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M11 Silver 開箱&心得 2025-萬宗歸一

L1008206

/

在入手Leica Q的四個月後、我終究入坑了Leica M,
因為Q的體積跟鏡頭表現實在太過美好、讓我也想要補齊一套Leica鏡頭焦段

首先說在前頭、我覺得買Leica M很大機率不會讓人拍得更好,失敗率高、拍攝節奏慢,它只是會讓使用者用得更爽而已,

但最後還是願意嘗試M機的原因-

1.現在日系相機對焦太容易了、隨便都眼控對焦、一秒十幾張,拍了一堆回來懶得整理,

手動對焦逼迫你放慢拍攝節奏想好再拍,想清楚構圖再對好焦、按下快門,理論上可以拍得更少、拍得更好,當然你說一般相機也能調成手動對焦、但有得選擇跟沒得選擇只能手動對焦是兩回事。

2.攝影玩久了嘛、總想來點挑戰,手動對焦越困難越想去挑戰它、征服它。

3.不得不說Leica的CMOS跟前置玻璃、鍍膜真的優秀,如果克服上面重重困難、按下一張成功的照片,通透感立體感都不會讓你失望,有人說混在一起盲測根本分不出來、但我覺得是比率問題,A7R3拍出來的照片可能10張只有2張會讓你感動想留下、M11拍出來的照片10張可能會有7張的差別、有處理過兩種不同品牌相片檔案的人應該都能夠感受到。

4.縮短出片時間,這點我在換Q之前沒有特別期待、想說用Raw檔還是會修,但實際使用Leica兩款機型的Raw檔真的蠻好修的、小幅度調整色溫、飽和度、亮度,畫面就很跳了、大幅縮短修圖時間。

5.縮減體積重量,多年前Canon跳到Sony經歷了一次大瘦身很滿意、這次雙修Leica目標進一步壓縮。

前兩年旅行使用的配置大都是1機3-4鏡-

Sony A7R3+14mm F1.8 GM+55mm F1.8 ZA+Sigma 28-70mm F2.8(有時不帶)+Tamron  70-180mm F2.8 =約2.2或2.7公斤,

/

購入Leica Q後變成2機3鏡的配置-

Sony A7R3+14mm F1.8 GM+Leica Q 28mm+Tamron  70-180mm F2.8=約2.6公斤、不一定有省到重量但多了雙機的方便性,

/

補齊Leica M後變成2機3鏡的配置-

Leica M11+Laowa 15mm F2+Leica Q 28mm+福倫達 75mm F1.5(比較公平的對手是FE 85MM F1.8、重量差不多但M鏡體積還是小一圈)=約2公斤、一個後揹相機包下層就直接搞定、完美。

/

但當然有人會說焦段差這麼多怎麼比、我是選擇裁切畫面就好,

現代機型畫素很足夠、15mm裁切到30mm、28mm裁切到56mm、75mm裁切到150mm,這樣都足夠使用,

但這種做法不是每個人都認同、有些人認為照片就是要完整無裁,只是我A7R3裁切功能用那麼多年、從來沒被客戶、觀眾質疑過“畫素不夠多、散景不夠淺”,

但我的確放棄了Tamron  70-180mm更極致的長焦段、

但在旅行中、我只要有超廣角、標準、望遠三種視角可切換即可、我並不追求絕對焦段數字上的齊全,我只要有這三種視角來呈現畫面即可、這也是我的選擇。

/

至於有了Leica後會出清Sony嗎?當然不會

接案或登山時我還是會使用Sony、

但旅行或聚餐等可以慢拍的場合我就只想帶著Leica出門。

/

當初在選擇M機型時把Leica M240、M10、M11納入選項,

Leica M240-優點:人人懷念的發色、可錄影、最便宜,缺點:厚、重、白平衡飄。

Leica M10-優點:輕薄、性能相對成熟、LV可用,缺點:發色偏日系、電池縮水耗電。

Leica M11-優點:更輕薄、性能成熟、續航佳、據說發色神似M9,缺點:入手門檻高、高畫素微震問題。

/

刷了一陣子二手釋出的不多、有看到幾台M240、M10上架但開的價格也很誇張,哪有機子二手價越賣越高的…..然後Leica官方2025/01又要漲價、二手價可能也會跟著漲一波,

後來終於看到一台品項不錯的銀色M11(再次感謝原主人為了換Q3 43割愛)、價格也不錯就直接選擇了M11。

/

簡單開箱-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4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5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6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7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8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9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0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1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2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3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4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5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6

黑白無雙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8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9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3

像塊磚頭一樣扎實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4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5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6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7

/

順便開箱兩顆鏡頭-

首先是老蛙 LAOWA 15mm F2 Zero-D LM

超冷門的鏡頭、全網只找得到一篇英文評測、全網拍也只找得到一家在賣,

但規格超逆天、在M接環絕無僅有,價格、做工、畫質、星芒也超出我預期。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5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4

轉接環可接72mm濾鏡、但會變胖我選擇不用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2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1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0

