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鹿百工》第24集-沙鹿肉圓仔

A7R09365

初來沙鹿一直對肉圓仔一物不甚了解,

實際品嚐後才發現肉圓仔就是類似略小的鹹湯圓的小巧小吃、似乎是中部特有的製作方式,

此次有幸採訪到經多位沙鹿朋友ㄧ致推薦的「沙鹿肉圓仔」、堪稱是沙鹿肉圓仔始祖,

今天,就由第三代陳振隆陳老闆和我們分享沙鹿肉圓仔的故事。


「發跡於舊公有市場的小攤位」

肉圓仔第一代創辦人陳期招於民國32年在沙鹿舊公有市場開業賣甜粿和甜湯圓,

原先主要賣的對象是趕集的農民、菜販和買菜的婦女等,

隨著他不斷拜師學藝精進手藝、口味越做越好、逐漸打出了名聲,。

第二代陳清興成年後原先在沙鹿經營富山芋仔冰、聽說當時和現在還在的阿義鳳梨冰堪稱兩大冰店,

後來陳清興於民國65年決定接手家業在三角公園對面承租店面開業、而原公有市場店面則由長兄接手,

第三代回憶、父親這輩開始嘗試賣鹹的肉圓仔、隨著甜湯圓購買比例慢慢下降、便決定只專心做鹹的肉圓仔,

民國71年因房東也想自己賣肉圓仔不願續租、

一家人遂搬到當時還少有人煙的文昌街重新開業至今。

A7R09343

第一代創辦人陳期招

A7R09362

第二代最早在三角公園旁的店面、現在也是一家肉圓攤

A7R09371

應該有不少沙鹿人是吃肉圓仔長大的吧?

 

「我們家肉圓仔特別的地方是使用舊糯米製作、口感才會Q。」

第三代陳振隆從小就和弟弟在父親身旁學習手藝,

23歲退伍後開始全職投入家業、弟弟也於現址斜對面不遠處開立二店,

第三代接手後也開始導入部分機械化大大增加了製做效率、以應付日益上升的訂單,

而累積的名氣也讓肉圓仔開始有媒體找上門,

民果76年肉圓仔獲選為台灣十大小吃攤位、到當時的亞哥花園設攤行銷自家湯圓 ;

民果89年美鳳有約前來採訪拍攝、老闆娘笑說拍攝的那2天根本不用做生意、一堆陳美鳳的粉絲前來朝聖將不大的店面擠得水泄不通 ;

民國91年,又被台中縣政府出版的美食饗宴導覽專輯納入其中 。

A7R09358

弟弟在附近不遠處開的二店,兩店食材各自製作所以口味略有不同,

兩家店也很巧妙地將店休日錯開、以免大家沒肉圓仔吃。

A7R09342

76年入選十大小吃攤的簡介、當時一碗只要15元呢!

A7R09354

陳振隆説目前這塊招牌是復刻當時十大攤位設攤時、主辦幫他們準備的招牌字體,

當時那塊木製招牌太大帶不回來、便拿著照片請人復刻。

A7R09336

美鳳有約的採訪讓更多外地人知道沙鹿肉圓仔、也開始不時有外地客前來嚐鮮

A7R09345

入選台中縣美食饗宴導覽專輯的文宣簡介

IMG_5086

肉圓仔使用長期配合的當日溫體豬肉

A7R09359

肉圓仔的製作流程大致可分為-

糯米泡水→脫水→蒸熟→包肉餡成型

上圖即是脫水過後的生糯米塊,

陳振隆特別提到自家肉圓仔特別的地方是使用放置稍有年份的舊糯米、這樣口感才會Q,

用新鮮糯米製作容易變成糊糊的口感。

「一樣是大家熟悉的味道、不做網購只做來店客。」

開業近80年肉圓仔如今還是維持著傳統的經營模式-

一樣是大家熟悉的味道、不做網購只做來店客,

這幾年第四代也開始加入行列幫忙,

看著三代同堂在店內一起工作、相信這份沙鹿好味道還會繼續飄香下去。

A7R09367

第二代至今手腳仍非常俐落地在台前幫忙

“現在只做早上、我們以前可是從白天賣到晚上的呢!”-奶奶驕傲地說

A7R09349

肉圓仔第三代第四代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23集-金足城銀樓

A7R07980

早年台灣經濟起飛錢淹腳目、銀樓生意總是絡繹不絕,

加上華人對金飾作為贈禮的特殊偏愛、更是加深了銀樓的重要性。

而沙鹿這家從日治時期開業至今的銀樓見證了台灣銀樓業的變遷,

今天,就由金足城銀樓第四代老闆張玉錦和我們介紹金足成的歷史。


「當時日本政府禁止民間交易黃金、所以很多銀樓都要偷偷帶客人上樓交易。」

金足城銀樓創立於日治時期、確切年份已不可考,

第一代創立時因日本政府管制黃金買賣所以是賣銀飾起家,

但張老闆說、據長輩轉述當時民間還是有很多交易黃金的需求、所以銀樓多半都會偷偷帶客人上樓私下交易,

第二代蕭金龍接手時適逢台灣光復、才開始光明正大買賣黃金,

金足城第三代歷經了銀樓業的輝煌時期,

張老闆説公婆當時最多請了5位“打金仔”師傅,

那時金足城是在騎樓買賣、屋子內則擺滿了鑄造器材,

附近的新振成老闆曾和我提到他小時候常看到金足成很多師傅在店內敲敲打打,

可以佐證金足城當時的規模。

A7R07997金足城早期的店面、和目前的臨時店面同一處(110/01)

