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 北大武-滿滿誠意的雲海相隨

A7R02043


1.活動時間: 04/03(日)-04/05(二)

2.參與人員:

領隊 吳柏憲

隊員 張博鈜

共2人

3.行程簡介:

北大武山是台灣五嶽之一,位於中央山脤主脊的最南端,標高 3092公尺,為一等三角點,是魯凱與排灣族的聖山,也是南台灣唯一超過3000 公尺以上的山峰,有「南台灣屏障」的雅稱,目前是屏東縣地標。

往大武山山形巍峨壯碩,氣勢雄偉,可由泰武國小旁左側土石產業路直達登山口,步行至主峰約需18公里;4月至11月是最佳登山季節,雨季建議封閉。

4.預計行程:

準備天04/02(六):晚上台南永康會合

第ㄧ天04/03(日):共7公里、爬升900m,共6小時 (含休息)

7:00 永康開車出發

8:30 自駕到新登山口(google map北大武登山步道)

9:00 新登山口→(90分鐘)→舊登山口10:30 舊登山口 (0K, 1547m):裝水、上廁所、管制站登記報到)→(180分鐘)→ 14:00 喜多麗斷崖 (3.8K):拍照、打卡、午餐14:40 喜多麗斷崖 (3.8K)→(40分鐘)→檜谷山莊 (4.2K, 2150m)

第二天04/04(ㄧ):來回共10公里,爬升900m,共8-9.5小時 (含休息、午餐)

日出行程

2:00 檜谷山莊出發(1點半吃早早餐)→3:00 大武神木 (5.25K, 2500m) →水源地 (6.3K):山壁下一方鐵桶→5:00 往南大武山岔路 (7.5K)→6:13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8K, 3029m)→6:56 北大武山三角點 (9K, 3092m)→7:40 大武祠吃午餐、休息→11:30 回到檜谷山莊

非日出行程

6:00 檜谷山莊出發→7:00 大武神木 (5.25K, 2500m) →水源地 (6.3K):山壁下一方鐵桶→9:00 往南大武山岔路 (7.5K)→10:13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8K, 3029m)→10:56 北大武山三角點 (9K, 3092m)→11:40 大武祠吃午餐、休息→15:30 回到檜谷山莊

第三天04/05(二):7公里,下降900m,共4小時

6:20 檜谷山莊出發(5點吃早餐)→8:40 舊登山口→10:00 新登山口→10:30 自駕回程

5.實際記錄

4/3 週日

5:30 麻豆開車出發

7:50 北大武私人停車場

8:05 起登出發

8:15 新登山口

9:00日湯真山差路 有訊號

9:40舊登山口登記站 有訊號 登記床位 上廁所

10:03舊登山口登記站出發

11:05 1.74k休息平台

11:20 西大武岔路 無訊號

11:38 11號平台 無訊號

12:00 3k指標 4g一格

12:15 陡上路中間午餐

12:42 出發

13:15 喜多麗斷崖 一格

13:25 三岔路

13:30檜谷山莊 4g 一格

訂高山阿志餐點 提供甜湯 冷熱水 600等級羽絨睡袋

17:00 晚餐

19:00 就寢

4/4 週一

4:30 起床 

5:00 早餐

5:45 出發

7:00 到神木 有訊號

7:05出發

7:45 水源處1

7:48 水源處2 有訊號

7:55 出發

8:47 7.5k岔路 有訊號

8:50 出發

8:35 8k 大武祠午餐

9:52出發

10:52 三角點拍照

11:32 出發

12:20大武祠休息

12:30出發

13:02 三岔路

13:33 水源處2

14:52 檜谷山莊

17:00 晚餐

19:30 就寢

5小時沒到或中午12點沒到山頂記得回頭 

4/5 週二

4:30 起床

5:00早餐

5:40 出發

5:50 喜多麗斷崖

6:40 西大武岔路

7:42 舊登山口 剩1.5km

8:08 日湯珍山岔路 剩1.3km

8:40 停車場 新登山口

6.美照分享

A7R01823

A7R01826

A7R01851

A7R01858

A7R01845

A7R01868

A7R01913

A7R01945

A7R01967

A7R01970

A7R01995-全景

A7R02022

A7R02039-全景

A7R02042

A7R02072

A7R02074

A7R02076

DJI_0202

2022/02 加羅湖-抽不到山屋的備案行程首選

A7R01233

1.活動時間:
02/26(六)-02/27(日)

2.參與人員:
領隊
吳柏憲
隊員
謝孟修
高碩輿
張真
共4人

3.行程簡介:
加羅湖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四季村、中橫北支線加羅山區,坐落於中央山脈南湖大山和三星山的山地交會點,里洛山北到太平山之間的陵脈上,因為鄰近加羅山故名為加羅湖,湖泊呈現為南北走向,是加納富溪的源頭;加羅湖標高為2242公尺,是一個湖群,因此除了加羅湖外還有撤退池、豪邁池、偉蛋池、墨池、日湖、月湖、天池、檜木池、水池、綠池等眾多高山湖泊,目前發現共有18個;在眾多的高山湖泊中以加羅湖的面積最為廣闊,其長度約為300公尺,寬約150公尺、深度約15公尺。

4.預計行程:

準備天02/25(五):晚上台中沙鹿會合、確認裝備、飲食

第ㄧ天02/26(六):3:30台中沙鹿出發→(4小時、中間點5:30下國三捷運象山站3號出口載高碩輿)→7:30四季公墓停車搭接駁→(2.5km,15分鐘)→8:00四季林道舊柵欄登山口→(25分鐘)→叉路左轉→(70分鐘)→四季護管所→(15分鐘)→加納富溪活水取水休息15分→(5分鐘)→巨木登山口→(50分鐘)→編號008平台午餐→(80分鐘)→編號019往檜木池叉路回報小休→(30分鐘)→加羅山叉路口→(15分鐘)→偉蛋池→(35分鐘)→15:00加羅湖(宿)晚餐阿凱登山隊、兩人一帳。上山約6.5小時、9公里、爬升500公尺

