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 奇萊南華-天時、地利、人和

DJI_0543-HDR

行程簡介:

萊南峰台灣中央山脈北段知名高山奇萊山南側的高峰,標高3,358公尺、台灣百岳排名第41,山體崇闊寬廣,名列「十崇」之一。岳人多將奇萊南峰的行程與南華山搭配,合稱為「奇萊南華」,以能高越嶺古道西段為基礎,沿台14線廬山溫泉進入屯原山區,開始登山行程。

 

1.活動時間: 09/09(五)- 09/10(六)

2.參與人員:

領隊 吳柏憲

隊員 沈宜瑾

共2人

 

3.預計行程:

第一天09/09(五):3點起床、4點台中南區出發→(開車,2.5小時)→6點半0K屯原登山口→(2-2.5小時)→9點4.5K雲海保線所→(1小時)→10點5.5K大崩壁→(3-4小時)→14點12.5K能高瀑布(5分鐘可到潭底)→(0.5小時)→14點半13.1K天池山莊住宿、17點晚餐、19點就寢

總路程約6-8小時

 

第二天09/10(六):2點起床、2點半早早餐、3點天池山莊出發→(1小時)→4點天池岔路→(1.5-2小時)→5點半奇萊南峰日出→(1小時)→6點半回程→(1小時)→7點半天池岔路→(1-1.5小時)→8點半南華山→(1小時)→9點半天池岔路→(1.5小時)→11點天池山莊早午餐→(1.5小時)→12點半下山→(3-3.5小時)→15點半4.5K雲海保線所→(2.5小時)→18點屯原登山口→(開車,2.5小時)→台中南區

總路程約13-15小時

 

4.實際記錄

09/09 週五

400南區出發

620屯原登山口車位幾乎全滿

700開爬

800 2.25k小休

855 4.5k雲海保線所小休

9:10出發

942 5.5k大崩壁

1010 7k小休

1122 9k小休

1225 11.4k小休

1255 12.3k午餐

1310出發

1320 12.5k能高瀑布

1333 13.1k天池山莊 中華3G滿格 台哥大滿格

1700晚餐

1900睡覺

 

09/10週六

200起床

240早早餐

310出發

400南峰岔路小休

423 1.7k指標 公里數不準

432溪流

530奇萊南峰 4G兩格

540日出

630出發

747 南峰岔路小休

832天池山莊

910早午餐

1050回程(隊友腳抽筋)

1245 9k

1350 6.5k

14:02 5.9k大崩壁

1452 4.5k雲海保線所小休

1710登山口

 

5.沿途照片分享

A7R04814

A7R04828

A7R04832

A7R04838

A7R04862

A7R04879

A7R04892

A7R04901

A7R04911

A7R04963

DJI_0538

DJI_0543-HDR

A7R04986

A7R04995

A7R05023

A7R05029

A7R05036

A7R05048

A7R05071

A7R05093

A7R05097

A7R05100

A7R05106

A7R05108

A7R05130

A7R05136

A7R05162

DJI_0577-HDR

DJI_0589-HDR

A7R05198

2022/02 加羅湖-抽不到山屋的備案行程首選

A7R01233

1.活動時間:
02/26(六)-02/27(日)

2.參與人員:
領隊
吳柏憲
隊員
謝孟修
高碩輿
張真
共4人

3.行程簡介:
加羅湖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四季村、中橫北支線加羅山區,坐落於中央山脈南湖大山和三星山的山地交會點,里洛山北到太平山之間的陵脈上,因為鄰近加羅山故名為加羅湖,湖泊呈現為南北走向,是加納富溪的源頭;加羅湖標高為2242公尺,是一個湖群,因此除了加羅湖外還有撤退池、豪邁池、偉蛋池、墨池、日湖、月湖、天池、檜木池、水池、綠池等眾多高山湖泊,目前發現共有18個;在眾多的高山湖泊中以加羅湖的面積最為廣闊,其長度約為300公尺,寬約150公尺、深度約15公尺。

4.預計行程:

