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鹿百工》第23集-金足城銀樓

A7R07980

早年台灣經濟起飛錢淹腳目、銀樓生意總是絡繹不絕,

加上華人對金飾作為贈禮的特殊偏愛、更是加深了銀樓的重要性。

而沙鹿這家從日治時期開業至今的銀樓見證了台灣銀樓業的變遷,

今天,就由金足城銀樓第四代老闆張玉錦和我們介紹金足成的歷史。


「當時日本政府禁止民間交易黃金、所以很多銀樓都要偷偷帶客人上樓交易。」

金足城銀樓創立於日治時期、確切年份已不可考,

第一代創立時因日本政府管制黃金買賣所以是賣銀飾起家,

但張老闆說、據長輩轉述當時民間還是有很多交易黃金的需求、所以銀樓多半都會偷偷帶客人上樓私下交易,

第二代蕭金龍接手時適逢台灣光復、才開始光明正大買賣黃金,

金足城第三代歷經了銀樓業的輝煌時期,

張老闆説公婆當時最多請了5位“打金仔”師傅,

那時金足城是在騎樓買賣、屋子內則擺滿了鑄造器材,

附近的新振成老闆曾和我提到他小時候常看到金足成很多師傅在店內敲敲打打,

可以佐證金足城當時的規模。

A7R07997金足城早期的店面、和目前的臨時店面同一處(110/01)