第二天02/27(日):8:00加羅湖回程→(35分鐘)→編號019往檜木池叉路→(135分鐘)→巨木登山口→(90分鐘)→四季林道舊柵欄登山口接駁下山→(2.5km,10分鐘)→12:30四季公墓停車→宜蘭山舍餐廳慶功宴→回程。上山約4小時、9公里、下降500公尺


5.實際記錄

2/26 (六
天氣晴朗無雲
3:15出發
4:50象山
5:37出發
6:30下國五
7:50公墓
8:20上接駁
8:31柵欄口 訊號弱
9:00左轉岔路
10:05護管所 無訊號
10:10出發
10:20取水處 總共喝150毫升 沒訊號
10:26出發
10:45巨木登山口拍照午餐 水深不好過 沒訊號
11:10出發
11:36陡上後活該路標 4g兩格
11:58八號平台休息 4g兩格
12:03出發
13:08 19號檜木池岔路小休 中華沒有訊號 台哥大4g兩格
13:16出發
豪邁池後有訊號 中華4g兩格
14:00偉蛋池小休
14:06出發
14:15到加羅湖 水共喝450毫升 中華一格無網路
15:30放熱水跟薑湯

2/27(日
5:40起床 起大霧 4度
6:00放早餐
8:00出發
8:25豪邁池
8:40撤退池
8:45檜木池岔路19標示牌
8:55出發
9:50路牌9 4g三格
9:55八號平台
10:40巨木登山口小休
10:53出發
11:13四季護管所
12:00岔路處
12:17舊柵欄搭接駁

6.美照分享


A7R01170

A7R01172

A7R01176

A7R01189

A7R01192

A7R01241

A7R01280

A7R01348

A7R01366

A7R01402

A7R01433

A7R01443

A7R01491

A7R01498

A7R01515

DJI_0138-HDR

DJI_0195-HDR

《沙鹿百工》第21集-萬美嫁妝百貨

A7R07333

傳統華人界新人結訂婚時習慣準備嫁妝、十二禮等禮數,

雖然繁雜、但每樣物品背後都富含了其希望達到的祝福,

而沙鹿有家50年的嫁妝百貨為半世紀來無數對新人承擔起提供這些禮品的重任,

今天,就由萬美嫁妝百貨創辦人周森村和二代周志達來和我們聊聊萬美的故事。


「會開始賣起嫁妝是誤打誤撞、並不在我一開始的計畫之中。」

今年已高齡80歲的創辦人周森村談起會開始賣嫁妝其實是誤打誤撞、並不在他一開始的計畫之中,

他高中畢業後在農會工作了6年,

後來受徵招入伍、退伍後1-2年一直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便決定白手起家創業,

當時的他還只是個單身的29歲小伙子,沒有人脈、沒有幫手,

接著想到姐夫開書局、便決定開百貨行進一些文具及其他日用品來賣,

民國58年在舊公有市場租了攤位、萬美百貨行正式成立!

A7R07336

萬美店內至今還有販賣一些現在少見的女性保養品

「老客人從一個個小女孩漸漸到了適婚年齡、開始會詢問有沒有賣一些結婚用品。」

創業隔年在友人牽線下認識了妻子結為連理、有了得力助手夫妻兩人便齊心在萬美奮鬥,

周太太說先生很拼、365天都不休息,從早上8點開到晚上9點、甚至為了迎合輪班制工人下班時間還開到11點、連年夜飯也在店裡吃,

三女兒開玩笑說爸爸的人生哲學就是賺錢、賺錢、賺錢!

而從日常百貨開始改賣嫁妝的原因也很溫馨,

早期因沙鹿鹿寮紡織工廠眾多、客群大多是下班後前來採買的女工 ,

店裡的老客人從一個個小女孩漸漸到了適婚年齡、開始會詢問有無賣一些結婚用品,

這樣的詢問愈來愈多夫妻倆便決定進一些嫁妝用品來賣,

沒想到嫁妝的生意愈做愈大,

民國六零年代是萬美的美好歲月、每逢好日子前生意都爆量,

客人嫁妝都是一整車一整車地在買、讓萬美甚至有了嫁妝王的封號,

接著民國68年遇上舊沙鹿市場改建、便遷到大同街現址,

同時周老闆認為大部分客群都是女性、便邀請蜜絲佛陀(SK-II前身)來萬美設櫃,

不到幾年就一舉成為海線營業額最高的經銷商、每年新品發表會總公司都會邀請當紅藝人來萬美炒熱氣氛、把不寬的大同街擠得好不熱鬧,

直到3年前SK-II改變經營策略只鋪點在百貨公司、機場,才從萬美撤櫃,

A7R07277

藏身在大同街裡的店面

A7R07291

每逢新品發表會店面都擠得水泄不通

A7R07296

方馨、孫協志等當紅影星都曾前來店裡宣傳

A7R07298

家中三個女兒出嫁完全不用擔心嫁妝、訂婚禮!

A7R07315

夫妻倆除了嫁妝外也隨著季節賣應景商品,

過年糖果、元宵燈籠、端午香包,

把門口佈置得好不熱鬧

「偶爾會看見老客人帶著女兒甚至孫女上門買嫁妝。」

約莫十年前、在科技公司工作的大兒子因長期高壓身體出現了狀況、便興起回沙鹿就近陪家人的念頭,

索幸辭掉工作回來顧店、也讓年邁卻堅持全年無休的父母有機會喘口氣、有時間去廟裡虔誠地作早晚課,

雖然現在嫁妝沒有以前那麼好賣了、現代年輕人儀式者大多從簡或一包紅包搞定 ,

但當偶爾看見老客人帶著女兒甚至孫女上門買嫁妝時、應該是最暖心的事情了吧!

