣也會順便請他車、賺到兩份收入,

他一聽有道理、店面便開始兼賣著鈕扣、棉線,

接著發現市場流行起織毛線、也開始賣起毛線材料,

當時布料工廠普遍是12小時兩班制、女工下班回家睡7-8小時後通常還有3-4小時空檔,便會織毛帽、手套給家人穿,

也因當時高中開始有家事課、常有學生來買毛線原料,

30年前、工廠開始改成8小時三班制、女工下班睡飽後變成有7-8小時空檔,

維盛生意反而更好、更多婦女買材料回去加工,

陳老闆也開始請了個小姐專顧材料銷售、好讓夫妻兩人能專心車布邊鈕扣,

接著陸續增加鬆緊帶、拉鍊等越來越多的服裝原料,

到現在50多年過去、沙鹿居民要買材料第一個都會想到要找維盛!

A7R07076

架上琳瑯滿目的鬆緊帶、鈕扣

A7R07078

櫃上各種顏色的縫線擺在一起、莫名有種療癒感

A7R07077

因為拉鍊無法裁剪、所以也要備有各種不同顏色、長短的拉鍊供客人選擇

「海線僅存的服裝材料店。」

大約是20年前、店裡車布邊的量開始下降,

或許是車布邊機逐漸普及、裁縫店家都自備一台不再外包處理,

或許是開始流行成衣、訂製服裝不再是主流,

維盛逐漸改為銷售服裝材料為主,

現在可說是台中海線僅存的大型服裝材料店,

從業超過半世紀、見證了裁縫產業的興起及淡出,

現在的維盛每天還是有不少客人上門買材料、修拉鍊,

白天由做了快30年的老員工顧店、晚上則由他和女兒加減顧到收店,

繼續為沙鹿居民服務著。

A7R07097

高齡88歲的陳老闆還是常在台前招呼客人

A7R07109

親自幫客人服務、數十年如一日

A7R07070

維盛服裝材料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7集-元真照相館

A7R06593

領薪日當天打扮的美美、下班後前去相館拍沙龍照,

隔天拿著照片和同事們互相鬥艷、或許是不少曾當過女工的婦女們共同有過的美好記憶,

而沙鹿有家近百年歷史的相館靜靜地見證了這些攝影活動的變遷,

今天、就由元真照相館第二代陳金燧陳老闆和我們分享元真照相館的故事。


「在當時拍照是一件既隆重又謹慎的事情。」

元真照相館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

陳老闆的父親在伯母弟弟開立的照相館裡當學徒,

他印象這家相館位在清水名叫修竹照相館,

父親學成後回到沙鹿開業,

早期照相館是個硬體技術門檻都很高的行業、整個沙鹿也只有2家照相館,

陳老闆在光復時期出生,

他說那時來拍照的大多是公家機關或工廠要拍年度員工照、結婚照或望族的家族照等等,

底片相機無法當下確認結果、每張底片沖出來都像在開獎,

父親總是要背著可能拍錯要重拍的巨大壓力,

在當時拍照是一件既隆重又謹慎的事情。

A7R06535

陳老闆為我介紹著早期暗房的工作流程

A7R06530

早期相館大多協助拍攝機關的大型團體照

A7R06523

元真最早的樣貌、後遇到沙田路拓寬,店面才打掉重建。

「我們是海線第一個提供全彩相片的照相館。」

陳老闆12歲時開始著手幫忙家業,

他說最早期還沒有一捲捲的底片、

是要去市場買空軍偵察機用的大型底片剪來拍,

他每天與底片、藥水為伍,

在當兵回來後、正式接班照相館。

民國五零年代、小型攜帶式底片相機剛出現,

原以為這樣的改變會讓他們專業照相館的案量大幅下降,

“沒有、反而是很多人拍完之後拿來洗照片,沖洗業務大幅成長!”

陳老闆回答,

店內擺設數台底片放大機、每台動輒數十至數百萬,

不難想像當時驚人的沖洗規模,

在攝影產業超過一甲子、陳老闆也見證了攝影技術的快速進步,

民國58年彩色底片出現、他成為海線第一個提供全彩相片服務的照相館,

一開始還因為技術太過先進國內尚無彩色放大機可沖洗,

他自己摸索將黑白放大機配上不同濃度的三原色濾鏡片感光、最後才研究出一套可行的沖洗方法,

更辛苦的是黑白底片是色盲、暗房內可開紅光作業,

但彩色底片忌諱任何的光線、要在暗房內全黑作業、更加深了彩色照片的珍貴性,

雖然每張價格比黑白底片貴上數倍、但前來嚐鮮的民眾還是不少,

民國60年中旬彩色底片自動放大機出現、只需在暗房操作介面等待,

民國70年、沖洗全面自動化、不用一直待在暗房裡了,

民國80年代末期、數位相機問世,

他也隨即將數位相機、無線傳輸系統導入元真,

一張64MB的CF記憶卡要價台幣五千多陳老闆記憶猶新。

A7R06547

倉庫內放置了數台閒置的底片放大機、見證了當年驚人的沖洗數量。

A7R06550

更早期的木製底片放大機

A7R06539

彩色底片畏光,所以要在暗箱內裁剪底片。

A7R06589

每台沖洗機台的藥水保存規格不同、陳老闆常要苦讀厚厚的說明書。

A7R06548

要價400多萬的底片沖洗機具

A7R06554

元真2樓的證件照攝影棚

A7R06564

元真3樓的婚紗照攝影棚,現已不接婚紗照、但手繪的背景布幕讓人印象深刻!

「陳老闆妻子開玩笑說如果當初買機台的錢都拿來買土地、現在就是億萬富翁了。」

約莫是15年前開始、沖洗底片的量開始下降,

因底片機台要恆溫、更換藥水,還要付錢請環保局處理廢液,

一年維護成本至少40萬,

陳老闆決定停止沖洗、將底片沖洗外包給市區另一家相館,

而後電腦的普及也降低了沖洗照片的需求,

但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像我一樣的顧客無法割捨實體相片帶來的愉悅,

會帶著挑選過後的檔案前來沖洗、將照片中的喜悅轉變成實體,

陳老闆妻子開玩笑說如果當初買機台的錢都拿來買土地、現在就是億萬富翁了,

但話鋒一轉、卻也認同丈夫鑽研攝影領域所付出的努力,

很佩陳老闆過去不怕挑戰、總是跟著時代最新技術的野心,

現在的元真還是靜靜地見證著沙鹿陣的變遷,

由陳老闆和女兒一家子一同守護著。

A7R06579

還運行著Windoews 2000的沖洗機台

元真目前的沖洗機台還是使用早期的銀鹽相紙而不是常見的噴墨輸出,

銀鹽雖然不像噴墨的飽和度這麼吸睛、但好處是顏色舒服、也較耐存放,

銀鹽相紙就算褪色也會保有物體輪廓不會完全消失。

A7R06583

放了數十年的銀鹽相紙還是可辨識物體

A7R06596

慈濟的電影還曾跑來取景!

A7R06515

元真照相館店面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