A7R07992

採訪途中剛好遇到客戶來領幫媳婦訂的金飾

「店裡每個師傅都是男人、只有我一個女人也下去幫忙燒金磚。」

第四代的張老闆於民國70年時嫁來蕭家,

當時的她在大雅原有自己的鞋業生意、但在公公的希望下收掉穩定的事業在金足成當學徒從頭學起、幫忙燒金磚、抽金線,

75年後公婆逐漸淡出、正式由第四代夫妻兩人接手,

也開始將品項多元化、加入販售鑽石和銀飾。

張老闆說他們在民國78-82年見證了另ㄧ波銀樓盛況,

她説那時大家樂盛行、很多人一中獎就笑呵呵地來銀樓買金飾,

直到82年左右才慢慢退燒,

98年時因為增加了品項店面空間不敷使用、遂買下隔壁的中古屋、搬遷拓展店面,

沒想到因屋體老舊、一遇下雨牆壁就滲水苦不堪言,

所以108年又搬回原址設臨時店面、將中古屋整間打掉重建,

預計今年暑假會搬到新址正式營業。

A7R07977

金磚加熱抽出來的金絲

金飾加工先後透過金磚大火燒軟、鐵打、壓成片或抽金線,

金片用來做金牌或墜子、金線則加工成各式手飾項鍊。

A7R07996

照片後方可隱約看出金飾加工的機具

店裡目前已無在加工、而是外包給2位長期配合的師傅,

而早期的機具也在師傅離開時都讓他們帶走、沒機會拍攝到、甚是可惜。

「有專櫃有品牌、租金、人事成本的成本,在我們這種民間的銀樓才可以買到最划算的價格!」

張老闆說銀樓其實沒有想像中好做,

因金足城不做典當和兌匯業務,

所以大部分利潤來源只有金價買賣價差和些微加工工錢,

而隨著金價從她民國80年接手時一錢1000元,

到現在一錢6000元的天價,

顧客對高單價的金飾入更是卻步,

但談到對百貨金飾專櫃會不會有被威脅感,

張老闆倒是很有自信-

“有專櫃有品牌、租金、人事成本的成本,在我們這種民間的銀樓才可以買到最划算的價格!”,

目前店面大部分時間都由兒女顧,

張老闆笑說等兒子結婚她就要退休給第五代接手,

隨著科技發展帶來的消費習慣改變,

第五代也開始透過臉書等工具分享商品、行銷,

讓老店也能跟上新時代的步伐。

 

A7R07990

張老闆說小時候兒女常偷金飾去玩,

生意忙的時候一不注意就不知道被丟去哪,

她曾在水溝和垃圾桶翻出金元寶、可想而知兩人一定被毒打一頓。

A7R07982

第四代張老闆、兒子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22集-峰光製麵

A7R07405

走進清晨熱鬧的大同街市集尋找一間沙鹿的老味道、來到店前不仔細看招牌副標還以為是間新開不久的店,

殊不知峰光是間超過百年傳承四代的老牌製麵廠、乘載了沙鹿數代對麵的記憶,

今天,就由峰光製麵二三四代徐氏家族來和大家分享峰光製麵的故事。


「我每天都要半夜2-3點起床做麵、一天不做就一天沒麵可以賣。」

峰光製麵於1917年由創辦人徐廷桂在大同街店面現址成立,

靠著賣黃麵、白麵、餛飩皮起家打響名號,

清水的王塔、阿財米糕都是峰光餛飩皮的老客戶,

二代徐媽媽陳雪梨回憶、早期製麵依靠純手工需要大量人力,

先生和其他3-4個兄弟全家人都下去做,

女生負責煮麵和賣麵、男生負責揉麵團、桿麵等體力活,

因麵條無添加物保存期限只有ㄧ天、需要每天生產才有麵可賣,

徐媽媽自22歲嫁來後、每天都要半夜2-3點起床製麵直到83歲退休,今年已高齡90歲。

IMG_4401

峰光製麵早期店面

A7R07360

每日出產的新鮮麵條和餃皮是老沙鹿人認證的好味道

 

A7R07363

三代徐太太陳姬妃說自家麵條因無任何防腐添加物,為了保持最佳鮮度、峰光的麵凌晨完工後會先放到冷凍庫保持鮮度、上架前再放到冷藏回溫,上架後超過3小時沒賣出就淘汰掉

 

「我想要喚起一種意識,讓媽媽們重新體認到煮麵是一種對家人表達關愛、關心家人健康的方式。

民國80年前後、第二代們年紀漸大體力不如從前、峰光訂單又持續上升,

長輩們常常做不完趕工到半夜、第三代子孫又沒有人願意繼承家業,

身為大兒子的第三代徐文炳不捨看見這樣的情況決定在30歲那年辭掉在台中精機的工作、和太太兩人回到沙鹿在天池街租下廠房、開始從頭學起、幫忙製麵消化訂單,

接著在85年於興安路設立工廠、重新設計生產線將部分流程機械化,大大提升了製麵效率。

 

民國90年代競爭對手開始變多,

四代大女兒畢業後原先想去國外留學一年、媽媽説條件是要在工廠幫忙一年,

沒想到這一幫、第四代開始對峰光有些想法就幫到現在沒有出國了,

大女兒說現在趨勢在家煮飯少、外食多,

而外面餐廳對原料大多只比價錢品質其次、對峰光的處境是一大挑戰,

所以她希望做的、是喚起一種意識,

讓媽媽們重新體認到自己煮麵一種對家人表達關愛、關心家人健康的方式,

曾在美國留學的小女兒說當她在國外拿出自家麵條料理、麵端出來時,那種安心感特別強烈。

 

A7R07367

峰光工廠樓上的麵糰攪和區

A7R07370

一樓的生產線

A7R07374

三代徐老闆設計的曬麵軌道、每批麵條隨著軌道上升至頂樓日曬風乾後再下來、頗有趣

A7R07375

三代徐太太分享峰光的麵條會比外面多一道手續-將麵條吹至半乾再裝袋,雖然更耗時、耗成本但更耐煮口感也更好

A7R07379

三代徐太太正監工著生產狀況

A7R07383

比紙還要薄的餛飩皮

A7R07350

四年前在三四代合作下翻新的新店面

A7R07396

在宮廟裡拿到的壽麵也有機會是出自峰光手中!

