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住宅包租代管第五期政策剖析

距離上ㄧ次分享三期社宅、眨眼一過已經來到第五期,

以下分享一下第五期計畫的重點,

如有錯還請不吝指正。

⎯⎯⎯⎯⎯⎯⎯⎯

1.【取消市場租金】

有在接觸過的一定都知道所謂市場租金八九折早已形同虛設、

這次五期直接把市場租金砍掉,

只看總租金上限跟地區單坪租金上下限。

⎯⎯⎯⎯⎯⎯⎯⎯

2..去住都標案質詢時、評選委員很直白的就說他們要提高包租的弱勢戶比例(四期弱勢戶比例沒達標),

但就業者立場你不放寬比照一般包租可賺價差、只是同樣領取代管費又要求業者承擔弱勢戶+空窗風險,

甚至近半年開始、東客同意中途解包租約,

承辦對房東業者的包租約解約原因不滿意退件、解的了轉租解不了包租非常離譜,

針對風險管控我們只能鼓勵房東都要承保欠租有理賠租金跟律師費的居家保險。

⎯⎯⎯⎯⎯⎯⎯⎯

3.【代管方案改從一年約變成簽ㄧ或二或三年都可】

感覺是為了之後修法最低租三年做準備,

好處是為業者不想長約做包租承擔風險提供選項 ,

但總營收會降。

⎯⎯⎯⎯⎯⎯⎯⎯

4.五期最大的革新是住都自己做了系統、以後做案件、送申請都透過系統不是紙本作業(但合約還是要印出來簽),

改成房東、房客都要先線上填申請書個資、送審核後再做合約,

1.實務上應該都還是由業務幫房東客線上填(要一些高齡東客如何操作網頁太困擾)