準備天02/25(五):晚上台中沙鹿會合、確認裝備、飲食

第ㄧ天02/26(六):3:30台中沙鹿出發→(4小時、中間點5:30下國三捷運象山站3號出口載高碩輿)→7:30四季公墓停車搭接駁→(2.5km,15分鐘)→8:00四季林道舊柵欄登山口→(25分鐘)→叉路左轉→(70分鐘)→四季護管所→(15分鐘)→加納富溪活水取水休息15分→(5分鐘)→巨木登山口→(50分鐘)→編號008平台午餐→(80分鐘)→編號019往檜木池叉路回報小休→(30分鐘)→加羅山叉路口→(15分鐘)→偉蛋池→(35分鐘)→15:00加羅湖(宿)晚餐阿凱登山隊、兩人一帳。上山約6.5小時、9公里、爬升500公尺

第二天02/27(日):8:00加羅湖回程→(35分鐘)→編號019往檜木池叉路→(135分鐘)→巨木登山口→(90分鐘)→四季林道舊柵欄登山口接駁下山→(2.5km,10分鐘)→12:30四季公墓停車→宜蘭山舍餐廳慶功宴→回程。上山約4小時、9公里、下降500公尺


5.實際記錄

2/26 (六
天氣晴朗無雲
3:15出發
4:50象山
5:37出發
6:30下國五
7:50公墓
8:20上接駁
8:31柵欄口 訊號弱
9:00左轉岔路
10:05護管所 無訊號
10:10出發
10:20取水處 總共喝150毫升 沒訊號
10:26出發
10:45巨木登山口拍照午餐 水深不好過 沒訊號
11:10出發
11:36陡上後活該路標 4g兩格
11:58八號平台休息 4g兩格
12:03出發
13:08 19號檜木池岔路小休 中華沒有訊號 台哥大4g兩格
13:16出發
豪邁池後有訊號 中華4g兩格
14:00偉蛋池小休
14:06出發
14:15到加羅湖 水共喝450毫升 中華一格無網路
15:30放熱水跟薑湯

2/27(日
5:40起床 起大霧 4度
6:00放早餐
8:00出發
8:25豪邁池
8:40撤退池
8:45檜木池岔路19標示牌
8:55出發
9:50路牌9 4g三格
9:55八號平台
10:40巨木登山口小休
10:53出發
11:13四季護管所
12:00岔路處
12:17舊柵欄搭接駁

6.美照分享


A7R01170

A7R01172

A7R01176

A7R01189

A7R01192

A7R01241

A7R01280

A7R01348

A7R01366

A7R01402

A7R01433

A7R01443

A7R01491

A7R01498

A7R01515

DJI_0138-HDR

DJI_0195-HDR

2020/04 八通關上玉山-看見不一樣的玉山!

去年清明連假安排走八大秀、結果到了東埔開始濃霧+飄雨,最後撤退,

今年的八通關算是稍微彌補了去年的遺憾,

此行有遇到另一團是走八大秀接荖濃溪上玉山、這樣就兩個願望一次滿足!(但聽起來就超累)

這趟路線比我想像中可怕了一點、但也比我想像中美很多,

如果想爬玉山的人很推薦從這條過去,

既不用抽排雲、沿途風景又比塔塔加路線美很多!


1.活動時間:

04/02(四)-04/05(日)

2.隊伍結構

都為暨大山社成員,

總共4人、每個都比我強

3.計畫行程:

第一天04/02(交通日):台中→(總達客運6333A、車程1小時)→水里→(員林客運6732、車程1小時)→東埔→(步行,30分鐘)→15點東埔住宿

第二天04/03:7點東埔教會出發→東埔登山口→(2小時)→雲龍瀑布→(0.5小時)→樂樂山屋→(0.5小時)→乙女瀑布→(10分鐘)→里程碑7.2K水源→(2小時)→對關駐在所→(1.5小時)→13.5K水源處取水→(0.5小時)→觀高坪→(0.5小時)→觀高工作站營地(宿) 郡大林道取水來回35分

第三天04/04:6點觀高工作站營地出發→(15分鐘)→觀高坪→(0.5小時)→八通關草原指示牌高繞岔路→(3小時)→八通關草原(玉山、東埔指示牌)→(15分鐘)→八通關駐在所遺跡→(0.5小時)→(多處崩塌,2小時)→高繞→(0.25小時)→下到荖濃溪有水→(0.75小時)→上到荖濃溪營地5.2K(宿),沿乾溪溝而上、往玉山路徑約100公尺處取水 