 

「開始嘗試將麵條與不同的農產品素材做結合

隨著勞動法規的演變、對六日加班的限制也讓峰光在人力上面臨另一大挑戰,

但峰光還是努力維持著產品無添加及每日生產兩大堅持,

近年來第四代開始嘗試將麵條與不同的農產品素材做結合、挑戰各種難做的乾麵條、做成禮盒,試圖走出另一條路,

紫心地瓜、艾草、香菜麵都曾是峰光的作品,

但不管如何變化,相信不會改變的是峰光給顧客的安心。

 

27709911_2109640092386499_920275170107437686_o

各種不同素材組合的麵條是新世代對產品的嘗試 /圖片取自峰光官網

 

A7R07398

峰光製麵二三代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21集-萬美嫁妝百貨

A7R07333

傳統華人界新人結訂婚時習慣準備嫁妝、十二禮等禮數,

雖然繁雜、但每樣物品背後都富含了其希望達到的祝福,

而沙鹿有家50年的嫁妝百貨為半世紀來無數對新人承擔起提供這些禮品的重任,

今天,就由萬美嫁妝百貨創辦人周森村和二代周志達來和我們聊聊萬美的故事。


「會開始賣起嫁妝是誤打誤撞、並不在我一開始的計畫之中。」

今年已高齡80歲的創辦人周森村談起會開始賣嫁妝其實是誤打誤撞、並不在他一開始的計畫之中,

他高中畢業後在農會工作了6年,

後來受徵招入伍、退伍後1-2年一直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便決定白手起家創業,

當時的他還只是個單身的29歲小伙子,沒有人脈、沒有幫手,

接著想到姐夫開書局、便決定開百貨行進一些文具及其他日用品來賣,

民國58年在舊公有市場租了攤位、萬美百貨行正式成立!

A7R07336

萬美店內至今還有販賣一些現在少見的女性保養品

「老客人從一個個小女孩漸漸到了適婚年齡、開始會詢問有沒有賣一些結婚用品。」

創業隔年在友人牽線下認識了妻子結為連理、有了得力助手夫妻兩人便齊心在萬美奮鬥,

周太太說先生很拼、365天都不休息,從早上8點開到晚上9點、甚至為了迎合輪班制工人下班時間還開到11點、連年夜飯也在店裡吃,

三女兒開玩笑說爸爸的人生哲學就是賺錢、賺錢、賺錢!

而從日常百貨開始改賣嫁妝的原因也很溫馨,

早期因沙鹿鹿寮紡織工廠眾多、客群大多是下班後前來採買的女工 ,

店裡的老客人從一個個小女孩漸漸到了適婚年齡、開始會詢問有無賣一些結婚用品,

這樣的詢問愈來愈多夫妻倆便決定進一些嫁妝用品來賣,

沒想到嫁妝的生意愈做愈大,

民國六零年代是萬美的美好歲月、每逢好日子前生意都爆量,

客人嫁妝都是一整車一整車地在買、讓萬美甚至有了嫁妝王的封號,

接著民國68年遇上舊沙鹿市場改建、便遷到大同街現址,

同時周老闆認為大部分客群都是女性、便邀請蜜絲佛陀(SK-II前身)來萬美設櫃,

不到幾年就一舉成為海線營業額最高的經銷商、每年新品發表會總公司都會邀請當紅藝人來萬美炒熱氣氛、把不寬的大同街擠得好不熱鬧,

直到3年前SK-II改變經營策略只鋪點在百貨公司、機場,才從萬美撤櫃,

A7R07277

藏身在大同街裡的店面

A7R07291

每逢新品發表會店面都擠得水泄不通

A7R07296

方馨、孫協志等當紅影星都曾前來店裡宣傳

A7R07298

家中三個女兒出嫁完全不用擔心嫁妝、訂婚禮!

A7R07315

夫妻倆除了嫁妝外也隨著季節賣應景商品,

過年糖果、元宵燈籠、端午香包,

把門口佈置得好不熱鬧

「偶爾會看見老客人帶著女兒甚至孫女上門買嫁妝。」

約莫十年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大兒子因長期高壓身體出現了狀況、便興起回沙鹿就近陪家人的念頭,

索幸辭掉工作回來顧店、也讓年邁卻堅持全年無休的父母有機會喘口氣、有時間去廟裡虔誠地作早晚課,

雖然現在嫁妝沒有以前那麼好賣了、現代年輕人儀式者大多從簡或一包紅包搞定 ,

但當偶爾看見老客人帶著女兒甚至孫女上門買嫁妝時、應該是最暖心的事情了吧!

A7R07326

縱使已高齡80,周爸爸每天有空仍會在店裡招呼客人

A7R07321

萬美老闆父子倆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8集-維盛服裝材料行

A7R07103

每當拉鍊頭脫落、衣服缺鈕扣,許多沙鹿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是“找維盛!”

但你知道維盛其實不是靠服裝材料起家的嗎?