2.這樣每一階段都要等系統審核、不知道完整一件從送出到簽約要拉長到多長工作天、東客是否等的了

這幾天都還在住都視訊教學階段、還沒完整一件實測過,

但可預期10月初期的社宅新件應該會比較亂、會遇到比較多問題甚至被退件

近期有要簽新約的東客可能要注意一下。

⎯⎯⎯⎯⎯⎯⎯⎯

5.【調低一般戶補助+佣金額度、提升弱勢戶補助額度】

四期已經砍過一次佣金、五期再大大往下砍了一刀,

就像大水缸概念、假設一個案件總預算10萬,

那就是看是給業者多一點、還是給房東客多一點,

可以理解住都為了衝包租弱勢戶比例所做的調配,

但一般戶案件砍修繕跟佣金、弱勢戶案件提高修繕但沒有提高佣金=<=

五期同時也開放了更多廠商得標、讓更多業者幫政府達成40萬戶目標,

廠商更多、佣金更低,住都真的狠。

從這點來看我在想以後從業人員兼職比例也許會慢慢提高、

業務的專業度、服務效率有可能會下降,

或者像兆基的客服總管理模式會更普遍、業務只負責簽約帶看,

業務單一窗口一條龍服務管理的模式可能會下降。

或者以後走上健保的老路、砍到最後開始推自費服務(快速設計裝修?一般件代管?),

社宅只是個敲門磚。

⎯⎯⎯⎯⎯⎯⎯⎯

6.這次改版還有一個很重大的變革好像還沒聽到板上什麼討論,

【社宅房客標準放寬、三百億租補房客標準變嚴】

標案招標Q&A的時候我也問過住都有無機會兩政策資格切齊,

住都說不行、叫房客去分戶就好=<=

以台中為例-

社宅房客月薪標準從54313放寬到56270,

三百億租補房客月薪從46554緊縮到40193,

上個月有個新聞很火熱-賴清德在新聞上說租補放寬資格、

標準每人平均所得從最低生活費3倍放寬至3.5倍,

看到這個我一直很困惑怎麼跟我收到的公文降低標準不一樣,

稍微湊了一下數字、台中最低生活費16077,

賴清德好像是把“原三百億的46554”跟“新社宅的56270”混在一起、

大概就是3變3.5倍,

至於是故意混在一起還是自己政策也搞混我也不得而知,

目前三百億官網跟試算網頁都還是舊的月薪標準資訊、

我9月初就跟市政府承辦還有租賃公會反應過還沒更新標準、

這樣會導致房客以為自己租補有符合結果沒符合的糾紛,

結果市政府說三百億不歸他們管、租賃公會說沒辦法處理、

要業者自己打三百億客服電話反應(有打過都知道這客服世界難打),

目前是處於一個互踢皮球的狀態、所以近期有在申請也記得注意一下,

不負責任推測、三百億租補要房客挖地下房東清單的階段性目標已達成

或者沒有新預算,

未來三百億租補可能會退場(應該不會、會被選民罵)或資格再緊縮(不是我不給、是你資格不符),

繼續擴大社宅比例、鼓勵租屋案件都由合法業者管理。

⎯⎯⎯⎯⎯⎯⎯⎯

分享了那麼多、感覺我對五期有很多的不滿,

在分析政府很多配套沒到位、只在乎業績不在乎業者的感受下的確是,

但回歸初衷-

在對的業務前提下、我認為這還是一個立意非常好的政策,

看著幫助許多新手房東、沒空管理的多房房東、屢遭一般房仲PO A帶B欺騙找房找到心累的房客,

一件件安心的簽約成交、每年續約寒暄、東客也不需增加太多的成本,

期許未來這個產業留下的是更乾淨的市場、更好的同業。

⎯⎯⎯⎯⎯⎯⎯⎯

更多問題歡迎討論

【LINE ID】 886970712070
【服務電話】0970-712-070 吳先生

Leica M11 Silver 開箱&心得 2025-萬宗歸一

L1008206

/

在入手Leica Q的四個月後、我終究入坑了Leica M,
因為Q的體積跟鏡頭表現實在太過美好、讓我也想要補齊一套Leica鏡頭焦段

首先說在前頭、我覺得買Leica M很大機率不會讓人拍得更好,失敗率高、拍攝節奏慢,它只是會讓使用者用得更爽而已,

但最後還是願意嘗試M機的原因-

1.現在日系相機對焦太容易了、隨便都眼控對焦、一秒十幾張,拍了一堆回來懶得整理,

手動對焦逼迫你放慢拍攝節奏想好再拍,想清楚構圖再對好焦、按下快門,理論上可以拍得更少、拍得更好,當然你說一般相機也能調成手動對焦、但有得選擇跟沒得選擇只能手動對焦是兩回事。

2.攝影玩久了嘛、總想來點挑戰,手動對焦越困難越想去挑戰它、征服它。

3.不得不說Leica的CMOS跟前置玻璃、鍍膜真的優秀,如果克服上面重重困難、按下一張成功的照片,通透感立體感都不會讓你失望,有人說混在一起盲測根本分不出來、但我覺得是比率問題,A7R3拍出來的照片可能10張只有2張會讓你感動想留下、M11拍出來的照片10張可能會有7張的差別、有處理過兩種不同品牌相片檔案的人應該都能夠感受到。

4.縮短出片時間,這點我在換Q之前沒有特別期待、想說用Raw檔還是會修,但實際使用Leica兩款機型的Raw檔真的蠻好修的、小幅度調整色溫、飽和度、亮度,畫面就很跳了、大幅縮短修圖時間。

5.縮減體積重量,多年前Canon跳到Sony經歷了一次大瘦身很滿意、這次雙修Leica目標進一步壓縮。

前兩年旅行使用的配置大都是1機3-4鏡-

Sony A7R3+14mm F1.8 GM+55mm F1.8 ZA+Sigma 28-70mm F2.8(有時不帶)+Tamron  70-180mm F2.8 =約2.2或2.7公斤,

