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鹿百工》第11集-福州長袍店

A7R05235

在前趟採訪錫店陶藝師葉文雄時、附近一塊偌大的福州字樣招牌吸引了我的注意,

向葉師父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有數十年歷史的服裝老店、但經過門口無人看店、看起來又像民宅一樣的擺設、不確定是否還有繼續營業,

後來照著外面電話撥打詢問、順利聯絡到蔡老闆,

今天,就由福州長袍店蔡美女蔡老闆和我們分享福州長袍店的故事。


「在當時長袍馬褂是清朝人的日常衣著」

蔡老闆先生的祖父西元1880年出生於中國福州、在當時長袍馬褂是清朝人的日常衣著、生於製服世家的祖父、和每個兄弟都會做長袍馬褂,

祖父成年後遷移來台落地生根、先生的父親繼承祖父的好手藝、在沙鹿舊公有市場開店、民國60年代遇到市場翻新才搬遷至新興街現址,

而蔡老闆從小也在製服的環境中長大、母親在現沙鹿東晉路開店做女裝訂做,

蔡老闆從初中就開始幫忙、直到25歲出嫁店面改由大嫂接手,

有著豐富製作服裝背景的蔡老闆、

一嫁來夫家、很快就能上手幫忙長袍馬褂的製作,

而先生那輩開始、男人都外出工作不學長袍馬褂了,

所以店裡改由蔡老闆、大嫂、大姑小姑這群姑娘們接手,

待之後大嫂搬離、大小姑出嫁之後、蔡老闆成了福州長袍店的主要負責人。

A7R05203

一走進新興街、福州字樣的招牌特別顯眼

A7R05206

先生父親年輕時日常穿著馬褂的珍貴照片(超帥氣呀!!)

A7R05233

福州長袍店以前叫吳錦昌服裝店,但客人習慣叫公公福州仔、最後才改叫福州

「小小的店面除了公公大嫂和她以外、還擠了好幾位學徒幫忙。」

粗略分類來說-

長袍-男士一件式服裝、常見材質如蠶絲。

馬褂-男士上身外罩衣、常見材質如緞面。

旗袍-女士一件式服裝、有腰身, 常見材質蕾絲+裡布。

壽衣-一套3(早逝往生者)或5或7(大部分)件,常見材質棉、綢、蠶絲。

民國六十年代、或許適逢經濟起飛、西裝又還沒開始流行,民眾願意花錢在精緻訂做服裝上、女生穿旗袍又蔚為流行,蔡老闆剛嫁來時正值長袍旗袍銷量的巔峰時期,

小小的店面除了公公大嫂和她以外、還擠了好幾位學徒幫忙,

這麼多的人力還是很難消化大量的訂單,

蔡老闆回憶那時常常6-7點上工一做就做到半夜1-2點,

這樣長期不健康的工作模式導致她20年前脊椎出問題ㄧ坐就酸痛、

後來靠著游泳復健才有效舒緩,

蔡老闆也笑說她三個小孩都是給附近鄰居攤販帶大的,

那時真的太忙沒空顧小孩、小孩都自己跑去外面玩,

還好附近鄰居都相當友善會幫忙照顧,

但有次女兒疑似被人抱走晚上未歸,

她焦急地報警找人、最後懷疑是女兒哭鬧太吵被抱走的人送到其他警局,

才聯繫上她帶回,

“那天帶回來女兒整個人都變了,眼神呆滯、常常嘴破、做惡夢,去收驚看醫生都沒用、過了大半年才好轉。”

講到這裡蔡老闆眼神露出一抹哀傷,我想這樣令人心疼的經歷一定是母親心中永遠的痛吧,

除了民眾訂製以外、眾多廟宇的制服也是他們家的一大客源,

蔡老闆驕傲得說沙鹿青山宮、玉皇殿、清水壽天宮等都是她的客戶,

清水壽天宮有次一訂就一百多件、趕工的日子讓她特別難忘,

蔡老闆展示過去廟服的作品時我發現有套長袍顏色非常鮮艷新穎、

便好奇詢問廟宇通常都怎麼決定長袍的顏色花紋的?