今天,就由高齡88歲的維盛材料行創辦人陳維藩陳老闆和大家分享維盛的故事。


「和裁縫業結緣是我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

當我提到上週元真的文章、陳老闆開心地說元真老闆是他姪子,

原來兩人是叔姪關係、他是五哥、元真老闆父親是四哥,

早期維盛現址是租給布行、一家人收租另住他處,

原本的生活看似愜意、

到了陳老闆13歲時、長兄陸續成家立業,

父親分家產給底下眾多孩子,

沒想到分完家產不久父親隨即驟逝、留年幼的他和母親住在維盛的二樓相依為命,

因沒錢升學、年紀太輕沒人願意聘他工作、於是陳老闆早期務農維生,

靠著一樓租金和農務的收入、母子兩人勉強度日,

到了18歲成年、陳老闆進入天香化工廠工作、協助生產肥皂一直到38歲,

和裁縫業結緣的契機是他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在家閒暇之餘做車布邊代工賺外快,

當時一台車布邊機要價7000元、在當時陳老闆一個月薪水僅千元的年代、價格非常驚人,

很多人以為他是工作賺很多才買得起,其實不是、是剛好兄長要收購他一塊繼承的土地,

剛好有一筆賣地的錢才決定投資在車布邊機上,

初期由妻子主力代工他則是工廠下班後幫忙、一樓還是出租、他們在二樓代工,

後來太太做出名聲、人力逐漸無法負荷訂單,

考量到家中五個小孩陸續升學、工廠工作收入無法支付小孩的註冊費,

38歲那年決定離開工廠和太太全職投入車布邊和鈕扣代工,

布行租客離開後、便把工作室搬到一樓、掛起維盛的招牌,

維盛正式誕生!

A7R07083養活陳老闆一家人的車布邊機

A7R07080
車孔機

「我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自己則常做到半夜2點,隔天6點起來繼續。」

為了應付家中龐大的開銷、夫妻兩人拼命地賺錢,

工作之餘到處找沙鹿男女裝裁縫店拜託師傅將車布邊工作包給維盛做,

因車布邊機昂貴、很少有裁縫店家願意購置,

所以很多裁縫師都願意將車布邊工作外包給維盛,

夫妻齊力奮鬥、兩人每天都是6點起床開工、做到晚上,

因太太還要料理家務、他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他則常做到半夜2點,

這一針一針的努力、最終撐起了整個家庭,

開始賣起服裝材料的契機是當時沙鹿賣鈕扣的地方不多,

他常常要到工廠拿貨、於是他的友人建議他可以批回來賣,

這樣人家來買鈕扣也會順便請他車、賺到兩份收入,

他一聽有道理、店面便開始兼賣著鈕扣、棉線,

接著發現市場流行起織毛線、也開始賣起毛線材料,

當時布料工廠普遍是12小時兩班制、女工下班回家睡7-8小時後通常還有3-4小時空檔,便會織毛帽、手套給家人穿,

也因當時高中開始有家事課、常有學生來買毛線原料,

30年前、工廠開始改成8小時三班制、女工下班睡飽後變成有7-8小時空檔,

維盛生意反而更好、更多婦女買材料回去加工,

陳老闆也開始請了個小姐專顧材料銷售、好讓夫妻兩人能專心車布邊鈕扣,

接著陸續增加鬆緊帶、拉鍊等越來越多的服裝原料,

到現在50多年過去、沙鹿居民要買材料第一個都會想到要找維盛!

A7R07076

架上琳瑯滿目的鬆緊帶、鈕扣

A7R07078

櫃上各種顏色的縫線擺在一起、莫名有種療癒感

A7R07077

因為拉鍊無法裁剪、所以也要備有各種不同顏色、長短的拉鍊供客人選擇

「海線僅存的服裝材料店。」

大約是20年前、店裡車布邊的量開始下降,

或許是車布邊機逐漸普及、裁縫店家都自備一台不再外包處理,

或許是開始流行成衣、訂製服裝不再是主流,

維盛逐漸改為銷售服裝材料為主,

現在可說是台中海線僅存的大型服裝材料店,

從業超過半世紀、見證了裁縫產業的興起及淡出,

現在的維盛每天還是有不少客人上門買材料、修拉鍊,

白天由做了快30年的老員工顧店、晚上則由他和女兒加減顧到收店,

繼續為沙鹿居民服務著。

A7R07097

高齡88歲的陳老闆還是常在台前招呼客人

A7R07109

親自幫客人服務、數十年如一日

A7R07070

維盛服裝材料行店面一影

109年第三梯就業服務乙級技術士考試心得(2天衝刺考過!)

先附上考試成績和大家分享這份喜悅

IMG_2414

“就業服務乙級證照是人力資源領域唯一的國家證照,在求職時是一大優勢,也是專業能力(人力仲介、招募、勞動法規、職涯輔導)的證明。可從事就業服務特許工作、於各企業擔任人資工作,也可自行開業成立私立就業服務機構。”  – 截自Gavin老師文章

擁有就服乙級證照可以在人力仲介公司加薪或自行開業等等。


不瞞大家說這次能幸運一次就考過是運氣成份比較大,

當初本來預留考前兩週最後衝刺、

結果那兩週剛好遇到工作突發狀況比較多沒辦法長時間專心唸書,

所以實際大概只有考前最後2天是在完全衝刺準備的,

但我最後2天真的是非常拼!都是一早8點進咖啡廳全力K書到晚上9-10點咖啡廳關門才離開。((沒辦法最後兩天再不認真就要準備浪費報名費了

 

【考前心理建設】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人跟我一樣覺得這張證照率取率很低、考試範圍太廣一開始不敢考就乙的,

那我身為考過的考生先跟各位分享幾個好消息-

1.學科部分把題庫跟考古題刷過一遍背熟絕對穩過

2.術科近幾年有偏簡單的趨勢(從敘述完整法條到填空罰則、負責單位為主)

3.觀察近年錄取率有從6-15%提升到10-25%的趨勢

4.照往年慣例ㄧ年三梯考試都是兩次困難一次簡單,所以一次沒考過務必連考三次堵(賭)到簡單的那次、不要輕易放棄!