/

購入Leica Q後變成2機3鏡的配置-

Sony A7R3+14mm F1.8 GM+Leica Q 28mm+Tamron  70-180mm F2.8=約2.6公斤、不一定有省到重量但多了雙機的方便性,

/

補齊Leica M後變成2機3鏡的配置-

Leica M11+Laowa 15mm F2+Leica Q 28mm+福倫達 75mm F1.5(比較公平的對手是FE 85MM F1.8、重量差不多但M鏡體積還是小一圈)=約2公斤、一個後揹相機包下層就直接搞定、完美。

/

但當然有人會說焦段差這麼多怎麼比、我是選擇裁切畫面就好,

現代機型畫素很足夠、15mm裁切到30mm、28mm裁切到56mm、75mm裁切到150mm,這樣都足夠使用,

但這種做法不是每個人都認同、有些人認為照片就是要完整無裁,只是我A7R3裁切功能用那麼多年、從來沒被客戶、觀眾質疑過“畫素不夠多、散景不夠淺”,

但我的確放棄了Tamron  70-180mm更極致的長焦段、

但在旅行中、我只要有超廣角、標準、望遠三種視角可切換即可、我並不追求絕對焦段數字上的齊全,我只要有這三種視角來呈現畫面即可、這也是我的選擇。

/

至於有了Leica後會出清Sony嗎?當然不會

接案或登山時我還是會使用Sony、

但旅行或聚餐等可以慢拍的場合我就只想帶著Leica出門。

/

當初在選擇M機型時把Leica M240、M10、M11納入選項,

Leica M240-優點:人人懷念的發色、可錄影、最便宜,缺點:厚、重、白平衡飄。

Leica M10-優點:輕薄、性能相對成熟、LV可用,缺點:發色偏日系、電池縮水耗電。

Leica M11-優點:更輕薄、性能成熟、續航佳、據說發色神似M9,缺點:入手門檻高、高畫素微震問題。

/

刷了一陣子二手釋出的不多、有看到幾台M240、M10上架但開的價格也很誇張,哪有機子二手價越賣越高的…..然後Leica官方2025/01又要漲價、二手價可能也會跟著漲一波,

後來終於看到一台品項不錯的銀色M11(再次感謝原主人為了換Q3 43割愛)、價格也不錯就直接選擇了M11。

/

簡單開箱-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4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5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6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7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8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9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0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1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2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3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4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5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6

黑白無雙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8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9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3

像塊磚頭一樣扎實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4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5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6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7

/

順便開箱兩顆鏡頭-

首先是老蛙 LAOWA 15mm F2 Zero-D LM

超冷門的鏡頭、全網只找得到一篇英文評測、全網拍也只找得到一家在賣,

但規格超逆天、在M接環絕無僅有,價格、做工、畫質、星芒也超出我預期。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5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4

轉接環可接72mm濾鏡、但會變胖我選擇不用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2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1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0

實拍照-

L1008107
L1008117
L1008116
L1008157
L1008163
L1008179

1.8倍裁切變28mm
L1008206
L1008239-HDR
L1008368-HDR
L1008256-HDR
L1008259-HDR

和太陽對幹顏色都算能保留、f4開始就有星芒、f5.6更尖銳

L1008207
L1008091
L1008092

f2畫質略軟(不是糊成一片只是線條不夠分明)、f2.8可接受、f5.6-11大概都是最佳畫質

沒有遮光罩所以要注意眩光

L1008286-HDR

/

再來是第二顆福倫達 Voigtlander 75mm F1.5 ASPH for VM

顏值佳、光圈大、顏色中規中矩、f1.5稍軟、f2以後都蠻銳利的可以數毛

但光圈環相對鬆手感差一點、然後M機沒防手震所以快門要求高。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2

遮光罩太寬我也選擇不用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7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18