A7R07992

採訪途中剛好遇到客戶來領幫媳婦訂的金飾

「店裡每個師傅都是男人、只有我一個女人也下去幫忙燒金磚。」

第四代的張老闆於民國70年時嫁來蕭家,

當時的她在大雅原有自己的鞋業生意、但在公公的希望下收掉穩定的事業在金足成當學徒從頭學起、幫忙燒金磚、抽金線,

75年後公婆逐漸淡出、正式由第四代夫妻兩人接手,

也開始將品項多元化、加入販售鑽石和銀飾。

張老闆說他們在民國78-82年見證了另ㄧ波銀樓盛況,

她説那時大家樂盛行、很多人一中獎就笑呵呵地來銀樓買金飾,

直到82年左右才慢慢退燒,

98年時因為增加了品項店面空間不敷使用、遂買下隔壁的中古屋、搬遷拓展店面,

沒想到因屋體老舊、一遇下雨牆壁就滲水苦不堪言,

所以108年又搬回原址設臨時店面、將中古屋整間打掉重建,

預計今年暑假會搬到新址正式營業。

A7R07977

金磚加熱抽出來的金絲

金飾加工先後透過金磚大火燒軟、鐵打、壓成片或抽金線,

金片用來做金牌或墜子、金線則加工成各式手飾項鍊。

A7R07996

照片後方可隱約看出金飾加工的機具

店裡目前已無在加工、而是外包給2位長期配合的師傅,

而早期的機具也在師傅離開時都讓他們帶走、沒機會拍攝到、甚是可惜。

「有專櫃有品牌、租金、人事成本的成本,在我們這種民間的銀樓才可以買到最划算的價格!」

張老闆說銀樓其實沒有想像中好做,

因金足城不做典當和兌匯業務,

所以大部分利潤來源只有金價買賣價差和些微加工工錢,

而隨著金價從她民國80年接手時一錢1000元,

到現在一錢6000元的天價,

顧客對高單價的金飾入更是卻步,

但談到對百貨金飾專櫃會不會有被威脅感,

張老闆倒是很有自信-

“有專櫃有品牌、租金、人事成本的成本,在我們這種民間的銀樓才可以買到最划算的價格!”,

目前店面大部分時間都由兒女顧,

張老闆笑說等兒子結婚她就要退休給第五代接手,

隨著科技發展帶來的消費習慣改變,

第五代也開始透過臉書等工具分享商品、行銷,

讓老店也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A7R07990

張老闆說小時候兒女常偷金飾去玩,

生意忙的時候一不注意就不知道被丟去哪,

她曾在水溝和垃圾桶翻出金元寶、可想而知兩人一定被毒打一頓。

A7R07982

第四代張老闆、兒子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21集-萬美嫁妝百貨

A7R07333

傳統華人界新人結訂婚時習慣準備嫁妝、十二禮等禮數,

雖然繁雜、但每樣物品背後都富含了其希望達到的祝福,

而沙鹿有家50年的嫁妝百貨為半世紀來無數對新人承擔起提供這些禮品的重任,

今天,就由萬美嫁妝百貨創辦人周森村和二代周志達來和我們聊聊萬美的故事。


「會開始賣起嫁妝是誤打誤撞、並不在我一開始的計畫之中。」

今年已高齡80歲的創辦人周森村談起會開始賣嫁妝其實是誤打誤撞、並不在他一開始的計畫之中,

他高中畢業後在農會工作了6年,

後來受徵招入伍、退伍後1-2年一直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便決定白手起家創業,

當時的他還只是個單身的29歲小伙子,沒有人脈、沒有幫手,

接著想到姐夫開書局、便決定開百貨行進一些文具及其他日用品來賣,

民國58年在舊公有市場租了攤位、萬美百貨行正式成立!

A7R07336

萬美店內至今還有販賣一些現在少見的女性保養品

「老客人從一個個小女孩漸漸到了適婚年齡、開始會詢問有沒有賣一些結婚用品。」

創業隔年在友人牽線下認識了妻子結為連理、有了得力助手夫妻兩人便齊心在萬美奮鬥,

周太太說先生很拼、365天都不休息,從早上8點開到晚上9點、甚至為了迎合輪班制工人下班時間還開到11點、連年夜飯也在店裡吃,

三女兒開玩笑說爸爸的人生哲學就是賺錢、賺錢、賺錢!

而從日常百貨開始改賣嫁妝的原因也很溫馨,

早期因沙鹿鹿寮紡織工廠眾多、客群大多是下班後前來採買的女工 ,

店裡的老客人從一個個小女孩漸漸到了適婚年齡、開始會詢問有無賣一些結婚用品,

這樣的詢問愈來愈多夫妻倆便決定進一些嫁妝用品來賣,

沒想到嫁妝的生意愈做愈大,

民國六零年代是萬美的美好歲月、每逢好日子前生意都爆量,

客人嫁妝都是一整車一整車地在買、讓萬美甚至有了嫁妝王的封號,

接著民國68年遇上舊沙鹿市場改建、便遷到大同街現址,

同時周老闆認為大部分客群都是女性、便邀請蜜絲佛陀(SK-II前身)來萬美設櫃,

不到幾年就一舉成為海線營業額最高的經銷商、每年新品發表會總公司都會邀請當紅藝人來萬美炒熱氣氛、把不寬的大同街擠得好不熱鬧,

直到3年前SK-II改變經營策略只鋪點在百貨公司、機場,才從萬美撤櫃,

A7R07277

藏身在大同街裡的店面

A7R07291

每逢新品發表會店面都擠得水泄不通

A7R07296

方馨、孫協志等當紅影星都曾前來店裡宣傳

A7R07298

家中三個女兒出嫁完全不用擔心嫁妝、訂婚禮!

A7R07315

夫妻倆除了嫁妝外也隨著季節賣應景商品,

過年糖果、元宵燈籠、端午香包,

把門口佈置得好不熱鬧

「偶爾會看見老客人帶著女兒甚至孫女上門買嫁妝。」

約莫十年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大兒子因長期高壓身體出現了狀況、便興起回沙鹿就近陪家人的念頭,

索幸辭掉工作回來顧店、也讓年邁卻堅持全年無休的父母有機會喘口氣、有時間去廟裡虔誠地作早晚課,

雖然現在嫁妝沒有以前那麼好賣了、現代年輕人儀式者大多從簡或一包紅包搞定 ,

但當偶爾看見老客人帶著女兒甚至孫女上門買嫁妝時、應該是最暖心的事情了吧!