“他們都會擲筊問神明這個布料顏色喜不喜歡呀。”

原來神明也會喜歡一些新奇的顏色呀(笑)。

問到平常較少接觸到的壽衣部分,

蔡老闆分享-

壽衣通常都是由長者生前來挑布量身材訂做、

待完成後再付款取回交代給晚輩知道。

ㄧ改我之前的猜測壽衣可能都是長輩過世後晚輩來購買的、

原來上一輩的觀念如此豁達、願意來替自己最後一程先挑選好想要的衣著呀!

蔡老闆説今年閏年關係還特別多長輩來訂做呢!

A7R05219

櫃子內塞滿滿滿布料、蔡老闆說中部沒有她中意的布料、都是從台北購買來的

A7R05216

馬褂

A7R05231

蔡老闆為參加兒女婚禮自己訂做的旗袍

A7R05221

7件式壽衣

A7R05207

蔡老闆驕傲地展示過去幫眾多廟宇訂製的長袍

「海線僅存訂做長袍馬褂的店家。」

隨著公公離開、大嫂大小姑陸續搬到外面,店內的責任漸漸落在她身上,

好在大小姑、姪女偶爾也會回來幫忙,

蔡老闆說她現在眼睛不利做衣服比較慢,

以前一天可以做2-3件現在頂多1件,

身為海線唯一訂做長袍馬褂的店家、她還是努力服務著每位客戶,

但長袍旗袍成衣的出現也漸漸打壓到他們的生存空間、一開始有成衣大家還是選訂製,

但越來越精緻的成衣、數倍的價差,

一開始是男裝開始退流行(也許大家開始穿西服?)女裝接著退、也對她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這十年大多是接單做老一輩壽衣居多,

期許蔡老闆有機會將這樣手藝傳承下去、讓下一代還有機會見到傳統手工服飾的華麗與精緻。

A7R05245

15年前也曾有中國時報記者來採訪她

A7R05241

蔡老闆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6集- 錫店陶藝師葉文雄

A7R04120

醉心陶藝七十餘年、藏身沙鹿小巷四十餘載,

將陶藝技術獻身於公益、身負傳承腳踢轆轤文化的重責大任,

今天,就由沙鹿錫店葉文雄師傅來分享他和陶藝的不解之緣。


「我從小跟著父親四處去工廠幫人做陶」

葉師傅家的陶藝歷史可追朔至三叔公時期、

三叔公葉泉豐在西元1913年聘請潮州師傅、於龍井成立製陶工廠製作生活陶器供應民用,

葉師傅的父親葉仲通於7歲時喪父、被好心的三叔公接回家中扶養,

年幼的父親從小就在三叔公工廠中幫忙,

年紀輕輕就有一手好功夫、15歲就當上小”石回“手,

(一般分為大中小石回手、專精於大中小陶器)

父親成年之後接連三次在台中市區、沙鹿自立門戶成立製陶工廠但都不甚順利、關門收場,

之後便帶著年幼的葉師傅去竹南、大甲等地的陶器工廠幫人做陶,

父親一生奉獻給了陶藝、做到了中石回手、於71歲逝世,

而葉師傅則是在做到小石回手後、看到了陶器需求下降、錫器興起的趨勢,

於西元1959年離開陶器工廠去和日本師傅學焊錫板金、3年後於沙鹿公有市場開店,販售、維修各種鍋碗瓢盆,閒暇之餘幫父親做陶、才有了“錫店裡做陶的“稱號。

A7R04181

錫店早期擔當了幫居民修補鍋碗瓢盆的重責大任

A7R04144但只要做起陶葉師傅就像換了一個人、嚴肅而專注

A7R04164

葉師傅做茶壺壺身壺蓋不靠模具一氣呵成、密合度剛剛好、純熟手藝讓人驚嘆

A7R04187

早期人的小智慧-桌腳墊,墊在菜桌四個角、盆內放水蟑螂螞蟻就爬不上桌

「6歲的時候大哥結婚、被鄰居笑說家裡做陶的哪有錢結婚?」

問起是什麼樣的契機讓葉師傅重新醉心於陶藝?