兩顆體積相仿

LINE_ALBUM_leica m11_250115_33

實拍圖-

L1007787-已增強-雜訊減少
L1007850
L1007848
L1007892
L1007894
L1007751
L1007957
L1007937

1.8倍裁切變135mm、路標車牌都可辨識

L1007941

/

真的開始使用M後發現手動對焦並沒有那麼困擾我、只是拍攝節奏比較慢而已,

但也是剛好M11的LV對焦好用、跟以前一般相機開LV對焦沒什麼差別,

如果用黃斑對焦我就真的不太行、不能調整屈光度對眼鏡族來說對起來好困難,

所以M11是台很不M(?)的機器、比預期拍起來簡單多了XD。

/

比較困擾我的反而是微震、因為機身跟鏡頭都沒有防手震、所以安全快門務必提高+雙手拿穩、

不然高機率放大看都晃到,開電子快門就能解決但會影響畫質+照片會偏暗,

目前暫時只有購入兩顆副廠鏡頭、這兩顆鏡頭光圈全開都有點軟,

看來可能真的只有APO鏡能夠餵飽M11、體驗到像Q一樣全開光圈又鋭又化的感覺了(汗。

/

M11用下來感覺是台能讓人用很久的機子、挑不到什麼麼大缺點(硬要說的話就是偶爾當機,

未來除非同時更新了防手震+翻轉螢幕才會讓我有慾望升級了,

希望Leica不要這麼快更新、讓我M11可以用久一點~~~(喂。

Leica Q 開箱&心得 “You are so Qute ! “ 2024

「Brian ,Work Hard and Buy a Leica.」

6年多前、在尼泊爾EBC路上的Thangna小鎮(2018 EBC舊文回顧),

看著德國工程師Markus拿著Leica M8邊拍著夕陽山景、邊認真得跟我說(他的作品),

IMG_3758IMG_3737-2

6年多後、我手裡握著Leica Q,拿到了我探索Leica的入場券。

___

想要試試Leica的念頭不是沒有停過,M9、M240、Q,

但每次刷刷二手釋出最後還是因為抗拒手動對焦或Q不可換鏡不了了之(當然還有價格),

讓我想要嘗試的原因主要還是Sony A7R3的膚色始終無法讓我滿意,

總有種塑膠皮感、照片到了另一半那邊始終被打槍(當然有看過攝影師精修後的膚質還不錯、

但要精修皮膚就失去了拍照的樂趣跟分享即時性),

只有少數用蔡司55mm 1.8的照片能過關、到後期索性懶得用相機拍她、寧願用iphone拍一拍就好。

另外就是A7R3的CMOS前玻璃較厚(數據)、照片常有種距離感、不通透感(不管是不是心理作用、照片這種事本來就很主觀、我說有就有XD),

還有就是我喜歡28mm鏡頭、舒服的生活化視角、搭配機內裁切42mm就可獲得接近人眼的標準視角,

但Sony至今沒有推出一顆體積適中、畫質不錯的28mm鏡頭,

早期購入28mm f2使用、體積完美但發色悲劇、受不了最後賣掉,

所以A7R3是台很棒的風景機(搭配蔡司18mm 2.8、55mm 1.8發色簡直銷魂)、也是台不錯的活動記錄工作機,

A7R01233

A7R02761

但拿來拍家人生活紀錄對我來說就是不如一台iphone。

此次為了另一半慶生要去吃一間燈光昏暗的無菜單料理、

下了決心要找個膚色好出片、快門安靜、昏暗環境也能拍的解決方案,

目光又回到了標配28mm的Leica Q、這次是時候了(藉口)。

/

一開始在抉擇要買Q1試試、嘗試門檻低如果後悔也好脫手,

還是直接攻頂買Q3、跟A7R3一樣的高畫素裁切優勢、翻轉螢幕、規格能用比較久。

最後還是決定先買Q1的原因-

1.重量:Q1 640g、Q3 743g,重量有感增加。