A7R07326

縱使已高齡80,周爸爸每天有空仍會在店裡招呼客人

A7R07321

萬美老闆父子倆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20集-來來眼鏡

A7R07189

在民國六零年代以前,沙鹿居民如有配戴眼鏡的需求、大多都會選擇進台中市區找專業眼鏡行,

而這家眼鏡行的出現、讓沙鹿人不再需要翻越大肚台地、可以就近配眼鏡,

今天,就由來來眼鏡創辦人王吉弘及二代王俊諺王老闆來和我們分享來來的故事。

「我還記得國小放學後還在校門口幫忙發家裡眼鏡行的傳單。」

創辦人王吉弘分享他在民國46年國小畢業後就去台中市區的精華眼鏡當學徒,

精華眼鏡是他的堂兄弟開的、薪水雖然較少但平時較自由,

所以兩年學成出師後就留下來當師傅、一做就做了20多年,

36歲時、考量到小孩長大開銷逐漸增加決定自己開業,

當時正巧碰上沙鹿商業活絡時期加上太太是沙鹿人、便決定在沙鹿開業,

而開店的過程也不是這麼順利、當時沙鹿景氣太熱店面一房難求、光是找店面找一年多,

這間店面是娘家親戚一早看到門口貼招租通知他他馬上從市區殺去看房就當場簽約才搶到,

“下午有兩個房客跑去也想租,房東就說不好意思、上午已經有人租去要做眼鏡了。” -創辦人王吉弘得意的說,

民國68年來來眼鏡正式開業、成為沙鹿第一家專業純眼鏡行!

開業之後一開始生意也不沒有預期中的好、多數海線居民還不知道沙鹿有專業眼鏡行、大都還是跑到市區配眼鏡,

是後來花錢做了幾次廣告、才慢慢有人潮上門,

“我還記得國小放學後還在校門口幫忙發家裡眼鏡行的傳單。”

-二代王俊諺印象深刻地說,

A7R07164

創辦人王吉弘早期在精華眼鏡工作時的珍貴照片

A7R07167

來來眼鏡是佔據了王俊諺大半的童年時光

A7R07169

來來眼鏡歷經多次翻新、這台驗光儀是少數保存下來的鏡片測量儀

「客人還要排隊配眼鏡、一天配20-30副眼鏡是家常便飯!」

大約民國78年到85年是來來最輝煌的時期、各行各業生意非常好,

夫妻兩人一個招呼一個製作、常忙得不可開交,

營業時間7:30-22:30、客人排隊配眼鏡一天配20-30副眼鏡是家常便飯,

“隔壁真珠美容院也很誇張,客人洗頭排隊排到外面、裡面6-7個小妹還忙不過來。”創辦人王吉弘說,

民國85年後、景氣開始很有感地走下坡,

也許是產業外移、工作機會大多流到了大陸、民眾消費力也變得保守,

但來來在硬體及技術上還是一直保持在前端,

除了陸續投資近百萬購置電子式驗光儀、鏡片研磨機台,

店面也翻新了三次、一點也看不出老店的年代感,

“我認為眼鏡這種商品跟流行風氣很有關係、店面保持新穎才會有年輕人走進來。”

-二代王俊諺說,

來來也曾考慮要整棟建築翻新裝空調、但翻新需要整排住戶都同意一起翻新、難度太高因而作罷。

A7R07174

早期鏡片是將一大片圓玻璃磨好度數再把邊緣用雙鐵夾夾破、修飾成鏡框形狀裝上去,

後來有小工廠專門代工處理度數、眼鏡行只要負責修飾形狀,

但玻璃又重又易碎、20年前出現樹酯鏡片,先用塑膠板做成鏡片模板、再用機器同步研磨成一樣大小,

現在則是先用機器掃描鏡框形狀、電腦自動直接研磨鏡片,

鏡框部分早期金屬框要用火爐烤金屬鏡框塑形、鏡框含銅所以ㄅ生鏽容易刮傷,現在多用改用鈦合金,

塑膠框則是又重又硬但耐用、現在大多改用tr材質、又輕又有彈性。

A7R07170

早期的測量儀精度較差、所以來來也不吝於投資新設備、提升產品品質

「隨著落日條款期限到來、有些還是用著老舊設備沒有執照的眼鏡行會陸續退場」

105年是眼鏡業大地震的一年、那年驗光人員法上路,政府規定驗光屬於醫療行為、規定眼鏡行要有驗光師執照並設立驗光所才可執業驗光、否則要去眼科驗光拿處方籤再給眼鏡行配鏡片,