第四天04/05:5點荖濃溪營地出發→(0.5小時)→最後水源處→(1小時)→北峰荖濃岔→(0.5小時)→玉山主北岔→(2k,1.5小時)→玉山北峰(北北峰來回40分鐘)→(2k,1小時)→玉山主北岔(主峰來回1小時)→(0.5小時)→主峰圓峰岔→(20分鐘)→排雲山莊→(3小時、)→登山口→(搭車、10分鐘)→塔塔加→(包車15點到、0.5小時)→阿里山(台灣好行、2小時、15:40、最晚17:10)→嘉義車站慶功宴→(火車、1.5-2小時)→台中

4.實際行程

第一天04/02(交通日):

台中水里1.5小時

水里東埔1小時

第二天04/03:

東埔450

舊登山口500

新舊岔路510

愛玉亭527

樂樂溫泉2.9k岔路612

雲龍瀑布4.3k 655 3G3

小高繞岔路730 走舊路

樂樂山屋5.9k 7:40小休 3G1

800出發

乙女瀑布825

8k訊號點 1格無網路

8.5k訊號點 915 小休 3G3

940出發

對關前大崩塌 1015

對關駐在所 10.5k 1030 小休 無訊號

1050出發

12.5k千年紅檜營地 12:00

13.4k水源處1240沒水

14.6k觀高坪無訊號 13:20

觀高工作站 1340 

郡大林道取水 1410

(有危險地形)

到取水處 1435

回程 1450

回到工作站 1505

(玉管處志工說13.6k棧橋下切10分鐘有水源

二號屋旁邊水槽有乾淨雨水)

第三天04/04:

起床 400

出發 540

觀高坪 550

高繞岔路 600

(走高繞)

溪水營地 700

西峰草原岔路(山友開的 到主西鞍部)710

正統草原西峰岔路740

岔路高繞結束 830

八通關駐所大休 845

930出發 距離玉主7.2k

崩塌地1 1025

崩塌地2 1055

崩塌地3 1100

小平台 1120 夏季旁邊有水

1135出發

高繞開始 1145

高繞頂點爬升400公尺 1205

高繞結束抖下300公尺 1220

五號橋4.1k 有布條有水桶可取水 1230

荖濃溪沒水 1240

二號橋4.98k 13:10

營地5.2k 1325 不好下營釘 大概可搭10帳四人帳 最後這段上坡很累

10分鐘到5.27k取水處

第四天04/05:

起床 430

出發 615 

5.8k長命水 645

(一路陡上 風大)

6.7k荖濃玉山主北岔 735

(單趟1.9k)

玉山北峰 850

6.7k荖濃玉山主北岔 940

(陡上300公尺碎石坡)

7k主北岔 1010

(2.1k)

排雲山莊1110 午餐

1130出發

5.1k涼亭 1245

登山口 1440

5.沿途照片分享

⇩第一天,到達東埔、冷冷清清的

A7R06207

⇩時間還早、去新登山口晃晃,聽當地居民說新登山口路上的鐵橋斷了、所以決定改走舊登山口

A7R06211

⇩舊登山口

A7R06208

⇩第二天一早摸黑開登(沒吃到愛玉殘念…),八通關古道前段安全好走

A7R06214

A7R06227

⇩過了雲龍瀑布後整個步道林相、風景都變得完全不同

A7R06232

⇩雲龍瀑布、可惜天氣不好沒有光線

A7R06246

⇩沿途幾處這樣的小崩塌、但都安全好走

A7R06254

⇩樂樂山屋

A7R06261 A7R06263

⇩小崩塌、好走

A7R06281

⇩此處算是這天最大的崩塌、但踏點明顯、安全

A7R06285

⇩對關駐在所、當時的光線美得像世外桃源

A7R06293

⇩觀高坪

A7R06327

⇩停機坪

A7R06329

⇩觀高工作站,有3棟建築、只有第一棟有電但當天玉管處志工先住了、而且有山友把死鹿頭帶進房間、導致整間味道超重…

A7R06337

⇩前往郡大林道取水點,馬上會遇到一個峭壁、踏點不好踩、要很小心

A7R06361

⇩另一個角度

A7R06365

⇩到達取水點、這裡的崩塌很壯觀

A7R06377

⇩水源很足

A7R06378

⇩第三天,新舊岔路、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走高繞

A7R06401

⇩明明天氣預報說天氣很差、卻遇到不科學的好天氣

A7R06403

⇩高繞塗中的小崩塌

A7R06416

⇩粉、陡

A7R06417

A7R06418

⇩終於到達最高處一路陡下到八通關草原、可惜一路白牆

A7R06419

⇩沒想到一下到底天空就開了、這是神蹟吧!!