A7R07326

縱使已高齡80,周爸爸每天有空仍會在店裡招呼客人

A7R07321

萬美老闆父子倆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20集-來來眼鏡

A7R07189

在民國六零年代以前,沙鹿居民如有配戴眼鏡的需求、大多都會選擇進台中市區找專業眼鏡行,

而這家眼鏡行的出現、讓沙鹿人不再需要翻越大肚台地、可以就近配眼鏡,

今天,就由來來眼鏡創辦人王吉弘及二代王俊諺王老闆來和我們分享來來的故事。

「我還記得國小放學後還在校門口幫忙發家裡眼鏡行的傳單。」

創辦人王吉弘分享他在民國46年國小畢業後就去台中市區的精華眼鏡當學徒,

精華眼鏡是他的堂兄弟開的、薪水雖然較少但平時較自由,

所以兩年學成出師後就留下來當師傅、一做就做了20多年,

36歲時、考量到小孩長大開銷逐漸增加決定自己開業,

當時正巧碰上沙鹿商業活絡時期加上太太是沙鹿人、便決定在沙鹿開業,

而開店的過程也不是這麼順利、當時沙鹿景氣太熱店面一房難求、光是找店面找一年多,

這間店面是娘家親戚一早看到門口貼招租通知他他馬上從市區殺去看房就當場簽約才搶到,

“下午有兩個房客跑去也想租,房東就說不好意思、上午已經有人租去要做眼鏡了。” -創辦人王吉弘得意的說,

民國68年來來眼鏡正式開業、成為沙鹿第一家專業純眼鏡行!

開業之後一開始生意也不沒有預期中的好、多數海線居民還不知道沙鹿有專業眼鏡行、大都還是跑到市區配眼鏡,

是後來花錢做了幾次廣告、才慢慢有人潮上門,

“我還記得國小放學後還在校門口幫忙發家裡眼鏡行的傳單。”

-二代王俊諺印象深刻地說,

A7R07164

創辦人王吉弘早期在精華眼鏡工作時的珍貴照片

A7R07167

來來眼鏡是佔據了王俊諺大半的童年時光

A7R07169

來來眼鏡歷經多次翻新、這台驗光儀是少數保存下來的鏡片測量儀

「客人還要排隊配眼鏡、一天配20-30副眼鏡是家常便飯!」

大約民國78年到85年是來來最輝煌的時期、各行各業生意非常好,

夫妻兩人一個招呼一個製作、常忙得不可開交,

營業時間7:30-22:30、客人排隊配眼鏡一天配20-30副眼鏡是家常便飯,

“隔壁真珠美容院也很誇張,客人洗頭排隊排到外面、裡面6-7個小妹還忙不過來。”創辦人王吉弘說,

民國85年後、景氣開始很有感地走下坡,

也許是產業外移、工作機會大多流到了大陸、民眾消費力也變得保守,

但來來在硬體及技術上還是一直保持在前端,

除了陸續投資近百萬購置電子式驗光儀、鏡片研磨機台,

店面也翻新了三次、一點也看不出老店的年代感,

“我認為眼鏡這種商品跟流行風氣很有關係、店面保持新穎才會有年輕人走進來。”

-二代王俊諺說,

來來也曾考慮要整棟建築翻新裝空調、但翻新需要整排住戶都同意一起翻新、難度太高因而作罷。

A7R07174

早期鏡片是將一大片圓玻璃磨好度數再把邊緣用雙鐵夾夾破、修飾成鏡框形狀裝上去,

後來有小工廠專門代工處理度數、眼鏡行只要負責修飾形狀,

但玻璃又重又易碎、20年前出現樹酯鏡片,先用塑膠板做成鏡片模板、再用機器同步研磨成一樣大小,

現在則是先用機器掃描鏡框形狀、電腦自動直接研磨鏡片,

鏡框部分早期金屬框要用火爐烤金屬鏡框塑形、鏡框含銅所以ㄅ生鏽容易刮傷,現在多用改用鈦合金,

塑膠框則是又重又硬但耐用、現在大多改用tr材質、又輕又有彈性。

A7R07170

早期的測量儀精度較差、所以來來也不吝於投資新設備、提升產品品質

「隨著落日條款期限到來、有些還是用著老舊設備沒有執照的眼鏡行會陸續退場」

105年是眼鏡業大地震的一年、那年驗光人員法上路,政府規定驗光屬於醫療行為、規定眼鏡行要有驗光師執照並設立驗光所才可執業驗光、否則要去眼科驗光拿處方籤再給眼鏡行配鏡片,

並設了落日條款10年緩衝、5年內沒考取執照則期限到必須退場,

眼鏡行從此成了半醫療半商業的行業,

此舉引來許多同業反彈、要許多老牌眼鏡行老闆唸書考國考根本難如登天,

當時在中部數間學校擔任視光講師的王俊諺決定擔下此重任,

考取驗光師執照、讓來來合法成立驗光所、免於退場的危機,

問及連鎖眼鏡行的出現是否對他們有很大的影響?

王老闆倒是很有信心,

雖然有的連鎖眼鏡行打著免費配眼鏡的策略搶市場,

但他認為這種方式經營並不長久、加上他們在人事、房租上都更有優勢,

又有深耕數十年老客人的實力、所以並不構成很大威脅,

而對於眼鏡產業的未來,

王老闆舉美國為例,配眼鏡的方式是由眼科醫師、眼視光醫師及配鏡師共同合作,

以確保專業人員的素質、並要求各自承擔職責,

他認為台灣以後也會朝更這方向邁進,

另外隨著落日條款期限到來、有些還是用著老舊設備沒有執照的眼鏡行會陸續退場,

來來因此能夠站得更穩、更久。

A7R07157

王老闆說明著隨著驗光人員法上路、眼鏡行必須具備的驗光師、驗光所執照

A7R07199

未來驗光將會成為標準更高的醫療行為

A7R07192

來來眼鏡兩代老闆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8集-維盛服裝材料行

A7R07103

每當拉鍊頭脫落、衣服缺鈕扣,許多沙鹿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是“找維盛!”

但你知道維盛其實不是靠服裝材料起家的嗎?