109年算是特例的一年,三梯錄取率都很高,第一梯是因為考題簡單、第二梯是因為術科考題瑕疵術科大放送十分、第三梯我當初本來擔心連兩梯簡單這梯總會困難了吧、結果第三梯一樣偏簡單(所以不負責任預測,110年第一梯…..各位考生多保重,呵呵

5.錄取率低不一定是考題難有可能是因為缺考率高,考試當天術科我們考場教室只有2/3的人到考,所以那1/3的人不是考不過而是根本沒去考!

當天上午學科我觀察到有許多大學生來考、我猜可能都是抱著大學選張證照考以後好出路,結果上午考完學科嚇到下午術科就放棄了,

如果這個現象也普遍發生在其他考場的話、實際應考的錄取率絕對更高!

6.如果你擔心考題太廣唸不完我的經驗分享給你,唸張秋蘭這本參考書應該就夠了,

我刷近年考古題+今年考題,有疑問的題目裡面都找得到答案。

就服乙級第九版作者張秋蘭

 

【考前準備】

簡單分享我準備考試的階段

1.本身從事外勞仲介業有段時間,所以就業服務法內有關外勞的種類、事情處理方式都算熟悉,只是對詳細的違規罰鍰金額不太清楚。

2.2020/04月參加勞資法條課程、所以對勞基法、勞保、勞退法條有基本概念。

3.2020/06參加職訓局產投課程的就業服務乙級考照課程,老師有分享術科考古題詳解、講解近年偏好的出題結構。(當初來不及報第二梯所以才報考第三梯)

4.2020/07-09斷斷續續把題庫、近五年考古題刷過一輪,註記不清楚的題目

5.2020/10月底看參考書最後衝刺,比對之前考古題、題庫錯的地方

 

總結我準備這次考試的流程-

1.考前半年不管是上課或自修讓自己對就業服務法、勞基法、勞退、勞保有基本概念

2.考前3個月刷題庫+近五年考古題(更早的考題我不建議看、考題結構跟難易度都跟現在有差距)

3.考前1-2週地毯式掃描參考書對比之前做題目錯的地方+看Gavin老師的記憶法。

我覺得這個順序很重要、題目做多了才知道自己常錯什麼地方、什麼題目是喜歡出的,

這樣回來看參考書就知道這是重點、馬上畫重點加強記憶。

我唸書的方式很土法煉鋼、就是從參考書第一頁地毯式掃描畫重點到最後一頁,

尤其最後的諮商技巧、理論、工作測驗一定要讀考試機率很高,不要因為快唸完了最後那章就隨便念,

然後二刷參考書再把自己不熟的重點打成電子檔、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考試前只帶這洋洋灑灑19000字的筆記備戰、而不帶厚厚的參考書到處翻重點。

考試筆記

但真的建議考前1-2週就要開始做、不然像我考前2天真的很崩潰,

要不是剛好這次術科偏簡單、我真的沒有把握這次會過。

 

【考試當天心理建設】

1.考試當天早點起床、好好吃頓清淡營養的早餐、讓自己身心都在最佳狀態、不要一早出門匆匆應考

2.考前半小時前到確認考場位置讓自己定下心

3.應考準備機械錶、文具袋、水、身分證、准考證,計算機我覺得不需要

4.上午考完學科不要急著看答案影響自己心情、趕快去吃頓營養的午餐把握時間午休、補充好精力後下午繼續奮戰

5.考不過就連考三次、總有一次會是簡單的

祝大家都能一次考上就業服務乙級技術士!

-Brian 2020/11/28

《沙鹿百工》第14集-千賀寢具

A7R05925

棉被不蓬了、帶去棉被店給師傅手打翻新或許是較年長一輩都有的共同回憶,

但在現今工資昂貴人工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情況下、老棉被店如何轉型成眾多寢具大廠爭相合作的新創企業?

今天,就由千鶴寢具負責人蔣敏容蔣老闆和我們聊聊他將老牌棉被店轉型的傳奇故事。


「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傳統棉被店2-3千家剩不到5%存活」

千賀寢具的前身「沙鹿棉被店」於1954年由蔣老闆父親蔣朝源創立,

在還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要手工製被非常耗工,

需要背著一個像弓一般的大型工具不斷將棉花打鬆,

經歷開棉、鋪棉、彈棉、壓篩、牽紗、掄紗等步驟棉被才成形,

傳統手工被的作法可以參考下面這支影片

蔣老闆退伍後即回家接班、但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接了十多年後創新轉型的想法愈發強烈,