並設了落日條款10年緩衝、5年內沒考取執照則期限到必須退場,

眼鏡行從此成了半醫療半商業的行業,

此舉引來許多同業反彈、要許多老牌眼鏡行老闆唸書考國考根本難如登天,

當時在中部數間學校擔任視光講師的王俊諺決定擔下此重任,

考取驗光師執照、讓來來合法成立驗光所、免於退場的危機,

問及連鎖眼鏡行的出現是否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

王老闆倒是很有信心,

雖然有的連鎖眼鏡行打著免費配眼鏡的策略搶市場,

但他認為這種方式經營並不長久、加上他們在人事、房租上都更有優勢,

又有深耕數十年老客人的實力、所以並不構成很大威脅,

而對於眼鏡產業的未來,

王老闆舉美國為例,配眼鏡的方式是由眼科醫師、眼視光醫師及配鏡師共同合作,

以確保專業人員的素質、並要求各自承擔職責,

他認為台灣以後也會朝更這方向邁進,

另外隨著落日條款期限到來、有些還是用著老舊設備沒有執照的眼鏡行會陸續退場,

來來因此能夠站得更穩、更久。

A7R07157

王老闆說明著隨著驗光人員法上路、眼鏡行必須具備的驗光師、驗光所執照

A7R07199

未來驗光將會成為標準更高的醫療行為

A7R07192

來來眼鏡兩代老闆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9集-新振成商行

A7R07132

由沙田路轉進日新街、有間外觀富有歷史、但店內商品總是陳列滿到溢出來的五金行、路過很難不對這誇張的商品數量多看一眼,

試探一問、發現竟然已有超過百年歷史、歷經三代屹立不搖,

今天,就由新振成商行第三代老闆陳書麟陳老闆來和我們說說新振成的故事。


「這些壓艙貨打響了五金行的名聲、讓爺爺有了瓷仔才的美名。」

新振成商行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

惟祖父在陳老闆小學三年級時即離世、對自家店舖的歷史大都是由父親轉述,

陳老闆的爺爺陳才日治時期在沙田路上成立益成五金行、專賣家庭工廠各式五金,

早期的陶瓷品是純手工外觀不那麼精緻、常有不合標準的淘汰品,

爺爺輾轉得知汕頭台中港兩岸來回的貨船會將這些次級品壓在艙底降低重心穩定船身,

便到港口搜購這些外觀不完美、但功能不減的陶瓷品,

再批發賣給許多攤商兜售,

這些陶瓷品因為實惠的價格馬上造成轟動引來搶購,

打響了五金行的名聲、讓爺爺有了瓷仔才的美名,

父親接班後將店舖改名為新振成商行、還曾引進過日本名牌陶瓷品販售,

陳老闆退伍後即回家幫忙家業,

20多年前遇到沙田路拓寬導致店面縮小、不夠擺放商品,

遂和叔叔租下兩間店面、移至一旁日新街、營運至今。

A7R07149

最早店面在現今手機配件行的位置

A7R07151

新振成最早期沙田路店面的珍貴照片

「有顧客說在大賣場買不到的東西在這裡反而買到了」

陳老闆說,祖父那年代沒有網路購物、貨運送貨,

購物一定要出門、和店家或挑著扁擔的攤商購物,

因當時錢幣還不甚普遍、還常可以見到以物易物、以母雞換五金的純樸景象,

以前嫁妝當中的小型傢俱都得到五金行採購、

所以每逢好日子新振成生意都大好、許多新人來購置嫁妝,

另外農忙時期、收稻倚靠大量人力,

所以也會有眾多田主來採購水桶茶壺、奉茶給辛苦的工人們,

問說會不會有同行競爭、競價的問題?

“沒有,以前生意好做根本不用管什麼競爭、我和另家老牌五金行寶記還是好朋友,有時還會互相調貨。”-陳老闆回答,

陳老闆接手後新振成也慢慢有了些改變,

以前工業家庭五金都賣、東西很多很雜,

但工業五金零件太多太雜無法每樣都備貨,

造成工廠有時來採購買不到要的東西而撲空,

後來決定專精化、只賣家庭類五金,

但至今還是有服務少數幾家老客戶工廠、送材料到工廠,

新振成的買賣方式和現今大賣場不大相同

來五金行是你要找什麼和老闆說、老闆找給你,

而在大賣場是開架式陳列自己逛、沒有人介紹說明,

有遇過顧客說在大賣場買不到的東西在這裡反而買到了!

陳老闆每樣商品都會找2家以上廠商比較、所以品質價格都不會太誇張,

遇到顧客商品載不回去、他也常阿莎力順路送到客戶家,

也因為這樣的信任、讓顧客一買就是數年、全家三代的生活用品都由新振成包辦!