今天,就由高齡88歲的維盛材料行創辦人陳維藩陳老闆和大家分享維盛的故事。


「和裁縫業結緣是我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

當我提到上週元真的文章、陳老闆開心地說元真老闆是他姪子,

原來兩人是叔姪關係、他是五哥、元真老闆父親是四哥,

早期維盛現址是租給布行、一家人收租另住他處,

原本的生活看似愜意、

到了陳老闆13歲時、長兄陸續成家立業,

父親分家產給底下眾多孩子,

沒想到分完家產不久父親隨即驟逝、留年幼的他和母親住在維盛的二樓相依為命,

因沒錢升學、年紀太輕沒人願意聘他工作、於是陳老闆早期務農維生,

靠著一樓租金和農務的收入、母子兩人勉強度日,

到了18歲成年、陳老闆進入天香化工廠工作、協助生產肥皂一直到38歲,

和裁縫業結緣的契機是他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在家閒暇之餘做車布邊代工賺外快,

當時一台車布邊機要價7000元、在當時陳老闆一個月薪水僅千元的年代、價格非常驚人,

很多人以為他是工作賺很多才買得起,其實不是、是剛好兄長要收購他一塊繼承的土地,

剛好有一筆賣地的錢才決定投資在車布邊機上,

初期由妻子主力代工他則是工廠下班後幫忙、一樓還是出租、他們在二樓代工,

後來太太做出名聲、人力逐漸無法負荷訂單,

考量到家中五個小孩陸續升學、工廠工作收入無法支付小孩的註冊費,

38歲那年決定離開工廠和太太全職投入車布邊和鈕扣代工,

布行租客離開後、便把工作室搬到一樓、掛起維盛的招牌,

維盛正式誕生!

A7R07083養活陳老闆一家人的車布邊機

A7R07080
車孔機

「我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自己則常做到半夜2點,隔天6點起來繼續。」

為了應付家中龐大的開銷、夫妻兩人拼命地賺錢,

工作之餘到處找沙鹿男女裝裁縫店拜託師傅將車布邊工作包給維盛做,

因車布邊機昂貴、很少有裁縫店家願意購置,

所以很多裁縫師都願意將車布邊工作外包給維盛,

夫妻齊力奮鬥、兩人每天都是6點起床開工、做到晚上,

因太太還要料理家務、他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他則常做到半夜2點,

這一針一針的努力、最終撐起了整個家庭,

開始賣起服裝材料的契機是當時沙鹿賣鈕扣的地方不多,

他常常要到工廠拿貨、於是他的友人建議他可以批回來賣,

這樣人家來買鈕扣也會順便請他車、賺到兩份收入,

他一聽有道理、店面便開始兼賣著鈕扣、棉線,

接著發現市場流行起織毛線、也開始賣起毛線材料,

當時布料工廠普遍是12小時兩班制、女工下班回家睡7-8小時後通常還有3-4小時空檔,便會織毛帽、手套給家人穿,

也因當時高中開始有家事課、常有學生來買毛線原料,

30年前、工廠開始改成8小時三班制、女工下班睡飽後變成有7-8小時空檔,

維盛生意反而更好、更多婦女買材料回去加工,

陳老闆也開始請了個小姐專顧材料銷售、好讓夫妻兩人能專心車布邊鈕扣,

接著陸續增加鬆緊帶、拉鍊等越來越多的服裝原料,

到現在50多年過去、沙鹿居民要買材料第一個都會想到要找維盛!

A7R07076

架上琳瑯滿目的鬆緊帶、鈕扣

A7R07078

櫃上各種顏色的縫線擺在一起、莫名有種療癒感

A7R07077

因為拉鍊無法裁剪、所以也要備有各種不同顏色、長短的拉鍊供客人選擇

「海線僅存的服裝材料店。」

大約是20年前、店裡車布邊的量開始下降,

或許是車布邊機逐漸普及、裁縫店家都自備一台不再外包處理,

或許是開始流行成衣、訂製服裝不再是主流,

維盛逐漸改為銷售服裝材料為主,

現在可說是台中海線僅存的大型服裝材料店,

從業超過半世紀、見證了裁縫產業的興起及淡出,

現在的維盛每天還是有不少客人上門買材料、修拉鍊,

白天由做了快30年的老員工顧店、晚上則由他和女兒加減顧到收店,

繼續為沙鹿居民服務著。

A7R07097

高齡88歲的陳老闆還是常在台前招呼客人

A7R07109

親自幫客人服務、數十年如一日

A7R07070

維盛服裝材料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7集-元真照相館

A7R06593

領薪日當天打扮的美美、下班後前去相館拍沙龍照,

隔天拿著照片和同事們互相鬥艷、或許是不少曾當過女工的婦女們共同有過的美好記憶,

而沙鹿有家近百年歷史的相館靜靜地見證了這些攝影活動的變遷,

今天、就由元真照相館第二代陳金燧陳老闆和我們分享元真照相館的故事。


「在當時拍照是一件既隆重又謹慎的事情。」

元真照相館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

陳老闆的父親在伯母弟弟開立的照相館裡當學徒,

他印象這家相館位在清水名叫修竹照相館,

父親學成後回到沙鹿開業,

早期照相館是個硬體技術門檻都很高的行業、整個沙鹿也只有2家照相館,

陳老闆在光復時期出生,

他說那時來拍照的大多是公家機關或工廠要拍年度員工照、結婚照或望族的家族照等等,

底片相機無法當下確認結果、每張底片沖出來都像在開獎,

父親總是要背著可能拍錯要重拍的巨大壓力,

在當時拍照是一件既隆重又謹慎的事情。

A7R06535

陳老闆為我介紹著早期暗房的工作流程

A7R06530

早期相館大多協助拍攝機關的大型團體照

A7R06523

元真最早的樣貌、後遇到沙田路拓寬,店面才打掉重建。

「我們是海線第一個提供全彩相片的照相館。」

陳老闆12歲時開始著手幫忙家業,

他說最早期還沒有一捲捲的底片、

是要去市場買空軍偵察機用的大型底片剪來拍,

他每天與底片、藥水為伍,

在當兵回來後、正式接班照相館。

民國五零年代、小型攜帶式底片相機剛出現,

原以為這樣的改變會讓他們專業照相館的案量大幅下降,

“沒有、反而是很多人拍完之後拿來洗照片,沖洗業務大幅成長!”