他說 “我6歲的時候大哥結婚、被鄰居笑說家裡做陶的哪有錢結婚?

我就發願說有一天我事業有成就了、我就要投身於傳承陶藝、讓更多人學陶!”

約略是1993年葉師傅認為是時候了、便從錫店重新投入陶藝的懷抱,

於山上老家成立十塊厝陶坊傳承傳統腳踢轆轤文化、至校園開辦陶藝班、至科博館擔任義工表演陶藝。

A7R04101

為何是十塊厝?”日治時期這裡只有十戶他第十一戶、因為一戶沒繳稅被除籍,所以我家變第十戶。“ 但此地之後會被徵收做南山溪大排、不知還能保存多久

A7R04099

陶藝師俗名要寫作”陶司“而不是”陶師“,如果ㄧ寫”陶師“老一輩就就知道要碼不專業要碼是新一代的後輩

A7R04106

此處曾是沙鹿僅存的蛇窯之一、可惜疏於保存,崩塌之後只剩磚牆可依稀辨認

A7R04110

小趣事 ”早期有的師傅燒窯時會偷懶喝酒睡覺、醒來發現火太小趕快猛加柴讓火變旺、所以靠外面的陶器溫度太高都會變形“

A7R04083

葉師傅的拿手絕活之一 -五梅罐,早期被用來當嫁妝、五個把手象徵五子登科,通常用來裝髮油。

人家常說”留一手“,五梅罐就是他的一手、平常在外演出教學絕不示範,五梅罐的做法只傳給徒弟。

有別於常見的電動陶藝機、為了省腳力腳踢轆轤很重視腳勁和製陶效率,

葉師傅早期可以踢一次轆轤做兩個小陶器,

現在因為腳傷大約都是踢一次做一個,

他很有自信這樣的效率在台灣目前應該沒幾個人有了!