A7R07148

來新振成像來尋寶、常會瞄到現在市面上少見的商品

A7R07128

新振成現址也是近百年的建築物、內部藍色木造結構可感受到時代感、可惜建築歷史已不可考,下方的天花板是上一任租客貼皮上去的

「年輕人常常進來看了看又雙手空空離開。」

大約是20年前、陳老闆發現越來越少年輕面孔來店消費,

在十多年前大型連鎖賣場在沙鹿開幕後情況更甚,

陳老闆發現新一代來店裡不太喜歡開口詢問、都喜歡自己看,

但新振成1-2樓堆滿的商品又沒有標價說明客人無從找起,

常常進來看了看又雙手空空離開,

但陳老闆倒是輕鬆看待這樣的轉變,

數十年累積下來的固定客群加上少數工廠客戶,

他還是常忙得不可開交,

採訪期間不時遇到廠商送貨、顧客上門,

也發現顧客常留下來閒聊幾句,我想這就是老店的魅力吧。

A7R07127

滿到溢出來的商品如果沒靠老闆找、顧客還真不知從何看起

A7R07139

意外發現的古董級保險箱、整座由純鐵鑄造,

重到無法靠人力搬運,當初從沙田路搬家時、這箱還是用怪手載過來的。

A7R07130

陳老闆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8集-維盛服裝材料行

A7R07103

每當拉鍊頭脫落、衣服缺鈕扣,許多沙鹿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是“找維盛!”

但你知道維盛其實不是靠服裝材料起家的嗎?

今天,就由高齡88歲的維盛材料行創辦人陳維藩陳老闆和大家分享維盛的故事。


「和裁縫業結緣是我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

當我提到上週元真的文章、陳老闆開心地說元真老闆是他姪子,

原來兩人是叔姪關係、他是五哥、元真老闆父親是四哥,

早期維盛現址是租給布行、一家人收租另住他處,

原本的生活看似愜意、

到了陳老闆13歲時、長兄陸續成家立業,

父親分家產給底下眾多孩子,

沒想到分完家產不久父親隨即驟逝、留年幼的他和母親住在維盛的二樓相依為命,

因沒錢升學、年紀太輕沒人願意聘他工作、於是陳老闆早期務農維生,

靠著一樓租金和農務的收入、母子兩人勉強度日,

到了18歲成年、陳老闆進入天香化工廠工作、協助生產肥皂一直到38歲,

和裁縫業結緣的契機是他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在家閒暇之餘做車布邊代工賺外快,

當時一台車布邊機要價7000元、在當時陳老闆一個月薪水僅千元的年代、價格非常驚人,

很多人以為他是工作賺很多才買得起,其實不是、是剛好兄長要收購他一塊繼承的土地,

剛好有一筆賣地的錢才決定投資在車布邊機上,

初期由妻子主力代工他則是工廠下班後幫忙、一樓還是出租、他們在二樓代工,

後來太太做出名聲、人力逐漸無法負荷訂單,

考量到家中五個小孩陸續升學、工廠工作收入無法支付小孩的註冊費,

38歲那年決定離開工廠和太太全職投入車布邊和鈕扣代工,

布行租客離開後、便把工作室搬到一樓、掛起維盛的招牌,

維盛正式誕生!