陳老闆回答,

店內擺設數台底片放大機、每台動輒數十至數百萬,

不難想像當時驚人的沖洗規模,

在攝影產業超過一甲子、陳老闆也見證了攝影技術的快速進步,

民國58年彩色底片出現、他成為海線第一個提供全彩相片服務的照相館,

一開始還因為技術太過先進國內尚無彩色放大機可沖洗,

他自己摸索將黑白放大機配上不同濃度的三原色濾鏡片感光、最後才研究出一套可行的沖洗方法,

更辛苦的是黑白底片是色盲、暗房內可開紅光作業,

但彩色底片忌諱任何的光線、要在暗房內全黑作業、更加深了彩色照片的珍貴性,

雖然每張價格比黑白底片貴上數倍、但前來嚐鮮的民眾還是不少,

民國60年中旬彩色底片自動放大機出現、只需在暗房操作介面等待,

民國70年、沖洗全面自動化、不用一直待在暗房裡了,

民國80年代末期、數位相機問世,

他也隨即將數位相機、無線傳輸系統導入元真,

一張64MB的CF記憶卡要價台幣五千多陳老闆記憶猶新。

A7R06547

倉庫內放置了數台閒置的底片放大機、見證了當年驚人的沖洗數量。

A7R06550

更早期的木製底片放大機

A7R06539

彩色底片畏光,所以要在暗箱內裁剪底片。

A7R06589

每台沖洗機台的藥水保存規格不同、陳老闆常要苦讀厚厚的說明書。

A7R06548

要價400多萬的底片沖洗機具

A7R06554

元真2樓的證件照攝影棚

A7R06564

元真3樓的婚紗照攝影棚,現已不接婚紗照、但手繪的背景布幕讓人印象深刻!

「陳老闆妻子開玩笑說如果當初買機台的錢都拿來買土地、現在就是億萬富翁了。」

約莫是15年前開始、沖洗底片的量開始下降,

因底片機台要恆溫、更換藥水,還要付錢請環保局處理廢液,

一年維護成本至少40萬,

陳老闆決定停止沖洗、將底片沖洗外包給市區另一家相館,

而後電腦的普及也降低了沖洗照片的需求,

但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像我一樣的顧客無法割捨實體相片帶來的愉悅,

會帶著挑選過後的檔案前來沖洗、將照片中的喜悅轉變成實體,

陳老闆妻子開玩笑說如果當初買機台的錢都拿來買土地、現在就是億萬富翁了,

但話鋒一轉、卻也認同丈夫鑽研攝影領域所付出的努力,

很佩陳老闆過去不怕挑戰、總是跟著時代最新技術的野心,

現在的元真還是靜靜地見證著沙鹿陣的變遷,

由陳老闆和女兒一家子一同守護著。

A7R06579

還運行著Windoews 2000的沖洗機台

元真目前的沖洗機台還是使用早期的銀鹽相紙而不是常見的噴墨輸出,

銀鹽雖然不像噴墨的飽和度這麼吸睛、但好處是顏色舒服、也較耐存放,

銀鹽相紙就算褪色也會保有物體輪廓不會完全消失。

A7R06583

放了數十年的銀鹽相紙還是可辨識物體

A7R06596

慈濟的電影還曾跑來取景!

A7R06515

元真照相館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4集-千賀寢具

A7R05925

棉被不蓬了、帶去棉被店給師傅手打翻新或許是較年長一輩都有的共同回憶,

但在現今工資昂貴人工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情況下、老棉被店如何轉型成眾多寢具大廠爭相合作的新創企業?

今天,就由千鶴寢具負責人蔣敏容蔣老闆和我們聊聊他將老牌棉被店轉型的傳奇故事。


「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傳統棉被店2-3千家剩不到5%存活」

千賀寢具的前身「沙鹿棉被店」於1954年由蔣老闆父親蔣朝源創立,

在還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要手工製被非常耗工,

需要背著一個像弓一般的大型工具不斷將棉花打鬆,

經歷開棉、鋪棉、彈棉、壓篩、牽紗、掄紗等步驟棉被才成形,

傳統手工被的作法可以參考下面這支影片

蔣老闆退伍後即回家接班、但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接了十多年後創新轉型的想法愈發強烈,

以前人工便宜所以手工被可行、但現在產能和價錢比不過工廠成品,

傳統手工棉被店也從2-3千家剩不到5%存活、再不轉型便可能面臨淘汰,

因此於1992年成立千賀公司、以千羽鶴為品牌商標,

當時蔣老闆思考著創新的方向、

想到當時羽絨、羊毛被台灣已有巨人大廠,

他小店財力規模有限和大廠硬碰硬沒有勝算,

後來想到蠶絲、他發現蠶絲是種歷史悠久的原料但產能技術還很落伍,

便從蠶絲被產品著手,

接著因緣際會認識了蠶業改良場的方博士、

提供其在蠶絲原料上加工的靈感,

於是於1996年投入蠶絲被品質改善研發,

像是傳統方式處理蠶絲會造成蠶絲手感乾澀、

因此蔣老闆研發出柔軟化技術、推出多絲膠蠶絲,

接著蔣老闆因長期關注日本寢具趨勢、發現微膠囊這項技術、原理像膠囊藥丸包覆藥粉於其中,

將各式功能的微膠囊嵌入蠶絲中、達到防蟎抗菌、遠紅外線保溫、薰香蠶絲等效果,

更令人驚豔的是蔣老闆接著運用相轉變物質、高於28度吸熱低於28度放熱,放入微膠囊打造出調溫纖維、讓棉被達到恆溫效果,

這些創新在各大發明獎上接連獲得青睞,

陸續獲得全國發明展金頭腦獎、德國紐倫堡發明獎金牌、美國匹茲堡發明獎金牌等,

這無疑為傳統棉被店的創新給了最大的鼓勵!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26

第一代創辦人蔣朝源先生/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A7R05894

早期手打棉被的器具、可惜弓座的部分因一次大火已燒毀不見

A7R05921

有梳棉機的輔助現在棉被的製造效率已高了許多

A7R05928

表面塗膠的棉片的出現也解決了傳統棉片容易花開的問題

A7R05888

讓蔣老闆施展魔法於蠶絲的微膠囊粉末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46

蔣老闆早期參展照片/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2009年時,兒子退伍後回來幫忙家業蔣老闆便開始構思千賀的下一步,