A7R06425

⇩到八通關駐在所後馬上來張空拍、可惜晚了一點,後方山頭又起霧了

HDR_0001-2

⇩駐在所石牆遺跡

A7R06451

⇩往玉山方向繼續出發

A7R06455

⇩中間即是荖濃溪大崩塌處

A7R06462

⇩沿途看到一大片即將盛開的花苞、是玉山杜鵑嗎?

A7R06473

⇩遇到第一個大崩塌、這裡真的有點出乎我意料可怕

A7R06481

⇩下方深淵

A7R06493

⇩第二處崩塌的斷橋

A7R06508

⇩第二處崩塌往上看

A7R06496

⇩一個不小心就提早先到荖濃溪了呢

A7R06510

⇩第三處崩塌、走得很挫

A7R06511

⇩過完崩塌看使看見玉山山體、這段真的好美

A7R06523

⇩一路遙望著玉山

A7R06544

⇩小平台

A7R06547

⇩最後的高繞、往崩塌去望去亂恐怖的

A7R06548

⇩五號橋的水源,非常清澈、充足!但很抖下不去、好心山友放的水桶又掉下去、無法在這取水(後面來的隊伍跟我們說他們有把水桶勾上來了)

A7R06558

⇩到達荖濃溪乾溪溝,這裡開始下冰雹下了一個多小時、走的超痛苦…

A7R06560

⇩終於到達荖濃溪營地,趕緊搭帳進去取暖

A7R06567-全景

⇩往5.27k水源處取水、水流很小但夠用,真的是我們的救命水!

A7R06571

⇩水流太小只能慢慢盛

A7R06572

⇩此次的輕量化過夜配置,遇到下雪有點失算、還好睡袋夠暖

A7R06579

⇩短暫出太陽、去乾溪溝取暖

A7R06603-HDR

⇩營地和後方的玉山主峰相襯、好美

IMG_4409

⇩當天另一團11人大隊伍也到了、還好腹地夠搭

A7R06614

⇩第四天、一早的陽光好美好舒服

A7R06625

A7R06628

⇩到達5.8k長命水源處、水流穩定充足

A7R06635

⇩想到日本時期的登山家在這裡補充完水分、一鼓作氣登上玉山,

近百年後親臨現場、真的有點感動!

A7R06636

⇩這個方向的玉山主峰看起來很有威嚴

A7R06641

⇩壯觀碎石坡

A7R06647-全景

⇩到達玉山荖濃岔

A7R06662

⇩往北峰前進

A7R06661

⇩玉山北峰氣象站,因為疫情不開放入內

A7R06666

⇩登頂北峰、兩次上玉山都白牆=_=“

IMG_0426

⇩回玉山荖濃岔繼續往玉主岔路,這段上坡超痛苦、風大又陡、很容易被吹倒,

之後天氣一路變差沒什麼好留戀的,

上玉主岔路後就一路衝下山、結束此次行程。

A7R06671

⇩回嘉義火車站吃慶功宴,老闆還多招待一盤肉、推!

IMG_0461

2020 二二八連假 宜蘭松蘿湖-終於朝聖成功!

去年四月倒隊的松蘿湖之旅,

在今年的228連假終於走成功了!

儘管去之前天氣預報都顯示不佳、

但幸運的是都沒遇到大雨、平安下山!


1.活動時間:

02/28(五)-03/01(日)

2.隊伍結構:

我、女友-腦腦、暨大山社好友-發哥,

2老手1新手,共3人。

3.計畫行程:

第一天02/28:台中車站(普悠瑪280 7:54-10:57羅東車站會合、午餐(搭乘國光客運往玉蘭179812:15-13:4080分鐘)玉蘭公車站(沿泰雅路二段左轉本覺路和玉蘭路,3.4K、約步行一個小時)玉蘭茶園露營、晚餐。

第二天02/297:30玉蘭茶園出發2.4K,30分鐘)松蘿湖登山口2.4K,80分鐘)水龍頭營地午餐、取水45分鐘)第二營地(休息無水)2.65K,95分鐘)最高點稜線鞍部拳頭姆岔路回報0.35K,10分鐘)→12:30松蘿湖露營、南勢溪源頭取水、晚餐