A7R04172

葉師傅有異於常人的十二根手指、這讓他在製陶上如魚得水,不用模具也可以打造陶器紋路。

葉師傅示範如何運用他的十二根手指

「現在大家工具壞了不是維修而是丟了直接換新」

風水輪流轉,

三叔公那輩陶器好做,平常人做一天賺半斗米、陶藝師一天可以賺一斗米,

但葉師傅印象很深刻、到了民國41年去工廠做100個陶器只能賺5元,

接著50-60年代錫器產業興盛、60年代末塑膠不鏽鋼製品普及,

大家工具壞了不是維修而是因為便宜直接丟了換新,

興盛時期沙鹿原有6-7家同業、現在大甲到大肚應該只剩他ㄧ家,

兒子葉吉鴻繼承了他的好手藝甚至比他還厲害、可惜做陶賺不到錢只好去工廠上班。

看盡產業勝興、他依然樂觀捏陶低調做公益,

每天一早去老家拉胚練手感、下午去市場二樓工作室燒陶,

先前曾因親戚被採訪在媒體上曝光被收宣傳費、他也被大型機關請求免費做陶送禮讓他很困擾,

葉師傅現在轉趨低調鮮少接受媒體採訪,

但遇到真心想了解陶藝而上門的訪客葉師傅眼神就會浮現光彩、

和來者分享陶藝的前世、今生。

A7R04075

一聽到想了解陶藝歷史、可愛的葉師傅就蹦蹦跳上工作桌翻出歷史文獻和我分享

A7R04085

少見的錫製品仍靜靜待在架上等待有緣人的賞識

A7R04088

葉師傅和錫店ㄧ影

《沙鹿百工》第4集- 福濟中藥房

A7R03751

街坊間的傳統中藥房相信是許多人都熟悉的存在、

小時候路過中藥房聞到陣陣的中藥香也存在我的兒時記憶,

這次採訪到了在沙鹿近四十年歷史的福濟中藥房、

由蕭老闆和我分享中藥房的歷史。


「在西醫還不發達的年代、中醫擔當起為人解決病痛的重責大任」

福濟中藥房的前身起源於高雄美濃、由現任老闆蕭雲天的父親蕭福丁所創立,

在中藥房還能為人把脈看診、西醫還不發達的年代、父親擔當起為村民解決病痛的重責大任,

蕭老闆也在這樣充滿中藥材、幫忙手炒中藥材的環境中長大、直到民國60年父親因為同時經營中藥房和務農身體過於操勞決定休息一陣子、福濟中藥房暫時拉下了鐵門。

直到民國65年、從成功嶺退伍後在外打拼兩年多的蕭老闆,

決定重拾父親的招牌、和父親重新在高雄左營豎起了福濟中藥房的招牌復業,

但或許是位置不好、又或者當地消費習慣不同,左營新址的生意始終不見起色,

後來蕭老闆看好妻子沙鹿家鄉適逢台中港開港、十大建設時期商業人潮活絡,

蹲了幾年補習班考過中醫師檢定考試、充實中藥材背景知識後、毅然決定再次遷點在民國71年沙鹿現址成立了沙鹿福濟中藥房!

A7R03755

藏身於沙鹿公有市場旁的福濟中藥房

A7R03746

由父親那輩傳下來的藥商許可執照

A7R03741

蕭老闆和執照一影

「以前在美濃一個月黃耆(中藥材)用不到2斤、在沙鹿一個月100斤不夠用!」

在一個全新的地方重起爐灶、勢必全部都要重頭來過,

好在原本高雄的藥材供應商幫他引薦了台中藥材供應商、一配合就是三十多年,

父親偶爾也會從高雄上來巡視給些意見、中藥房很快就上了軌道,

一如當初的預期、沙鹿密集的人潮帶給中藥房驚人的生意量,

⌈以前在美濃一個月黃耆(中藥材)用不到2斤、在沙鹿一個月100斤不夠用!⌋ 蕭老闆說著,

每天費心費力幫人看診、關門後晚上還一直想著患者的狀況、蕭老闆的頭髮很快就白了,

雖忙碌、但卻甘之如飴,

這樣充實的日子到了民國82年、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A7R03748

店內還保有早期的木質藥材櫃

A7R03754

這套藥櫃是從美濃原址運上來的極富歷史意義、抽屜上的藥材名稱是手工繪製的!

「面對老客戶、甚至老客戶二代的求診都只能含淚婉拒」

衛生署(現衛福部)於民國82年修正藥事法第103條,明訂82年2月5日以前,凡是合法經營中藥房的業者,都可繼續中藥材販賣業務。並在「中藥師」尚未設立前,中藥商必須修習一定中藥課程,並且經過國家考試及格,才能從事中藥材買賣、調配固有成方、調劑中醫師處方藥品等工作。