A7R07083養活陳老闆一家人的車布邊機

A7R07080
車孔機

「我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自己則常做到半夜2點,隔天6點起來繼續。」

為了應付家中龐大的開銷、夫妻兩人拼命地賺錢,

工作之餘到處找沙鹿男女裝裁縫店拜託師傅將車布邊工作包給維盛做,

因車布邊機昂貴、很少有裁縫店家願意購置,

所以很多裁縫師都願意將車布邊工作外包給維盛,

夫妻齊力奮鬥、兩人每天都是6點起床開工、做到晚上,

因太太還要料理家務、他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他則常做到半夜2點,

這一針一針的努力、最終撐起了整個家庭,

開始賣起服裝材料的契機是當時沙鹿賣鈕扣的地方不多,

他常常要到工廠拿貨、於是他的友人建議他可以批回來賣,

這樣人家來買鈕扣也會順便請他車、賺到兩份收入,

他一聽有道理、店面便開始兼賣著鈕扣、棉線,

接著發現市場流行起織毛線、也開始賣起毛線材料,

當時布料工廠普遍是12小時兩班制、女工下班回家睡7-8小時後通常還有3-4小時空檔,便會織毛帽、手套給家人穿,

也因當時高中開始有家事課、常有學生來買毛線原料,

30年前、工廠開始改成8小時三班制、女工下班睡飽後變成有7-8小時空檔,

維盛生意反而更好、更多婦女買材料回去加工,

陳老闆也開始請了個小姐專顧材料銷售、好讓夫妻兩人能專心車布邊鈕扣,

接著陸續增加鬆緊帶、拉鍊等越來越多的服裝原料,

到現在50多年過去、沙鹿居民要買材料第一個都會想到要找維盛!

A7R07076

架上琳瑯滿目的鬆緊帶、鈕扣

A7R07078

櫃上各種顏色的縫線擺在一起、莫名有種療癒感

A7R07077

因為拉鍊無法裁剪、所以也要備有各種不同顏色、長短的拉鍊供客人選擇

「海線僅存的服裝材料店。」

大約是20年前、店裡車布邊的量開始下降,

或許是車布邊機逐漸普及、裁縫店家都自備一台不再外包處理,

或許是開始流行成衣、訂製服裝不再是主流,

維盛逐漸改為銷售服裝材料為主,

現在可說是台中海線僅存的大型服裝材料店,

從業超過半世紀、見證了裁縫產業的興起及淡出,

現在的維盛每天還是有不少客人上門買材料、修拉鍊,

白天由做了快30年的老員工顧店、晚上則由他和女兒加減顧到收店,

繼續為沙鹿居民服務著。

A7R07097

高齡88歲的陳老闆還是常在台前招呼客人

A7R07109

親自幫客人服務、數十年如一日

A7R07070

維盛服裝材料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4集-千賀寢具

A7R05925

棉被不蓬了、帶去棉被店給師傅手打翻新或許是較年長一輩都有的共同回憶,

但在現今工資昂貴人工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情況下、老棉被店如何轉型成眾多寢具大廠爭相合作的新創企業?

今天,就由千鶴寢具負責人蔣敏容蔣老闆和我們聊聊他將老牌棉被店轉型的傳奇故事。


「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傳統棉被店2-3千家剩不到5%存活」

千賀寢具的前身「沙鹿棉被店」於1954年由蔣老闆父親蔣朝源創立,

在還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要手工製被非常耗工,

需要背著一個像弓一般的大型工具不斷將棉花打鬆,

經歷開棉、鋪棉、彈棉、壓篩、牽紗、掄紗等步驟棉被才成形,

傳統手工被的作法可以參考下面這支影片

蔣老闆退伍後即回家接班、但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接了十多年後創新轉型的想法愈發強烈,

以前人工便宜所以手工被可行、但現在產能和價錢比不過工廠成品,

傳統手工棉被店也從2-3千家剩不到5%存活、再不轉型便可能面臨淘汰,

因此於1992年成立千賀公司、以千羽鶴為品牌商標,

當時蔣老闆思考著創新的方向、

想到當時羽絨、羊毛被台灣已有巨人大廠,

他小店財力規模有限和大廠硬碰硬沒有勝算,

後來想到蠶絲、他發現蠶絲是種歷史悠久的原料但產能技術還很落伍,

便從蠶絲被產品著手,

接著因緣際會認識了蠶業改良場的方博士、

提供其在蠶絲原料上加工的靈感,

於是於1996年投入蠶絲被品質改善研發,

像是傳統方式處理蠶絲會造成蠶絲手感乾澀、

因此蔣老闆研發出柔軟化技術、推出多絲膠蠶絲,

接著蔣老闆因長期關注日本寢具趨勢、發現微膠囊這項技術、原理像膠囊藥丸包覆藥粉於其中,

將各式功能的微膠囊嵌入蠶絲中、達到防蟎抗菌、遠紅外線保溫、薰香蠶絲等效果,

更令人驚豔的是蔣老闆接著運用相轉變物質、高於28度吸熱低於28度放熱,放入微膠囊打造出調溫纖維、讓棉被達到恆溫效果,

這些創新在各大發明獎上接連獲得青睞,

陸續獲得全國發明展金頭腦獎、德國紐倫堡發明獎金牌、美國匹茲堡發明獎金牌等,

這無疑為傳統棉被店的創新給了最大的鼓勵!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26

第一代創辦人蔣朝源先生/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A7R05894

早期手打棉被的器具、可惜弓座的部分因一次大火已燒毀不見

A7R05921

有梳棉機的輔助現在棉被的製造效率已高了許多

A7R05928

表面塗膠的棉片的出現也解決了傳統棉片容易花開的問題

A7R05888

讓蔣老闆施展魔法於蠶絲的微膠囊粉末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46

蔣老闆早期參展照片/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2009年時,兒子退伍後回來幫忙家業蔣老闆便開始構思千賀的下一步,