第三天03/017:30松蘿湖離營0.35K,20分鐘)最高點稜線鞍部拳頭姆岔路回報2.65K,110分鐘)水龍頭營地取水2.4K,60分鐘)→11:30松蘿湖登山口午餐5.8K,1個半小時、玉蘭茶園盥洗)→13:30玉蘭公車站(搭1798玉蘭 13:40發車-15:0080分鐘)羅東車站裝水(普悠瑪283 18:48-21:59台中車站

4.實際行程:

第一天02/28

玉蘭公車站玉蘭茶園上坡約1小時

第二天02/29

玉蘭茶園登山口上坡55

到水龍頭營地85

到第二營地55

到松蘿湖120分(到峭壁90分)

第三天03/01

到峭壁45

到第二營地75 2.2k

到水龍頭營地45 0.8k

到登山口55 2.4k

到玉蘭茶園50

搭車回到玉蘭公車站

5.沿途照片分享

⇩台鐵便當,左邊是宜蘭限定款鴨賞便當

IMG_3136

⇩搭國光客運到玉蘭站、由石頭右側岔路往上走

IMG_3140

⇩沿途都柏油路好走

IMG_3143

⇩到達玉蘭茶園

IMG_3146

⇩販賣部、報到處,茶葉茶凍好吃、大推!

IMG_3147

⇩在階梯狀茶園最下層雨棚區搭好帳篷、營地是碎石地不好下釘

A7R05825

⇩茶園內晚餐、廚師6點下班所以5點多就要點餐

IMG_3187

⇩營地視野不錯、欣賞日落

A7R05839-HDR

⇩原以為連假會很多帳,結果只有我們這組客人、直接包場

A7R05842-HDR

⇩第二天一早、天氣多雲

A7R05851

⇩到達松蘿湖登山口

IMG_3204

⇩起登前合照

IMG_3252

⇩原以為枯水期路不會那麼泥濘,但前兩天剛好大雨、爛的要命…

A7R05854

⇩水龍頭營地、旁邊有2-3帳露營

A7R05856

⇩真的有水龍頭

A7R05858

⇩到達第二營地、腦腦已經有點體力透支了

A7R05859

⇩第一段峭壁,很安全、容易通過

A7R05865

⇩最後一段上坡稍有難度有點抖、專心走路忘記拍照

到頂後再下降300公尺就到達松蘿湖了

A7R05878

⇩到湖邊開始飄雨、搭好帳棚後就一直待在帳內

A7R05904

⇩雨一停馬上出來拍拍照

A7R05895

⇩陸續有其他山友到了、此區腹地較大較乾燥、較好搭帳,但覺得拍照不好看所以沒搭那

A7R05907

⇩松蘿湖水真的很少、只看到淺淺的溪溝

A7R05934

⇩第三天一早、看著陽光慢慢喚醒整個湖面,

天亮前風非常大、把水都吹灌到內帳裡了

A7R05952

⇩把握難得的好陽光多拍幾張

A7R05961-HDR

⇩陽光直接幫我的Anjan 2打spot light,

畫面太美、好多山友都過來拍

A7R05977

⇩松蘿湖全景、此行有點遺憾因為第三天要趕車回台中所以一早就離營,

沒能好好享受風景到中午再離開

A7R06015-全景

⇩來一張空拍跟松蘿湖說掰掰

HDR_0002-2

⇩陽光伴著我們一路下山、平安回到登山口

A7R06022

使用裝備:

帳篷Hilleberg Anjan 2

相機Sony A7R3

空拍機Dji Mavic Air

2019/11採訪新竹李棟山莊新莊主-蔡清郎

A7R09787
本文為備份我在臉書上的訪談紀錄,

完整圖文可至此連結觀看:

https://www.facebook.com/bg.wu.1/media_set?set=a.3039696719382080&type=3


正文:

上週去新竹爬了一趟李崠山、下山回到李棟山莊遇見新莊主,一聊就不小心聊了一個半小時,
我發現網路上似乎還沒有什麼新莊主的資訊且新莊主口中的山莊歷史也和網路上一般流傳的有所差異,因此決定打成篇文章,
至於哪邊的說法為真、我們旁人可能也無從考證了。

新任莊主蔡清郎於今年8月接手管理李棟山莊,
很多山友都知道舊莊主朱萬鶴先生自去年火災後就遷居新竹榮民之家,
山莊荒廢了近半年時間、蔡先生決定接手恢復原貌、並感念朱先生多年的付出付了一筆錢購回地上物、也讓朱先生安心過日子。