實拍照-

L1008107
L1008117
L1008116
L1008157
L1008163
L1008179

1.8倍裁切變28mm
L1008206
L1008239-HDR
L1008368-HDR
L1008256-HDR
L1008259-HDR

和太陽對幹顏色都算能保留、f4開始就有星芒、f5.6更尖銳

L1008207
L1008091
L1008092

f2畫質略軟(不是糊成一片只是線條不夠分明)、f2.8可接受、f5.6-11大概都是最佳畫質

沒有遮光罩所以要注意眩光

L1008286-HDR

/

再來是第二顆福倫達 Voigtlander 75mm F1.5 ASPH for VM

顏值佳、光圈大、顏色中規中矩、f1.5稍軟、f2以後都蠻銳利的可以數毛

但光圈環相對鬆手感差一點、然後M機沒防手震所以快門要求高。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

遮光罩太寬我也選擇不用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7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8

兩顆體積相仿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3

實拍圖-

L1007787-已增強-雜訊減少
L1007850
L1007848
L1007892
L1007894
L1007751
L1007957
L1007937

1.8倍裁切變135mm、路標車牌都可辨識

L1007941

/

真的開始使用M後發現手動對焦並沒有那麼困擾我、只是拍攝節奏比較慢而已,

但也是剛好M11的LV對焦好用、跟以前一般相機開LV對焦沒什麼差別,

如果用黃斑對焦我就真的不太行、不能調整屈光度對眼鏡族來說對起來好困難,

所以M11是台很不M(?)的機器、比預期拍起來簡單多了XD。

/

比較困擾我的反而是微震、因為機身跟鏡頭都沒有防手震、所以安全快門務必提高+雙手拿穩、

不然高機率放大看都晃到,開電子快門就能解決但會影響畫質+照片會偏暗,

目前暫時只有購入兩顆副廠鏡頭、這兩顆鏡頭光圈全開都有點軟,

看來可能真的只有APO鏡能夠餵飽M11、體驗到像Q一樣全開光圈又鋭又化的感覺了(汗。

/

M11用下來感覺是台能讓人用很久的機子、挑不到什麼麼大缺點(硬要說的話就是偶爾當機,

未來除非同時更新了防手震+翻轉螢幕才會讓我有慾望升級了,

希望Leica不要這麼快更新、讓我M11可以用久一點~~~(喂。

Leica Q 開箱&心得 “You are so Qute ! “ 2024

「Brian ,Work Hard and Buy a Leica.」

6年多前、在尼泊爾EBC路上的Thangna小鎮(2018 EBC舊文回顧),

看著德國工程師Markus拿著Leica M8邊拍著夕陽山景、邊認真得跟我說(他的作品),

IMG_3758IMG_3737-2

6年多後、我手裡握著Leica Q,拿到了我探索Leica的入場券。

___

想要試試Leica的念頭不是沒有停過,M9、M240、Q,

但每次刷刷二手釋出最後還是因為抗拒手動對焦或Q不可換鏡不了了之(當然還有價格),

讓我想要嘗試的原因主要還是Sony A7R3的膚色始終無法讓我滿意,

總有種塑膠皮感、照片到了另一半那邊始終被打槍(當然有看過攝影師精修後的膚質還不錯、

但要精修皮膚就失去了拍照的樂趣跟分享即時性),

只有少數用蔡司55mm 1.8的照片能過關、到後期索性懶得用相機拍她、寧願用iphone拍一拍就好。

另外就是A7R3的CMOS前玻璃較厚(數據)、照片常有種距離感、不通透感(不管是不是心理作用、照片這種事本來就很主觀、我說有就有XD),

還有就是我喜歡28mm鏡頭、舒服的生活化視角、搭配機內裁切42mm就可獲得接近人眼的標準視角,

但Sony至今沒有推出一顆體積適中、畫質不錯的28mm鏡頭,

早期購入28mm f2使用、體積完美但發色悲劇、受不了最後賣掉,

所以A7R3是台很棒的風景機(搭配蔡司18mm 2.8、55mm 1.8發色簡直銷魂)、也是台不錯的活動記錄工作機,

A7R01233

A7R02761

但拿來拍家人生活紀錄對我來說就是不如一台iphone。

此次為了另一半慶生要去吃一間燈光昏暗的無菜單料理、

下了決心要找個膚色好出片、快門安靜、昏暗環境也能拍的解決方案,

目光又回到了標配28mm的Leica Q、這次是時候了(藉口)。

/

一開始在抉擇要買Q1試試、嘗試門檻低如果後悔也好脫手,

還是直接攻頂買Q3、跟A7R3一樣的高畫素裁切優勢、翻轉螢幕、規格能用比較久。

最後還是決定先買Q1的原因-

1.重量:Q1 640g、Q3 743g,重量有感增加。