雖然當時蠶絲被生意穩定、銷量也穩居百貨公司專櫃前幾名,

但他開始著手研發不同材質的機能絮片、像是奧地利天絲(天然纖維)、海藻纖維等,

果不其然、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好在2009年開始打的基礎、讓蔣老闆很快的因應這股危機,

2013年時,蔣老闆另外設立神葉花公司成立纖立絲品牌、推出各式機能絮片,

將絮片應用拓展到嬰兒用品、戶外服飾的市場,

接著蔣老闆又想到、大家都熟知的穿衣三明治穿法(防風、保溫、吸汗),

那棉被可否運用同樣的原理呢?

於是他實驗發現通常棉被厚度的25%決定了75%的使用效果、和金屬鍍金原理相同,

因此他將棉被內裡以25%、50%、25%比例拆成三塊,

上層涼感低保溫層、中層一般纖維、下層熱感高保溫層,

打造出雙溫感機能被、擴大適用溫度區間,

冬天正蓋、夏天一翻面就變涼被,

此項革命性設計讓他又一舉獲得瑞士日內瓦發明展金牌獎、

世界三大發明展金牌他全部蒐集到手、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論文拿到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學位。

A7R05895

會議廳內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機能絮片

A7R05892

蔣老闆解釋雙溫感機能被的原理

A7R05902

“10度c翻轉”是蔣老闆去國外介紹自家技術的宣傳標語

A7R05886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碩士論文

「我的目標是成為百年企業」

蔣老闆的轉型歷程令人驚艷、

從地方市場做到全國市場、甚至拓展到少數國外市場,

不和人搶低價生意市場、只專注做高端產品線,

蔣老闆謙虛的說一切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

不斷創新才能符合消費者喜好,

千賀寢具的故事還沒結尾、他的目標是讓「沙鹿棉被店」百年企業,

期待蔣老闆能帶給大家更多耳目一新的發明。

A7R05935

牆上數不清的專利、獎狀是千賀寢具最佳的實力證明

A7R05889

據蔣老闆說、他的調溫纖維技術已應用在NASA太空人的手套上了!

A7R05905

蔣老闆與千賀寢具店內一影

《沙鹿百工》第12集-王錦春手工繡剪

A7R05646

有看過第2集建輝刀剪舖的讀者、或許有印象採訪時我對一雙手工剪特別著迷(文章回顧)

前陣子陶藝師葉文雄打給我説有個朋友很值得我採訪、一聊得知那個人正是赫赫有名的手工剪師傅!

今天,就由打鐵70餘年的福州手工剪師傅王錦春來分享他的故事。


「當製剪學徒一天可以賺到兩斗半的米、當時水泥匠師傅一天工資也才ㄧ斗米!」

王師傅的父親來自福州、1918年才18歲的父親和家族的其他4位兄弟跨海來台開創事業,

在當時台灣日據時期握有西裝、軍服、銀樓、高級鐘錶維修等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和巨業交通創辦人李卿雲還是結拜兄弟!