比較讓我意外的是原來自蔡先生至少祖父那一輩以來就是山莊這塊地的地主,
山莊後方原有一間竹屋、蔡先生的媽媽當年看到朱先生和朋友吳健明先生兩人疑似在山下村莊和其他榮民互毆導致常臉部受傷流浪在山莊前道路不忍心,
因此決定讓兩人住在原址的竹屋、並想說住個幾年他們就會回去大陸、沒想到一住就是50年,且蔡媽媽此舉也招致泰雅族人責罵。

這裡插播一下蔡先生口中的李崠山事件,
當年日治時期日本人接觸到他們部落時、因不時調戲村落婦女、並誘騙去當慰安婦,
1911年部落中有8名勇士看不下去因此決定出草、總共砍了21位日本人頭,
而此次戰役最後8位勇士也不幸喪命、日本人因此在鳥嘴山和大混山稜線交會點蓋了李崠山碉堡、監控整個山區部落原住民。
因為此次事件蔡爸爸在山莊後方搭建一座竹屋、期望能安撫祖靈、靈魂不會迷失在山中,
可惜似乎起不了作用、蔡先生說這一百年來部落都過得很不順,
像他們家有14個兄弟、有10位死於非命、3位先天障礙、只有他1位是正常的。

因此這次從朱先生那接手山莊實質上只是取回他們家的家族地而已,
只不過此地是原住民保留地尚未登記、之前有3個單位想搶這塊地、他一直不敢公開他是新莊主,
直到現在土地已鑑界完成、土地即將登記在他名下、他才敢將此事公開,
而蔡莊主決定接手這塊地除了想恢復山莊的樣子外還計畫設區展示泰雅族文物、希望他的所作所為能讓祖先為他驕傲、
不再詛咒部落(講到這裡他還直接哽咽)。

蔡莊主本身為母語老師平日忙於教課、只有假日能上來整理環境,
這四個多月來他除了重建萬鶴居原址作為文物展示外、
還將各個即將塌陷的樑柱先做基礎支撐、
水源、電線、廁所整理好、
招牌和塔頂重新粉刷等等,
除此之外他還有許多計畫、
像是重建國旗升旗台及天橋、上方整理為小型露營區方便山友一早上山、
前方廣場販售涼飲及部落產品給山友補給,
他說希望能在明年1/1重新開幕。

但需要做的事情還太多
截至目前為止他已花了將近100萬台幣、已幾乎是他全部的儲蓄,
且假日通常是部落族人上教堂禮拜的時間、很難請的到工人,
所以他現在實在缺錢又缺工、
蔡先生又是個斯文人、不好意思在山莊外白板明白地寫出亟需要重建基金、僅說期望各位山友小額捐款,
像我不知情的山友還以為莊主是希望每人五十一百的小額捐款、不知道是需要這麼大金額的“小額捐款”,
他也老實說這幾個月募款箱的金額真的不多大約三千多而已、但還是感謝山友們的愛心,

當天聽到蔡莊主自己一個人出錢出力為山莊付出這麼多只為能讓祖先驕傲其實很受感動,
金錢方面我可能沒辦法幫忙太多、但僅用我的照片和文字盡一份心力,
期望各位朋友如果有機會道李棟山莊拜訪、也認同蔡莊主的努力,投捐款箱也好、當面交給他也好,
能給他一些金錢上的幫助,協助順利復原回那個各位山友懷念的李棟山莊!

靜星-風吟2 金字塔雙人帳 使用心得

A7R05584

談談這頂輕量無桿帳篷 – 風吟2,也是我的第一頂帳篷。

 

最早之前都是借用社上粗(ㄏㄠˇ)勇(ㄓㄨㄥˋ)的裝備,

當第一次添購自己的裝備的時候就決定把輕量放在第一條件,

選帳篷的時候在自立帳與非自立帳猶豫了很久,

以下是當初有納入考慮的帳篷-

 

自立帳

單人

Nemesi 1 1.4-1.6KG 雙層帳 3200元

靜星青峰1 1.4kg 雙層帳 3600元

雙人

犀牛U22 1.5-1.8kg 雙層帳 4480元

三峰征途2 1.7kg 雙層帳  4600元

靜星青峰2 1.8kg 雙層帳  4490元

靜星雲雀 1.6kg 雙層帳 4200元

Naturehike雲尚2 1.3-1.7kg 雙層帳 2600元

 

非自立帳

單人

三峰蒼穹1 0.89kg 單層帳 2900元

靜星風吟2 1.05kg 單雙層 2100元

雙人

Chaos 2 1.95kg 雙層帳 4200元

 