2.外型:相較於Q1背面洗鍊圓潤的外型、Q3為了翻轉螢幕機背外凸線條被破壞,我覺得買了Q3我還是會嚮往Q1的外型。

3.檔案:DNG檔大小Q3平均70mb、Q1平均40mb,電腦處理速度有差。

4.對比:看了01評測文Q2 Q3的發色變得對比較重、較現代化,Q1的對比低比較符合我需求。

5.銳利:拍女生不宜太銳利、Q1 2400萬可能比較是個甜蜜點。

/

決定了要買Q1後再來就是決定要買傳說中的1.0版還是隨意、

後來覺得我都還是用DNG檔修圖、1.0版JPG直出對我意義不大,

且為了1.0版放棄了2.0版對對焦速度的改進也不實際、最後決定隨意,

但沒想到現在二手Q1釋出量少、今年二手釋出行情甚至比我去年印象得還高,

最後在相機二手論壇發文徵求,

1天後一台品項極佳的鈦灰色Q1賣家訊息跳出、

思考了一下,

2天後相機就出現在我面前。

IMG_0501

在這之前一直以為Q1只有黑色跟銀色、本來想買低調的黑色為主,

初見鈦灰色驚為天人、正面有夠誘人、算是小圓我想要銀色M機的夢,

IMG_0415

但背面看圖片覺得好醜、為何不是像銀機一樣上下銀邊中間黑色而是整片灰搭黑按鍵,

IMG_0414

一開始好難接受、但拿到實機後在光線的反射下反而覺得還好、異常順眼且有質感。

但我就是要當個低調的騷包、所以又買了黑色的包膜包成了Q-P、哈!

IMG_0571
IMG_0591

原廠遮光罩無法上保護鏡、另買的副廠金屬遮光罩、質感不錯

IMG_0655
IMG_0656
IMG_0657

購入價格略高於目前行情、但考量到是稀有色、品相佳、又附了有品牌的真皮皮套,

算了、開心就好。

/

初上手、外觀圓潤、紮實冰冷、忍不住令人一直把玩,

IMG_0409
IMG_0410

機身操作邏輯跟日系相機完全不同頗有新鮮感,

菜單簡潔、但中文翻譯有些翻的完全不對,

對焦性能、畢竟是2015年的德系機子我本來標準就降很低預期是Canon 5D單點對焦水平,

但實測有驚喜、對焦又穩又快、觸控反應也迅速。

/

來到了試拍、終於等到一個有陽光的日子,

一拍下去,

WOW

L1100186

L1100183

這是一台會讓人發出WOW的機子、我暫時也只能這麼形容,

第一感受是發色沒有像A7R3+Zeiss鏡那麼厚重,Q1對比較淡、光線、色彩還原能力極佳很耐看,

還有很難科學化的“空間感”、沒有了A7R3 CMOS厚玻璃的困擾、Q1讓我深深感受到了通透感(我開心我覺得有就是有XD),

看到照片就像是回到了當下的光線質感。

L1100130-HDR

這就是所謂的徠卡味嗎?我不知道也不重要、重點我喜歡,

所謂刀銳奶化我體驗到了,該銳的地方銳、該化的地方就像奶油般散開且完全看不到紫邊搶鏡頭,

L1100272
L1100309

德國人造鏡的工藝實在了得(重點這竟然還不是徠卡最高階的鏡頭!)。

/

至於大魔王關卡-膚色,

意外的第一拍就過關、另一半也稱讚這台拍起來好好看相機長得又可愛,

數年來的夢魘在此刻終於解脫、感動得痛哭流涕。

而DNG檔也只要小修就能得到通透不塑膠的皮膚質感、我很滿意。

但因為沒有被攝者同意、這部分就不放上人像範例圖。

/

如同郭大爛大師心得寫的、

Q1只是台鏡頭完美的隨身相機、JPG直出並不討喜、也有些缺點,

看破它、才能善用它。

L1100413-HDR
L1100425-HDR
L1100337-全景
L1100461
L1100469-HDR
L1100475-已增強-雜訊減少
L1100362-已增強-雜訊減少
L1100294