1939年王師傅出生後幾年遇到1945年台灣光復、民不聊生,

民眾連飯都吃不飽的大環境下父親只能黯然將自己的奢侈品事業收攤、

ㄧ家人搬到舊豐中戲院附近、平常在台中第二市場擺攤做白發糕的小生意,

因學區關係、王師傅國小被指定到當時的貴族學校-臺中州明治小學校(現大同國民小學)就讀,

但一身鄉巴佬氣息、又自認脾氣差,

進去不久就被同學欺負、就算成績第一名還是常被老師叫去做雜事,

因此12歲一畢業他就決定不升學去福州名匠-陳玉官師傅的打鐵工廠當學徒,

能夠和陳玉官師傅牽上線是因為母親做生意時聽到客戶隨口說親戚的打鐵工廠一天的薪水給兩斗半米都找不到學徒(當時水泥匠師傅一天工資也才ㄧ斗米!)、

母親一聽機會難得就叫王師傅趕快去拜師學藝,

但這麼高的薪水果然不是這麼好領、

王師傅每天清晨6點就要生火用早期風鼓顧火、和1大鎚1小鎚兩師傅合作打鐵、晚上9點才收工休息,

除了初一十五拜拜外全年無休,

許多學徒來來去去都待不住只有他撐了下來,

退伍後不久陳師傅意外早逝留下年幼的孩子與嫂嫂、陳師傅的哥哥回來接手工廠、但礙於觀感不方便接手照顧嫂嫂全家只能補貼她生活費,

已像一家人的王師傅這時主動擔起照顧師傅遺孀的責任、叫嫂嫂去外面作生意賺錢、 白天孩子他顧不用擔心,

等到孩子大了、這時的他也想自立門戶了,

27歲時他離開了待了15年的工廠回沙鹿四平街老家開業自己製剪。

A7R05582

傳統燈泡裡頭的鎢絲硬度非常高、要特殊剪刀才剪得斷

A7R05591

王師傅雖然已經80多歲、但身體還非常硬朗!講起打鐵學問一點都不馬虎

A7R05597

王師傅的手工剪比別人好剪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用的原料比較好、是向中鋼訂購硬度83的鋼條-他試過硬度最合適的原料,從右邊原料鋼條到左邊最後完成品

「就算每天從6點做到晚上12點、每日產能也只有30-40支、要連做一個月不休息才勉強夠交貨」

王師傅專精在裁縫剪、理髮剪、工業用剪、繡剪等各式利剪,

他驕傲的說30年前新竹盛產燈具、裡面的關鍵原料鎢絲非常硬、難以裁剪,

眾多工廠都指名要他的鎢鋼剪才剪得斷,

還有以前盛行家庭代工製作聖誕樹燈條、裡面的銅線也是用他的剪刀最好剪,

旺季時一個月要交1000支手工剪給各大五金行、

就算每天從6點做到晚上12點、每日產能也大約只有30-40支、要連做一個月不休息才勉強夠交貨,

王師傅說現在工廠製作剪刀為了省成本是柄刃分開做、

刀刃部分每支都磨一樣的秒數、所以在精細度、利度上一定不比手工剪,

手工剪每支都依據其不平整的地方各自打磨到完美、對王師傅來說每支都是注入自己心血有生命的。

製剪第一步:鍛打製作粗胚

A7R05633

王師傅突然咻一下叫跳上機台上油、完全不像80歲人的身體…

第二步:製作握把

A7R05666

熱騰騰的半成品

A7R05685

第三步:磨鋼、磨砂(磨亮)

第四步:反覆修整不平處

A7R05674

第五步:淬鋼(台語過火),反覆加熱後急速冷卻剪刀才會硬、來回做3-7遍,溫度太高鋼會變形、太低不夠鋒利,火侯全靠經驗。

A7R05706

第六步:磨利

A7R05622

第七步:打上商標

A7R05711

第八步:組合(墊片)、測密合度、磨刀柄、上油

A7R05587

最後完成品

「我沒有教他、教他是害了他、做這個現在賺不了什麼錢」

問王師傅有無學徒傳承?

他說曾經有收過幾位像他一樣國小畢業就來學的學徒、

但多則2年少則2個月就走了,

他猜想是學徒父母認為他都藏私不教才叫孩子離開,

“都才13-14歲是要教什麼”

或許裡頭也涵蓋了對傳承一絲不苟的堅持,

那兒子有學到你整套技巧嗎?

“我沒有教他做剪、教他是害了他、做這個現在賺不了什麼錢”

採訪尾聲、王師傅把示範的兩支繡剪押上年份和“王”字記號,

突然語重心長地要我把繡剪好好收好、盡量少剪、把它當傳家寶傳下去,

他説他之後也會做幾把讓兒子留著傳下去、以後可能再也沒有人要做這種東西了。

A7R05700

用整塊鐵木做成的工作台、縱使再硬經過數十年鐵鎚的來回擺放還是凹了個大洞

A7R05717

王師傅和自家門口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