三峰、靜星、Naturehike三家都是近幾年有名的中國露營用品廠,

就我的感覺NK比較走迪卡儂親民路線、價格最低、品質規格也相較另外兩家遜色,

而三峰和靜星各自都有高端產品線、用料和做工都有一定水準,實際實用上我比較放心。

 

經過初步篩選後我在三峰蒼穹1和靜星風吟2兩者猶豫了許久,

最後考量到風吟2可裝單或雙人內帳、甚至可單外帳使用可攻可守(見下圖)、對比蒼芎1內外帳一體不可拆,風吟2單外帳約450g、比蒼芎1的650g還要輕!

最後就決定入手風吟2(只買外帳)。

 

單人內帳 搭建
單外帳

 

帳篷規格(取自淘寶商品說明):

尺寸

參數

 

風吟2的優點

1.便宜:單外帳約1900元搞定、內帳約1500元

2.用料和做工滿意:布料是有品牌Ripstop抗撕裂布,強度還算讓人放心

3.搭建簡單快速:外帳攤平→四角下釘→撐起登山杖→完成!(試情況補地釘風繩)

4.輕!:單外帳搭法整套大約600g,背起來沒負擔!

5.理論上用不壞:使用雙面矽尼龍布、沒有PU或防水膠條老化問題

但它也是有些缺點

1.買來需自己上防水膠:縫線處不防水、整帳上完膠還蠻累人的

2.內部高度不足:因為四面高度陡降、導致頭腳容易碰到外帳,但這應該是塔帳通病

3.出貨瑕疵:不知道我是神抽還是怎樣、第一頂收到的帳篷少了捲門的橄欖扣,順豐寄回靜星工廠、寄來的第二頂還是少橄欖扣…..,再順豐寄回、收來的第三頂才終於有橄欖扣,好在賣家整個過程都很關心負責

 

整體而言、風吟2是一頂讓我喜愛、值得推薦的帳篷,最後、分享一些使用上的照片。

 

在水漾森林和小溪營地的2晚風都不小、但都穩穩撐過了夜晚。

A7R05773

A7R07335

紅色及金字塔造型在山中真的蠻搶眼的

A7R05373

帳內空間

IMG_5133

風大的時候外帳容易被吹到碰到腳部

A7R05423

有人說非自立帳在非泥土地搭建困難、但我在隧道內搭建得是蠻順利的

A7R05135

和常見的帳篷造型非常不同(當時正面迎風、所以帳篷塌塌的)、當時右邊那頂隧道帳是我第一次見到傳說中的帳篷之王Hilleberg,時至今日、寫文的當下我也擁有一頂自己的帳篷之王了😋😋,敬請期待下次開箱…..

A7R07428

登山輕量化有感

A7R05773


一直很想把這一年來登山裝備輕量化的心得跟現役登山裝備寫成篇文章、

但礙於開始工作後很難有機會爬山、沒辦法在戶外幫裝備拍美美的照片放文章而作罷,

但我想還是可以分享一下我對登山輕量化的心得。

我認為登山輕量化是一種重新思考每樣裝備的過程,

輕量化不一定要吃得很寒酸、睡得很辛苦,

相反的、輕量化反而可以讓爬山變得更快樂、整體的愉悅感反而是上升的,

輕量化也不一定很貴,

有些輕量裝備-睡袋、背包、帳篷的確很貴,但有的只需要DIY就可以大幅度減輕重量,

登山輕量化是一種省思每樣物件的必要性、替代性的過程。

如果對登山輕量化有興趣的朋友、

推薦閱讀-

山行者豪哥(好像是台灣登山輕量化始祖)、吳狄倫(平均每天背5.8公斤走完17天中央山脈大縱走的怪物)、以及不得不提的輕量化聖經 超輕量登山野營技巧(我邊讀邊罵髒話、裡面太多巧思了)。

那該怎麼輕量化呢?

舉例來說-

帳篷一定要有內帳嗎?

-先想想內帳的目的是什麼,防蚊蟲?抱歉高山根本沒有蚊蟲、在中級山我也沒有被蚊蟲鑽進外帳騷擾過,防下雨積水?這慎選營地不要挑積水地就可以解決、如果擔心短時間內暴雨、可以使用浴缸底地布、重量也比內帳輕,事實上內帳只是人類對密閉空間的心理需求(甚至外帳也不需密閉、有很多玩家只用天幕睡覺,但我心裡還無法克服)、並不是生理上的必須。

帳篷一定要挑有粗壯帳桿的帳篷才安全嗎?