它動態範圍低、那我就用包圍曝光拍再合併,

它AFC跟連拍弱、那我就只拍靜態、動態交給A7R3(但用Q拍時我反而喜歡改用單張模式),

它續航低、那我就多準備2顆電池、反正我一天也拍不了100張,

/

原本擔心裁切後的50mm剩800萬畫素會很勉強、

結果是我多慮了、大部分情況下的放大細節都還是令我滿意、更不用說社群分享用途,

原來只要鏡頭夠強大、稍低的畫素還是能看到滿滿的細節。

28mm vs 50mm,點圖可到flickr看原始尺寸。

L1100252
L1100253

好用的微距模式、最近距離差距頗大,拍美食小利器。

L1100174
L1100176

Leica Q讓我重溫攝影的喜悅、重新愛上按快門,

讓我想起大一那年籌足積蓄、買了第一台全片幅二手Canon 5D時到處拍照的喜悅、

讓我忍不住好奇用Q的鏡頭看世界,

它變成我出門的必需品、把它放入包內成為每天儀式感的一部分(好吧、也許只是還在熱戀期),

害我好想換一顆有相機隔層的公事包。

/

至於用了Leica是否就會拍得更好?

我覺得重點在於你是否“相信”、

一但你相信了這個信念說服大腦、大腦自然會給予你符合信念的行動,

願意常帶出門、相信自己會拍得更好、常按快門、出片機率自然就高😊

2022/09 奇萊南華-天時、地利、人和

DJI_0543-HDR

行程簡介:

萊南峰台灣中央山脈北段知名高山奇萊山南側的高峰,標高3,358公尺、台灣百岳排名第41,山體崇闊寬廣,名列「十崇」之一。岳人多將奇萊南峰的行程與南華山搭配,合稱為「奇萊南華」,以能高越嶺古道西段為基礎,沿台14線廬山溫泉進入屯原山區,開始登山行程。

 

1.活動時間: 09/09(五)- 09/10(六)

2.參與人員:

領隊 吳柏憲

隊員 沈宜瑾

共2人

 

3.預計行程:

第一天09/09(五):3點起床、4點台中南區出發→(開車,2.5小時)→6點半0K屯原登山口→(2-2.5小時)→9點4.5K雲海保線所→(1小時)→10點5.5K大崩壁→(3-4小時)→14點12.5K能高瀑布(5分鐘可到潭底)→(0.5小時)→14點半13.1K天池山莊住宿、17點晚餐、19點就寢

總路程約6-8小時

 

第二天09/10(六):2點起床、2點半早早餐、3點天池山莊出發→(1小時)→4點天池岔路→(1.5-2小時)→5點半奇萊南峰日出→(1小時)→6點半回程→(1小時)→7點半天池岔路→(1-1.5小時)→8點半南華山→(1小時)→9點半天池岔路→(1.5小時)→11點天池山莊早午餐→(1.5小時)→12點半下山→(3-3.5小時)→15點半4.5K雲海保線所→(2.5小時)→18點屯原登山口→(開車,2.5小時)→台中南區

總路程約13-15小時

 

4.實際記錄

09/09 週五

400南區出發

620屯原登山口車位幾乎全滿

700開爬

800 2.25k小休

855 4.5k雲海保線所小休

9:10出發

942 5.5k大崩壁

1010 7k小休

1122 9k小休

1225 11.4k小休

1255 12.3k午餐

1310出發

1320 12.5k能高瀑布

1333 13.1k天池山莊 中華3G滿格 台哥大滿格

1700晚餐

1900睡覺

 

09/10週六

200起床

240早早餐

310出發

400南峰岔路小休

423 1.7k指標 公里數不準

432溪流

530奇萊南峰 4G兩格

540日出

630出發

747 南峰岔路小休

832天池山莊

910早午餐

1050回程(隊友腳抽筋)