雖然當時蠶絲被生意穩定、銷量也穩居百貨公司專櫃前幾名,

但他開始著手研發不同材質的機能絮片、像是奧地利天絲(天然纖維)、海藻纖維等,

果不其然、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好在2009年開始打的基礎、讓蔣老闆很快的因應這股危機,

2013年時,蔣老闆另外設立神葉花公司成立纖立絲品牌、推出各式機能絮片,

將絮片應用拓展到嬰兒用品、戶外服飾的市場,

接著蔣老闆又想到、大家都熟知的穿衣三明治穿法(防風、保溫、吸汗),

那棉被可否運用同樣的原理呢?

於是他實驗發現通常棉被厚度的25%決定了75%的使用效果、和金屬鍍金原理相同,

因此他將棉被內裡以25%、50%、25%比例拆成三塊,

上層涼感低保溫層、中層一般纖維、下層熱感高保溫層,

打造出雙溫感機能被、擴大適用溫度區間,

冬天正蓋、夏天一翻面就變涼被,

此項革命性設計讓他又一舉獲得瑞士日內瓦發明展金牌獎、

世界三大發明展金牌他全部蒐集到手、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論文拿到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學位。

A7R05895

會議廳內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機能絮片

A7R05892

蔣老闆解釋雙溫感機能被的原理

A7R05902

“10度c翻轉”是蔣老闆去國外介紹自家技術的宣傳標語

A7R05886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碩士論文

「我的目標是成為百年企業」

蔣老闆的轉型歷程令人驚艷、

從地方市場做到全國市場、甚至拓展到少數國外市場,

不和人搶低價生意市場、只專注做高端產品線,

蔣老闆謙虛的說一切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

不斷創新才能符合消費者喜好,

千賀寢具的故事還沒結尾、他的目標是讓「沙鹿棉被店」百年企業,

期待蔣老闆能帶給大家更多耳目一新的發明。

A7R05935

牆上數不清的專利、獎狀是千賀寢具最佳的實力證明

A7R05889

據蔣老闆說、他的調溫纖維技術已應用在NASA太空人的手套上了!

A7R05905

蔣老闆與千賀寢具店內一影

《沙鹿百工》第12集-王錦春手工繡剪

A7R05646

有看過第2集建輝刀剪舖的讀者、或許有印象採訪時我對一雙手工剪特別著迷(文章回顧)

前陣子陶藝師葉文雄打給我説有個朋友很值得我採訪、一聊得知那個人正是赫赫有名的手工剪師傅!

今天,就由打鐵70餘年的福州手工剪師傅王錦春來分享他的故事。


「當製剪學徒一天可以賺到兩斗半的米、當時水泥匠師傅一天工資也才ㄧ斗米!」

王師傅的父親來自福州、1918年才18歲的父親和家族的其他4位兄弟跨海來台開創事業,

在當時台灣日據時期握有西裝、軍服、銀樓、高級鐘錶維修等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和巨業交通創辦人李卿雲還是結拜兄弟!

1939年王師傅出生後幾年遇到1945年台灣光復、民不聊生,

民眾連飯都吃不飽的大環境下父親只能黯然將自己的奢侈品事業收攤、

ㄧ家人搬到舊豐中戲院附近、平常在台中第二市場擺攤做白發糕的小生意,

因學區關係、王師傅國小被指定到當時的貴族學校-臺中州明治小學校(現大同國民小學)就讀,

但一身鄉巴佬氣息、又自認脾氣差,

進去不久就被同學欺負、就算成績第一名還是常被老師叫去做雜事,

因此12歲一畢業他就決定不升學去福州名匠-陳玉官師傅的打鐵工廠當學徒,

能夠和陳玉官師傅牽上線是因為母親做生意時聽到客戶隨口說親戚的打鐵工廠一天的薪水給兩斗半米都找不到學徒(當時水泥匠師傅一天工資也才ㄧ斗米!)、

母親一聽機會難得就叫王師傅趕快去拜師學藝,

但這麼高的薪水果然不是這麼好領、

王師傅每天清晨6點就要生火用早期風鼓顧火、和1大鎚1小鎚兩師傅合作打鐵、晚上9點才收工休息,

除了初一十五拜拜外全年無休,

許多學徒來來去去都待不住只有他撐了下來,

退伍後不久陳師傅意外早逝留下年幼的孩子與嫂嫂、陳師傅的哥哥回來接手工廠、但礙於觀感不方便接手照顧嫂嫂全家只能補貼她生活費,

已像一家人的王師傅這時主動擔起照顧師傅遺孀的責任、叫嫂嫂去外面作生意賺錢、 白天孩子他顧不用擔心,

等到孩子大了、這時的他也想自立門戶了,

27歲時他離開了待了15年的工廠回沙鹿四平街老家開業自己製剪。

A7R05582

傳統燈泡裡頭的鎢絲硬度非常高、要特殊剪刀才剪得斷

A7R05591

王師傅雖然已經80多歲、但身體還非常硬朗!講起打鐵學問一點都不馬虎

A7R05597

王師傅的手工剪比別人好剪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用的原料比較好、是向中鋼訂購硬度83的鋼條-他試過硬度最合適的原料,從右邊原料鋼條到左邊最後完成品