-事實上帳篷材質和外型才是關鍵,我的金字塔帳只靠一根登山杖跟8跟地釘就可以搭建、完全不需要帳桿,第一次睡的時候的確心裡會怕,但事實證明塔狀結構優異的抗風性讓我平安度過了小溪營地和水漾森林兩晚風都不小的行程。

帳篷一定要用附的地布嗎?

-一般的地布又厚又重、雙人地布動輒200-300公克,我取代的東西很簡單-透明塑膠膜 82公克搞定,又輕又保證防水又便宜,甚至有的玩家不用地布、只靠睡墊隔絕濕氣。

睡墊一定要比身高長嗎?

-我看狄倫的文章說我們生理上只有軀幹需要睡墊保暖、頭部跟腳只是心理需求、甚至也可把登山包清空墊腳下替代睡墊功能、一物多用,我目前在家嘗試也確實如此、只睡脖子到屁股的睡墊長度就足夠保暖。

一定要用高山瓦斯爐烹食嗎?

-瓦斯罐又重又貴、還要擔心使用不慎氣爆,為何不用酒精爐?酒精一罐1公升不知道要用多久才用完、裝瓶好攜帶又安全,也許它煮水比較慢、但沒關係、我們在山上有的是時間嘛。

山上吃飯一定要一飯多菜嗎?

-每道菜都要碗裝增加重量、且等每道菜煮完開動飯都涼了肚子都餓扁了,為何不重新思考菜單、在山下調配好食材一餐一包,一鍋水一個碗、水煮開沖泡就可以解決一餐、又輕又迅速,甚至短天數行程吃泡麵有何不可、一定要吃那麼好嗎?甚至在加工食品繁多的現代、還有吃熱食的必要嗎?(這是超激進的做法、我自己也還無法接受。在吃加工食品的前提下、吃熱食只是我們的心理需求而非生理需求、更多可以看狄倫的文章,我覺得他寫得超好、我看完超震撼)

我們一定要背65-75公升、擁有強健背負系統的登山背包嗎?

-當你背得輕、就不需要那麼大的包包那麼重的背負系統,我去年買的人生第一個登山包選了65公升有點後悔、因為四天三夜的裝備都還裝不滿、包包塌塌的好難看(有沒有人想買Gregory Stout 65L xD 廉售),從當初跟登山社借的75公升空包2.5公斤到目前65公升空包1.8公斤、目前已經想要挑戰一顆38公升空包0.5公斤無背負系統的登山包了。

相機一定要帶滿全焦段嗎?

-記得前年去玉山背了16-35、24-70、28-300,真的肖欸,還好住排雲不用帶很多裝備沒背很重,事實上我們根本不需要帶滿焦段,Ken Rockwell說了一段我很喜歡的話-“你不需帶滿焦段、只需要一顆或者兩顆鏡頭(超廣角+望遠),鏡頭越少、你拍得越好,太多鏡頭只會讓你分心在換鏡頭而不是專注在好構圖上。”,我目前都只帶28+50或28+70300出門,不夠遠?畫面裁一點,不夠廣?用接圖嘛(但之後還是會想補一顆17-28啦)。

還有太多的裝配值得你重新思考,例如睡袋真的需要全包嗎?真的需要穿厚重的高筒登山鞋嗎…等等等,

輕量化是一種發揮創意、控制慾望的打包方式,

當把一個問題從肯定句“登山鞋就是那麼重呀!”變成疑問句“要怎麼讓登山鞋變輕?”,那就開始了無限可能,

工作上也是如此、面對任何問題時更是如此。

很喜歡淘寶一家賣輕量化裝備的店標-輕以致遠,

你背得越輕、就走得越遠,

記得第一次走眠月線背快20公斤走到快吐、到水漾森林營地後只想卸大背休息不想動,

相隔一年輕量化後走眠月線背10公斤(不含水、相機)、整趟快走甚至是小跑步都不覺得喘、

真的是“跑甘納飛”,

而到水漾後我還有力氣去探索水漾的上下游風景,

當你背得越輕,就可以保留體力花時間在探索大自然上而不是休息,

登山成為了享受而不是重訓。

祝大家都可以背5公斤走17天

新年快樂

吳柏憲 Br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