以前人工便宜所以手工被可行、但現在產能和價錢比不過工廠成品,

傳統手工棉被店也從2-3千家剩不到5%存活、再不轉型便可能面臨淘汰,

因此於1992年成立千賀公司、以千羽鶴為品牌商標,

當時蔣老闆思考著創新的方向、

想到當時羽絨、羊毛被台灣已有巨人大廠,

他小店財力規模有限和大廠硬碰硬沒有勝算,

後來想到蠶絲、他發現蠶絲是種歷史悠久的原料但產能技術還很落伍,

便從蠶絲被產品著手,

接著因緣際會認識了蠶業改良場的方博士、

提供其在蠶絲原料上加工的靈感,

於是於1996年投入蠶絲被品質改善研發,

像是傳統方式處理蠶絲會造成蠶絲手感乾澀、

因此蔣老闆研發出柔軟化技術、推出多絲膠蠶絲,

接著蔣老闆因長期關注日本寢具趨勢、發現微膠囊這項技術、原理像膠囊藥丸包覆藥粉於其中,

將各式功能的微膠囊嵌入蠶絲中、達到防蟎抗菌、遠紅外線保溫、薰香蠶絲等效果,

更令人驚豔的是蔣老闆接著運用相轉變物質、高於28度吸熱低於28度放熱,放入微膠囊打造出調溫纖維、讓棉被達到恆溫效果,

這些創新在各大發明獎上接連獲得青睞,

陸續獲得全國發明展金頭腦獎、德國紐倫堡發明獎金牌、美國匹茲堡發明獎金牌等,

這無疑為傳統棉被店的創新給了最大的鼓勵!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26

第一代創辦人蔣朝源先生/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A7R05894

早期手打棉被的器具、可惜弓座的部分因一次大火已燒毀不見

A7R05921

有梳棉機的輔助現在棉被的製造效率已高了許多

A7R05928

表面塗膠的棉片的出現也解決了傳統棉片容易花開的問題

A7R05888

讓蔣老闆施展魔法於蠶絲的微膠囊粉末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46

蔣老闆早期參展照片/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2009年時,兒子退伍後回來幫忙家業蔣老闆便開始構思千賀的下一步,

雖然當時蠶絲被生意穩定、銷量也穩居百貨公司專櫃前幾名,

但他開始著手研發不同材質的機能絮片、像是奧地利天絲(天然纖維)、海藻纖維等,

果不其然、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好在2009年開始打的基礎、讓蔣老闆很快的因應這股危機,

2013年時,蔣老闆另外設立神葉花公司成立纖立絲品牌、推出各式機能絮片,

將絮片應用拓展到嬰兒用品、戶外服飾的市場,

接著蔣老闆又想到、大家都熟知的穿衣三明治穿法(防風、保溫、吸汗),

那棉被可否運用同樣的原理呢?

於是他實驗發現通常棉被厚度的25%決定了75%的使用效果、和金屬鍍金原理相同,

因此他將棉被內裡以25%、50%、25%比例拆成三塊,

上層涼感低保溫層、中層一般纖維、下層熱感高保溫層,

打造出雙溫感機能被、擴大適用溫度區間,

冬天正蓋、夏天一翻面就變涼被,

此項革命性設計讓他又一舉獲得瑞士日內瓦發明展金牌獎、

世界三大發明展金牌他全部蒐集到手、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論文拿到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學位。

A7R05895

會議廳內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機能絮片

A7R05892

蔣老闆解釋雙溫感機能被的原理

A7R05902

“10度c翻轉”是蔣老闆去國外介紹自家技術的宣傳標語

A7R05886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碩士論文

「我的目標是成為百年企業」

蔣老闆的轉型歷程令人驚艷、

從地方市場做到全國市場、甚至拓展到少數國外市場,

不和人搶低價生意市場、只專注做高端產品線,

蔣老闆謙虛的說一切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

不斷創新才能符合消費者喜好,

千賀寢具的故事還沒結尾、他的目標是讓「沙鹿棉被店」百年企業,

期待蔣老闆能帶給大家更多耳目一新的發明。

A7R05935

牆上數不清的專利、獎狀是千賀寢具最佳的實力證明

A7R05889

據蔣老闆說、他的調溫纖維技術已應用在NASA太空人的手套上了!

A7R05905

蔣老闆與千賀寢具店內一影

《沙鹿百工》第10集-彬彬理髮廳

A7R05172

在商家眾多的中山路上、有家近三十年歷史的老牌理髮廳是許多老一輩每月必來報到的老地方、稍不注意就容易錯過,

今天,就由彬彬理髮廳老闆余秋蓉來和我們聊聊她的髮廊人生。


「我一開始最想學的是做衣服、但父親說請師傅教做衣服太久又太貴。」

余老闆民國49年出生於現嘉義縣太保市、

小學畢業後就隨家裡做農,

余老闆不喜歡下田工作、

母親說那只能去幫忙養牛或去髮廊當學徒,

但余老闆最想學的是做衣服、只是父親說請師傅教做衣服太久又太貴(要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

就這樣沒有共識、余老闆只能繼續下田幫忙,

拖了好多年、在大伯的鼓勵下、在16歲那年她終於決定去當髮廊學徒、開啟了余老闆的髮廊人生。

A7R05125

余老闆翻開泛黃的相冊、訴說著年輕的時光

A7R05131

初踏入一新軒、略顯青澀的余老闆

A7R05126

一新軒在當時是有名的豪華理髮廳、從照片中的背景可以ㄧ窺風華


「巔峰時期,常常一天一燙就4-5顆頭、整天只能抽空喝杯奶茶果腹

“我父親花了6000元請師父帶我半年,前面半年都不能抽成、半年後才能自己選髮廊、才能抽成。” 余老闆說著,

做了一年後有口皆碑、開始到處被髮廊挖角,

想找她工作的老闆甚至會直接去她家裡問她父親“能不能讓妳女兒到我髮廊工作”,

這段時間余老闆開始到處累積經驗、

曾在營區幫新兵剪平頭、也曾去台北姊姊的髮廊幫忙,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現今彰化櫻山飯店對面髮廊的學徒時光、遇見她的恩師,

余老闆在那裡學會許多髮型技巧,

早在當時六零年代、老闆就開始剪起前衛的半剃頭,

SPL683809_022

圖示,圖片引自:https://images.app.goo.gl/5osUBKeiigVs6wup8

更讓余老闆懷念的、是老闆夫妻視如己出的照顧,

員工餐老闆娘總是準備滿滿一鍋滷肉放滿魯蛋叫她們多吃一點不要餓到,

老闆娘自己在賣布、偶爾還會帶她們去做衣服添新衣,

民國65年,余老闆輾轉來了到沙鹿一新軒-當時的豪華髮廊,

直到民國71年生了大兒子才離開專心帶小孩,

76年孩子大了、又到至今還在營業的老牌燕燕理髮廳工作、回到熟悉的髮廊,

民國79年,買了彬彬現址、隔年「彬彬理髮廳」正式開幕!