原本習以為常的把脈看診開藥模式不再合法,

弔詭的是至今還是沒有中藥師制度、如果要幫病人看診必須通過中醫師特種考試(105年已廢除)、或者取得中醫相關學位再考取中醫師高考,

往後幾年遇到上門求診的客人都只能婉拒,

⌈可是我爸以前都來這邊看診、他要我不舒服就來這裡看呀。⌋

面對老客戶、甚至老客戶二代的請求都只能含淚婉拒,

中藥房的重心則改往客製化帖子、依患者處方籤開處方、養身相關補品,

雪上加霜的是民國85年健保上路、大大降低了西醫看診門檻,

導致人們消費習慣轉向又便宜又快速見效的西醫、中藥產業生意大受影響,

但樂觀的蕭老闆及妻子兩人還是用心服務著每位至福濟求帖的顧客,

問起福濟中藥房的下一步、好在蕭老闆的兒女都夠爭氣,

2位女兒都成為中醫師在台北開業、1位兒子在生技產業,

未來如果身子不行了、兒子願意回來接手福濟中藥房,

傳承日漸稀少的中藥房文化,

語畢、蕭老闆說等等要去社大打太極,起身向門外走去、消失在市場的街道中。

A7R03749

蕭老闆和店門口一影

《沙鹿百工》第2集- 建輝刀剪舖

A7R01952

⌈我覺得市場內有一家七十年的刀舖值得你去採訪,你可以去問看看。⌋ 原本打算採訪修鞋舖被拒絕後的我再度燃起了希望,

隔一天的下午,我踏進休息時間的公有市場,微弱的燈光、雜亂卻呈現奇幻色彩的店面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坐下來聽張老闆娓娓道來……。


「我父親民國三十幾年就在市場外面擺攤,到現在還是每天一早來開店」

據張老闆回憶,父親民國三十幾年就在現今沙鹿公有市場外小巷擺攤幫人磨刀,

一個小木箱、一席坐墊就足以填滿他七十年的歲月、養活一家人,

民國五十幾年時因小巷被人買走變私有地便搬到附近一店面門口騎樓擺攤,

民國八十幾年店面又被他人買走便再搬到沙鹿公有市場內,

原本攤位沒有店名、也是為了租店面才取名建輝申請營業登記,

父親生性低調但對工作一絲不苟、每天一早就來開店中午才回去休息,

父子兩人沒有網站、沒有手機、沒有市話,

生意全靠多年來的在地熟客介紹,

“還有沙鹿之美社團介紹來的”(張老闆笑)

A7R01999

充滿歲月感的工具箱,這個木箱已經是第三代、也用了二十多年了。

A7R01982

這個底座有沒有似曾相識?沒錯!是跟台鐵要鐵軌來做的!

A7R01990

早期手工磨刀要用木板夾住固定

A7R01993

靠在底座後再一個個鋸齒磨利

A7R01996

經過幾千幾萬次的敲擊、就連鐵器也被敲出了凹槽

A7R01968

現在磨鋸齒可以用這台訂製可以左右擺的砂輪機取代

「我光是這步驟就練了三年多才上手。」

張老闆奉父親的要求、退伍後就開始跟隨在父親身旁學磨刀做生意,

早期還沒有電動砂輪機磨刀這麼輕鬆、像是光敲鋸齒就練了三年多才上手,

(敲鋸齒的目的是為了將鋸齒往兩側偏中間形成一個溝槽、鋸木時木屑由中間排出,鋸齒因磨擦生熱又會彈回來、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再敲開)

在現在鏈鋸盛行、不利就換一條鏈條的時代,

我想很難會有人願意再花這麼多時間練這樣的技術,

這樣的畫面遲早會成為絕響的。

張老闆講著講起興致來了、開始在店內東翻西找值得拍的東西,

A7R01973

翻出一大一小兩把手工鋼製剪刀、要我一定要拍下來,

A7R01977

這兩把剪刀是由鋼條手工塑形而成、握起來的瞬間一股時代感油然而生,

這種粗曠、手工的握感不是現代工業製品可以比擬的。

可惜這種手工鋼剪又貴又會生鏽要常上油保養、現在沒什麼人想買了,

如果以後師傅不做就會絕版。

「現在大家都去家樂福買工具、很少人會來傳統刀鋪了啦」

張老闆也很直白說店鋪現在賺不了錢了過一天算一天,

孩子也不願接手做這種每月收入不固定的工作,

現在大家都去家樂福買工具,

買電動鏈鋸不買手動腰鋸、

買不鏽鋼剪刀不買鋼質剪刀,

現在主要都幫老客人磨磨刀、維修農具,

雖然我覺得店內到處都是寶、正式台灣傳統產業的體現,

但終究還是得面對遲早被連鎖大賣場取代的可能性。

A7R01949

現在主要都是服務老客戶維修農具

A7R02000

時間會將建輝刀剪舖帶到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