「就算每天從6點做到晚上12點、每日產能也只有30-40支、要連做一個月不休息才勉強夠交貨」

王師傅專精在裁縫剪、理髮剪、工業用剪、繡剪等各式利剪,

他驕傲的說30年前新竹盛產燈具、裡面的關鍵原料鎢絲非常硬、難以裁剪,

眾多工廠都指名要他的鎢鋼剪才剪得斷,

還有以前盛行家庭代工製作聖誕樹燈條、裡面的銅線也是用他的剪刀最好剪,

旺季時一個月要交1000支手工剪給各大五金行、

就算每天從6點做到晚上12點、每日產能也大約只有30-40支、要連做一個月不休息才勉強夠交貨,

王師傅說現在工廠製作剪刀為了省成本是柄刃分開做、

刀刃部分每支都磨一樣的秒數、所以在精細度、利度上一定不比手工剪,

手工剪每支都依據其不平整的地方各自打磨到完美、對王師傅來說每支都是注入自己心血有生命的。

製剪第一步:鍛打製作粗胚

A7R05633

王師傅突然咻一下叫跳上機台上油、完全不像80歲人的身體…

第二步:製作握把

A7R05666

熱騰騰的半成品

A7R05685

第三步:磨鋼、磨砂(磨亮)

第四步:反覆修整不平處

A7R05674

第五步:淬鋼(台語過火),反覆加熱後急速冷卻剪刀才會硬、來回做3-7遍,溫度太高鋼會變形、太低不夠鋒利,火侯全靠經驗。

A7R05706

第六步:磨利

A7R05622

第七步:打上商標

A7R05711

第八步:組合(墊片)、測密合度、磨刀柄、上油

A7R05587

最後完成品

「我沒有教他、教他是害了他、做這個現在賺不了什麼錢」

問王師傅有無學徒傳承?

他說曾經有收過幾位像他一樣國小畢業就來學的學徒、

但多則2年少則2個月就走了,

他猜想是學徒父母認為他都藏私不教才叫孩子離開,

“都才13-14歲是要教什麼”

或許裡頭也涵蓋了對傳承一絲不苟的堅持,

那兒子有學到你整套技巧嗎?

“我沒有教他做剪、教他是害了他、做這個現在賺不了什麼錢”

採訪尾聲、王師傅把示範的兩支繡剪押上年份和“王”字記號,

突然語重心長地要我把繡剪好好收好、盡量少剪、把它當傳家寶傳下去,

他説他之後也會做幾把讓兒子留著傳下去、以後可能再也沒有人要做這種東西了。

A7R05700

用整塊鐵木做成的工作台、縱使再硬經過數十年鐵鎚的來回擺放還是凹了個大洞

A7R05717

王師傅和自家門口一影

《沙鹿百工》第10集-彬彬理髮廳

A7R05172

在商家眾多的中山路上、有家近三十年歷史的老牌理髮廳是許多老一輩每月必來報到的老地方、稍不注意就容易錯過,

今天,就由彬彬理髮廳老闆余秋蓉來和我們聊聊她的髮廊人生。


「我一開始最想學的是做衣服、但父親說請師傅教做衣服太久又太貴。」

余老闆民國49年出生於現嘉義縣太保市、

小學畢業後就隨家裡做農,

余老闆不喜歡下田工作、

母親說那只能去幫忙養牛或去髮廊當學徒,

但余老闆最想學的是做衣服、只是父親說請師傅教做衣服太久又太貴(要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

就這樣沒有共識、余老闆只能繼續下田幫忙,

拖了好多年、在大伯的鼓勵下、在16歲那年她終於決定去當髮廊學徒、開啟了余老闆的髮廊人生。

A7R05125

余老闆翻開泛黃的相冊、訴說著年輕的時光

A7R05131

初踏入一新軒、略顯青澀的余老闆

A7R05126

一新軒在當時是有名的豪華理髮廳、從照片中的背景可以ㄧ窺風華


「巔峰時期,常常一天一燙就4-5顆頭、整天只能抽空喝杯奶茶果腹

“我父親花了6000元請師父帶我半年,前面半年都不能抽成、半年後才能自己選髮廊、才能抽成。” 余老闆說著,

做了一年後有口皆碑、開始到處被髮廊挖角,

想找她工作的老闆甚至會直接去她家裡問她父親“能不能讓妳女兒到我髮廊工作”,

這段時間余老闆開始到處累積經驗、

曾在營區幫新兵剪平頭、也曾去台北姊姊的髮廊幫忙,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現今彰化櫻山飯店對面髮廊的學徒時光、遇見她的恩師,

余老闆在那裡學會許多髮型技巧,

早在當時六零年代、老闆就開始剪起前衛的半剃頭,

SPL683809_022

圖示,圖片引自:https://images.app.goo.gl/5osUBKeiigVs6wup8

更讓余老闆懷念的、是老闆夫妻視如己出的照顧,

員工餐老闆娘總是準備滿滿一鍋滷肉放滿魯蛋叫她們多吃一點不要餓到,

老闆娘自己在賣布、偶爾還會帶她們去做衣服添新衣,

民國65年,余老闆輾轉來了到沙鹿一新軒-當時的豪華髮廊,

直到民國71年生了大兒子才離開專心帶小孩,

76年孩子大了、又到至今還在營業的老牌燕燕理髮廳工作、回到熟悉的髮廊,

民國79年,買了彬彬現址、隔年「彬彬理髮廳」正式開幕!

面對當時沙鹿已有其他老牌理髮廳的夾擊、

彬彬的第一段路其實走的並不順遂,

好在撐過了這麼階段、彬彬生意開始上了軌道,

“以前這裡擺了十個座位、請了7-8個小妹,業績好的師傅一個月領個7-8萬不是問題!”

大家常常一天一燙就4-5顆頭、整天只能抽空喝杯奶茶果腹、沒時間好好吃飯。

A7R05144剛開幕時期的彬彬理髮廳

A7R05141年輕的余老闆髮型好時髦呀!