2.外型:相較於Q1背面洗鍊圓潤的外型、Q3為了翻轉螢幕機背外凸線條被破壞,我覺得買了Q3我還是會嚮往Q1的外型。

3.檔案:DNG檔大小Q3平均70mb、Q1平均40mb,電腦處理速度有差。

4.對比:看了01評測文Q2 Q3的發色變得對比較重、較現代化,Q1的對比低比較符合我需求。

5.銳利:拍女生不宜太銳利、Q1 2400萬可能比較是個甜蜜點。

/

決定了要買Q1後再來就是決定要買傳說中的1.0版還是隨意、

後來覺得我都還是用DNG檔修圖、1.0版JPG直出對我意義不大,

且為了1.0版放棄了2.0版對對焦速度的改進也不實際、最後決定隨意,

但沒想到現在二手Q1釋出量少、今年二手釋出行情甚至比我去年印象得還高,

最後在相機二手論壇發文徵求,

1天後一台品項極佳的鈦灰色Q1賣家訊息跳出、

思考了一下,

2天後相機就出現在我面前。

IMG_0501

在這之前一直以為Q1只有黑色跟銀色、本來想買低調的黑色為主,

初見鈦灰色驚為天人、正面有夠誘人、算是小圓我想要銀色M機的夢,

IMG_0415

但背面看圖片覺得好醜、為何不是像銀機一樣上下銀邊中間黑色而是整片灰搭黑按鍵,

IMG_0414

一開始好難接受、但拿到實機後在光線的反射下反而覺得還好、異常順眼且有質感。

但我就是要當個低調的騷包、所以又買了黑色的包膜包成了Q-P、哈!

IMG_0571
IMG_0591

原廠遮光罩無法上保護鏡、另買的副廠金屬遮光罩、質感不錯

IMG_0655
IMG_0656
IMG_0657

購入價格略高於目前行情、但考量到是稀有色、品相佳、又附了有品牌的真皮皮套,

算了、開心就好。

/

初上手、外觀圓潤、紮實冰冷、忍不住令人一直把玩,

IMG_0409
IMG_0410

機身操作邏輯跟日系相機完全不同頗有新鮮感,

菜單簡潔、但中文翻譯有些翻的完全不對,

對焦性能、畢竟是2015年的德系機子我本來標準就降很低預期是Canon 5D單點對焦水平,

但實測有驚喜、對焦又穩又快、觸控反應也迅速。

/

來到了試拍、終於等到一個有陽光的日子,

一拍下去,

WOW

L1100186

L1100183

這是一台會讓人發出WOW的機子、我暫時也只能這麼形容,

第一感受是發色沒有像A7R3+Zeiss鏡那麼厚重,Q1對比較淡、光線、色彩還原能力極佳很耐看,

還有很難科學化的“空間感”、沒有了A7R3 CMOS厚玻璃的困擾、Q1讓我深深感受到了通透感(我開心我覺得有就是有XD),

看到照片就像是回到了當下的光線質感。

L1100130-HDR

這就是所謂的徠卡味嗎?我不知道也不重要、重點我喜歡,

所謂刀銳奶化我體驗到了,該銳的地方銳、該化的地方就像奶油般散開且完全看不到紫邊搶鏡頭,

L1100272
L1100309

德國人造鏡的工藝實在了得(重點這竟然還不是徠卡最高階的鏡頭!)。

/

至於大魔王關卡-膚色,

意外的第一拍就過關、另一半也稱讚這台拍起來好好看相機長得又可愛,

數年來的夢魘在此刻終於解脫、感動得痛哭流涕。

而DNG檔也只要小修就能得到通透不塑膠的皮膚質感、我很滿意。

但因為沒有被攝者同意、這部分就不放上人像範例圖。

/

如同郭大爛大師心得寫的、

Q1只是台鏡頭完美的隨身相機、JPG直出並不討喜、也有些缺點,

看破它、才能善用它。

L1100413-HDR
L1100425-HDR
L1100337-全景
L1100461
L1100469-HDR
L1100475-已增強-雜訊減少
L1100362-已增強-雜訊減少
L1100294

它動態範圍低、那我就用包圍曝光拍再合併,

它AFC跟連拍弱、那我就只拍靜態、動態交給A7R3(但用Q拍時我反而喜歡改用單張模式),

它續航低、那我就多準備2顆電池、反正我一天也拍不了100張,

/

原本擔心裁切後的50mm剩800萬畫素會很勉強、

結果是我多慮了、大部分情況下的放大細節都還是令我滿意、更不用說社群分享用途,

原來只要鏡頭夠強大、稍低的畫素還是能看到滿滿的細節。

28mm vs 50mm,點圖可到flickr看原始尺寸。

L1100252
L1100253

好用的微距模式、最近距離差距頗大,拍美食小利器。

L1100174
L1100176

Leica Q讓我重溫攝影的喜悅、重新愛上按快門,

讓我想起大一那年籌足積蓄、買了第一台全片幅二手Canon 5D時到處拍照的喜悅、

讓我忍不住好奇用Q的鏡頭看世界,

它變成我出門的必需品、把它放入包內成為每天儀式感的一部分(好吧、也許只是還在熱戀期),

害我好想換一顆有相機隔層的公事包。

/

至於用了Leica是否就會拍得更好?

我覺得重點在於你是否“相信”、

一但你相信了這個信念說服大腦、大腦自然會給予你符合信念的行動,

願意常帶出門、相信自己會拍得更好、常按快門、出片機率自然就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