面對當時沙鹿已有其他老牌理髮廳的夾擊、

彬彬的第一段路其實走的並不順遂,

好在撐過了這麼階段、彬彬生意開始上了軌道,

“以前這裡擺了十個座位、請了7-8個小妹,業績好的師傅一個月領個7-8萬不是問題!”

大家常常一天一燙就4-5顆頭、整天只能抽空喝杯奶茶果腹、沒時間好好吃飯。

A7R05144剛開幕時期的彬彬理髮廳

A7R05141年輕的余老闆髮型好時髦呀!

A7R05134余老闆去高雄比賽觀摩看看流行趨勢

A7R05139這樣的髮型現在看來還是超級前衛呀…

A7R05149客人上門、余老闆都會奉上咖啡或熱茶

“以前我都一天煮一大桶咖啡直接給人倒!”余老闆說


「老客戶一個個離世後、上門的人越來越少了。

余老闆說傳統髮廊的下坡約是在八零年代的尾巴,

也許是因為86年阿扁強制騎機車要戴安全帽婦女們不再三不五時來洗頭了,

也許是因為九二一後景氣變差了,

後來的彬彬沒再像以前忙碌、椅子收了幾張、師傅走了幾位,

多了是和師傅聊天等客人上門的時光,

這十年感受更深的是以前的老客戶一個個離世後、新ㄧ代也不願踏進傳統髮廊,

更不用講有願意上門的學徒,

余老闆想著也許幾年後要收起來好好含飴弄孫了,

但在這之前,彬彬還是會一直和老客人共享著屬於那一代的流行、時光。

A7R05165電動推剪出現以前每位師傅必練的手動推剪

A7R05180余老闆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9集-英美車行

A7R04909

在人來人往的沙田路上、有家佇立近近六十年的自行車行,

不起眼的店面卻乘載了無數沙鹿人的單車記憶,

今天,就由英美車行林志明老闆和我們說說英美車行的故事。


「我12歲就能獨自組裝出一台單車!」

林老闆的父親出生於傳統農業為主的三零年代,

家中有8個兄弟姐妹的他、從小承擔起分擔家計的重任,

小學畢業後就去台中市區的自行車行當學徒、

學了一年多回到台中海線、評估當時的商業人潮熱絡度後,

決定在現今四平街租店面開設自行車行、閒暇之餘回龍井老家幫忙家中務農,

民國51年林志明老闆出生、此時父親的店已小有名氣,

林老闆就在被腳踏車零件環繞的環境長大、他驕傲得說他12歲就能獨自組裝出一台單車!

五零年代當時路上還沒什麼機車轎車、腳踏車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那時醫生騎著紳士車上下班、計程車是三輪車、淑女車是流行的嫁妝,

林老闆說在自行車行可以看到很多各行各業的人,

看過廚工騎著單車拎著一袋廚具到處問哪裡工廠需要幫忙煮飯的、

看過工人背著一把鋤頭挨家挨戶問要不要幫忙挖水溝、

看過很多農民上午農忙完下午載著農產品四處兜售、

有時進來修車的農民很老實說身上沒什麼錢、修車費可不可以用農產品換,

父親也都爽快答應。

民國62年,父親將車行搬來沙田路現址至今,

林老闆退伍後則是到外銷公司當了2年生產線組長見見世面、看看大廠牌的生產流程,

接著就回到家中正式接手英美車行。

A7R04843

林老闆喜歡蒐集小時候常看到的單車和工作器具、一方面也是希望為歷史留下物證

A7R04869

看到車行外面一根根的鐵柱想不透有何用途、林老闆一示範,啊!原來如此

「從助手變成老闆的角色、需要的不再只有修車技術」

從助手變成老闆的角色、林老闆需要的不再只有修車技術,

面對客人百百種要會讀客人的心,

因此林老闆後來加入了義警和救難協會,

一方面增加社會歷練、投身公益,另一方面也是工作以外的抒發。

遇到上門買單車給孩子的家長他通常特別雞婆、會一再叮嚀要讓孩子結伴騎車,

也會分享在救難協會汲取的經驗、他看到常見的車禍、擄童案件原因給家長聽,

希望避免任何一起孩童憾事的發生。

林老闆有項廣為人知的事蹟是翻修中古自行車捐贈給家境不寬裕的學童,

問起這項善行的契機-

“那時有的客人來買新自行車就問我舊的那台怎麼處理?拿去廢鐵回收又很浪費,

我突然有個想法就跟客人說不然你單車給我、我免費幫你翻新送給有需要的人,

這樣單車持續被需要的人使用你也開心。” 林老闆回答

後來他開始和校長、里長、社工接洽,請對方尋找有需要的學童並通知他,

就是這股單純的念頭、讓他20年來送出超過500台自行車給學童上下學,

每台從他這出來的單車前後都會貼上反光條增加安全性、如果家屬同意的話還會銹上電話號碼,

所以他的腳踏車他一眼就可以認出來,

“有次看到外勞騎著我送的腳踏車在路上晃我一看就知道是贓車,立馬追上去逮人報警!”他驕傲的說

另外不得不提林老闆真的是我看過最傻人有傻福的代表,

除了免費捐贈腳踏車外、

民國70年他就開始開統一發票、

朋友笑他傻、結果民國77年店面火燒、因為有開發票佐證營業損失所以申請到補助、理賠,

然後民國92年國民旅遊卡上路他也是第一波受惠的店家 ;

另外早年有次北上去參觀世貿自行車展、行前被父親唸賣單車的去什麼單車展、

結果結識單車零件大廠Shimano主管、受邀參與培訓,

後來全海線只有他會修Shimano的油壓煞車系統!