A7R05134余老闆去高雄比賽觀摩看看流行趨勢

A7R05139這樣的髮型現在看來還是超級前衛呀…

A7R05149客人上門、余老闆都會奉上咖啡或熱茶

“以前我都一天煮一大桶咖啡直接給人倒!”余老闆說


「老客戶一個個離世後、上門的人越來越少了。

余老闆說傳統髮廊的下坡約是在八零年代的尾巴,

也許是因為86年阿扁強制騎機車要戴安全帽婦女們不再三不五時來洗頭了,

也許是因為九二一後景氣變差了,

後來的彬彬沒再像以前忙碌、椅子收了幾張、師傅走了幾位,

多了是和師傅聊天等客人上門的時光,

這十年感受更深的是以前的老客戶一個個離世後、新ㄧ代也不願踏進傳統髮廊,

更不用講有願意上門的學徒,

余老闆想著也許幾年後要收起來好好含飴弄孫了,

但在這之前,彬彬還是會一直和老客人共享著屬於那一代的流行、時光。

A7R05165電動推剪出現以前每位師傅必練的手動推剪

A7R05180余老闆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9集-英美車行

A7R04909

在人來人往的沙田路上、有家佇立近近六十年的自行車行,

不起眼的店面卻乘載了無數沙鹿人的單車記憶,

今天,就由英美車行林志明老闆和我們說說英美車行的故事。


「我12歲就能獨自組裝出一台單車!」

林老闆的父親出生於傳統農業為主的三零年代,

家中有8個兄弟姐妹的他、從小承擔起分擔家計的重任,

小學畢業後就去台中市區的自行車行當學徒、

學了一年多回到台中海線、評估當時的商業人潮熱絡度後,

決定在現今四平街租店面開設自行車行、閒暇之餘回龍井老家幫忙家中務農,

民國51年林志明老闆出生、此時父親的店已小有名氣,

林老闆就在被腳踏車零件環繞的環境長大、他驕傲得說他12歲就能獨自組裝出一台單車!

五零年代當時路上還沒什麼機車轎車、腳踏車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那時醫生騎著紳士車上下班、計程車是三輪車、淑女車是流行的嫁妝,

林老闆說在自行車行可以看到很多各行各業的人,

看過廚工騎著單車拎著一袋廚具到處問哪裡工廠需要幫忙煮飯的、

看過工人背著一把鋤頭挨家挨戶問要不要幫忙挖水溝、

看過很多農民上午農忙完下午載著農產品四處兜售、

有時進來修車的農民很老實說身上沒什麼錢、修車費可不可以用農產品換,

父親也都爽快答應。

民國62年,父親將車行搬來沙田路現址至今,

林老闆退伍後則是到外銷公司當了2年生產線組長見見世面、看看大廠牌的生產流程,

接著就回到家中正式接手英美車行。

A7R04843

林老闆喜歡蒐集小時候常看到的單車和工作器具、一方面也是希望為歷史留下物證

A7R04869

看到車行外面一根根的鐵柱想不透有何用途、林老闆一示範,啊!原來如此

「從助手變成老闆的角色、需要的不再只有修車技術」

從助手變成老闆的角色、林老闆需要的不再只有修車技術,

面對客人百百種要會讀客人的心,

因此林老闆後來加入了義警和救難協會,

一方面增加社會歷練、投身公益,另一方面也是工作以外的抒發。

遇到上門買單車給孩子的家長他通常特別雞婆、會一再叮嚀要讓孩子結伴騎車,

也會分享在救難協會汲取的經驗、他看到常見的車禍、擄童案件原因給家長聽,

希望避免任何一起孩童憾事的發生。

林老闆有項廣為人知的事蹟是翻修中古自行車捐贈給家境不寬裕的學童,

問起這項善行的契機-

“那時有的客人來買新自行車就問我舊的那台怎麼處理?拿去廢鐵回收又很浪費,

我突然有個想法就跟客人說不然你單車給我、我免費幫你翻新送給有需要的人,

這樣單車持續被需要的人使用你也開心。” 林老闆回答

後來他開始和校長、里長、社工接洽,請對方尋找有需要的學童並通知他,

就是這股單純的念頭、讓他20年來送出超過500台自行車給學童上下學,

每台從他這出來的單車前後都會貼上反光條增加安全性、如果家屬同意的話還會銹上電話號碼,

所以他的腳踏車他一眼就可以認出來,

“有次看到外勞騎著我送的腳踏車在路上晃我一看就知道是贓車,立馬追上去逮人報警!”他驕傲的說

另外不得不提林老闆真的是我看過最傻人有傻福的代表,

除了免費捐贈腳踏車外、

民國70年他就開始開統一發票、

朋友笑他傻、結果民國77年店面火燒、因為有開發票佐證營業損失所以申請到補助、理賠,

然後民國92年國民旅遊卡上路他也是第一波受惠的店家 ;

另外早年有次北上去參觀世貿自行車展、行前被父親唸賣單車的去什麼單車展、

結果結識單車零件大廠Shimano主管、受邀參與培訓,

後來全海線只有他會修Shimano的油壓煞車系統!

A7R04885

這台發財車陪著林老闆經歷無數救災現場

A7R04902

數不盡的捐贈單車感謝狀

A7R04858

只要家屬同意、都會在單車上銹上電話防止被偷

「那時許多同業紛紛轉型成機車行但我們還是選擇撐下去」

問起自行車業這幾十年來的變化,

林老闆回答民國六零年代機車普及對自行車業一定是一大痛擊、

民國百年以前幾乎都是慘淡度日、父親靠著家中稻田、兼職作房仲勉強應付家計,

許多同業紛紛轉型機車行但英美車行還是選擇撐下去,

但到了民國96年、一股不可思議的現象突然發生了,

全球突然掀起一股自行車熱潮、民眾流行騎單車休閒,

這股熱潮導致全球自行車大缺貨供不應求、

林老闆常常遇到客人上門求車卻交不出車的窘境,

那陣子常晚回家被父親唸、他也只能無辜地表示沒辦法顧客一直上門,

父親也直呼從業數十年來沒看過這樣的榮景,

但激情過後總會消退、後來這股需求漸趨平穩,

至今這股休閒自行車需求一直穩定存在著,

英美車行也持續為沙鹿這塊土地付出著。

A7R04906

林老闆和店面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