A7R04885

這台發財車陪著林老闆經歷無數救災現場

A7R04902

數不盡的捐贈單車感謝狀

A7R04858

只要家屬同意、都會在單車上銹上電話防止被偷

「那時許多同業紛紛轉型成機車行但我們還是選擇撐下去」

問起自行車業這幾十年來的變化,

林老闆回答民國六零年代機車普及對自行車業一定是一大痛擊、

民國百年以前幾乎都是慘淡度日、父親靠著家中稻田、兼職作房仲勉強應付家計,

許多同業紛紛轉型機車行但英美車行還是選擇撐下去,

但到了民國96年、一股不可思議的現象突然發生了,

全球突然掀起一股自行車熱潮、民眾流行騎單車休閒,

這股熱潮導致全球自行車大缺貨供不應求、

林老闆常常遇到客人上門求車卻交不出車的窘境,

那陣子常晚回家被父親唸、他也只能無辜地表示沒辦法顧客一直上門,

父親也直呼從業數十年來沒看過這樣的榮景,

但激情過後總會消退、後來這股需求漸趨平穩,

至今這股休閒自行車需求一直穩定存在著,

英美車行也持續為沙鹿這塊土地付出著。

A7R04906

林老闆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8集-洽和油廠

A7R04829

在調和油價錢和效率都遠超傳統油品的趨勢下、

現在越來越難買到也越來越少店家願意製作傳統油品,

但在沙鹿中山路上、有家飄香80餘年沙鹿人家喻戶曉的油廠卻長盛不衰持續生產著傳統麻油,

今天,就由洽和油廠第三代接班人-林瓊華女士和我們聊聊洽和油廠的故事。


「老沙鹿人都稱我祖父叫“油車河”!」

洽和油廠創辦人林江河自小就承擔起分擔家計的重任,

5歲就被母親帶去戲台班前樹下幫忙賣小吃、

也曾去皮鞋店當過學徒、去電信局上班早上送信、晚上接線,

事業的轉捩點是有次被朋友揪去彰化芳苑做農務工和去油廠炒芝麻,

當時林江河先生覺得做麻油不用在外風吹日曬家鄉沙鹿又盛產花生芝麻、

因此於民國29年(當時台灣還是日治時期)在沙鹿文昌街住處成立洽和油廠,

但草創初期規模較小、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

於是白天他去外面油廠幫人炒芝麻、自家油廠給太太顧,

太太腳踩翻炒爐、手車衣服、背後再背一個小孩,

一家度過一段艱辛的日子。

林江河先生先後曾在洽發製油廠、新豐美製油廠當過翻炒工,

而前者就是現今鼎鼎大名的 – 福壽實業 前身,

老闆娘另外和我分享一則祖父在新豐美的溫暖故事-

“祖父有次沒錢買黑芝麻原料給自家油廠榨油、

新豐美老闆就給他賒了一袋黑芝麻、要他做成油賣出去賺到錢之後再還他,

後來祖父真的把油賣完要還錢了、老闆卻又不收了,

老闆要祖父拿錢去買些家裡缺的生活用品跟更多黑芝麻繼續製油”

林江河先生的翻炒技術跟製油品質被人認同、

因此在沙鹿逐漸有了“油車河”的稱號!

A7R04807

民國50年至今、店面始終如一

A7R04801

產品沒有花俏的包裝、過多的選擇,每一樣都是招牌產品

「去學校的時候同學都湊過來我身上聞、因為太香了!」

現任第三代接班人林瓊華8歲就在家中油廠幫忙、

國中時期都是一早幫忙炒完芝麻才去上課,

“去學校的時候同學都湊過來我身上聞、因為太香了!”她笑著說,

民國70年時祖父分家產將油廠分給了父親、

可惜父親不幸早逝油廠便改由她和先生接手、營運至今。

洽和油廠的產品主要有黑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三樣

花生要先炒過再碾碎、黑芝麻先炒過再碾兩次、苦茶籽則不炒只碾碎,

A7R04809

翻炒爐

A7R04808碾碎機

A7R04820

碾碎後的原料裝到蒸斗用熱蒸氣把油逼出來

A7R04822

再把原料倒到模具壓成圓餅狀

A7R04810

最後再把圓餅放到油壓機上壓製出油就大功告成

老闆娘特別提到洽和還是保留傳統方式使用

「油壓式榨法」出油而不用現在較常見的「螺旋機器式榨法」,

老闆娘解釋油壓法出來的油味道較醇厚、螺旋法因軸心摩擦溫度較高、

榨出來的油可能會有澀味,

且油壓法原料榨取率大約只有38%、螺旋法大約50%,

因此願意使用油壓法的油廠越來越少了。

A7R04824

判斷油壓式榨法就是看它壓榨完產生的一塊塊又重又硬的茶餅

壓搾好的油需靜置約3天讓一些的原料小粉渣沈澱才可裝瓶,

此沈澱物稱為麻油滯(又稱漬)、據老闆娘說這個成分非常滋補、

也被用來作狗皮藥膏的原料之一!

「沙鹿鎮製油廠數量曾高居全台之冠!」

撰文調查資料時才發現、

原來在民國50-60年全盛時期、沙鹿鎮製油廠數量曾高居全台之冠,

直到民國70年左右沙拉油普及、傳統油業沒有人接班等因素逐漸沒落,

幸虧近年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指名使用傳統麻油、

洽和油廠累積不少死忠老顧客,

訪談期間不少老客人、長輩甚至餐廳來購買搬貨,

最後大家推薦大家讀讀這篇專題、裡面對沙鹿油業做了詳細的論述。

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492/2/161.pdf?fbclid=IwAR2eUBBICwnTL56BAwF733MCm5_aLSTk9ZRc3tN_AHmGQyUpp9Nk2BIkPPM

A7R04832

訪談期間不乏許多老客戶進來買油

A7R04841洽和油廠外觀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