1245 9k

1350 6.5k

14:02 5.9k大崩壁

1452 4.5k雲海保線所小休

1710登山口

 

5.沿途照片分享

A7R04814

A7R04828

A7R04832

A7R04838

A7R04862

A7R04879

A7R04892

A7R04901

A7R04911

A7R04963

DJI_0538

DJI_0543-HDR

A7R04986

A7R04995

A7R05023

A7R05029

A7R05036

A7R05048

A7R05071

A7R05093

A7R05097

A7R05100

A7R05106

A7R05108

A7R05130

A7R05136

A7R05162

DJI_0577-HDR

DJI_0589-HDR

A7R05198

2022/04 北大武-滿滿誠意的雲海相隨

A7R02043


1.活動時間: 04/03(日)-04/05(二)

2.參與人員:

領隊 吳柏憲

隊員 張博鈜

共2人

3.行程簡介:

北大武山是台灣五嶽之一,位於中央山脤主脊的最南端,標高 3092公尺,為一等三角點,是魯凱與排灣族的聖山,也是南台灣唯一超過3000 公尺以上的山峰,有「南台灣屏障」的雅稱,目前是屏東縣地標。

往大武山山形巍峨壯碩,氣勢雄偉,可由泰武國小旁左側土石產業路直達登山口,步行至主峰約需18公里;4月至11月是最佳登山季節,雨季建議封閉。

4.預計行程:

準備天04/02(六):晚上台南永康會合

第ㄧ天04/03(日):共7公里、爬升900m,共6小時 (含休息)

7:00 永康開車出發

8:30 自駕到新登山口(google map北大武登山步道)

9:00 新登山口→(90分鐘)→舊登山口10:30 舊登山口 (0K, 1547m):裝水、上廁所、管制站登記報到)→(180分鐘)→ 14:00 喜多麗斷崖 (3.8K):拍照、打卡、午餐14:40 喜多麗斷崖 (3.8K)→(40分鐘)→檜谷山莊 (4.2K, 2150m)

第二天04/04(ㄧ):來回共10公里,爬升900m,共8-9.5小時 (含休息、午餐)

日出行程

2:00 檜谷山莊出發(1點半吃早早餐)→3:00 大武神木 (5.25K, 2500m) →水源地 (6.3K):山壁下一方鐵桶→5:00 往南大武山岔路 (7.5K)→6:13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8K, 3029m)→6:56 北大武山三角點 (9K, 3092m)→7:40 大武祠吃午餐、休息→11:30 回到檜谷山莊

非日出行程

6:00 檜谷山莊出發→7:00 大武神木 (5.25K, 2500m) →水源地 (6.3K):山壁下一方鐵桶→9:00 往南大武山岔路 (7.5K)→10:13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8K, 3029m)→10:56 北大武山三角點 (9K, 3092m)→11:40 大武祠吃午餐、休息→15:30 回到檜谷山莊

第三天04/05(二):7公里,下降900m,共4小時

6:20 檜谷山莊出發(5點吃早餐)→8:40 舊登山口→10:00 新登山口→10:30 自駕回程

5.實際記錄

4/3 週日

5:30 麻豆開車出發

7:50 北大武私人停車場

8:05 起登出發

8:15 新登山口

9:00日湯真山差路 有訊號

9:40舊登山口登記站 有訊號 登記床位 上廁所

10:03舊登山口登記站出發

11:05 1.74k休息平台

11:20 西大武岔路 無訊號

11:38 11號平台 無訊號

12:00 3k指標 4g一格

12:15 陡上路中間午餐

12:42 出發

13:15 喜多麗斷崖 一格

13:25 三岔路

13:30檜谷山莊 4g 一格

訂高山阿志餐點 提供甜湯 冷熱水 600等級羽絨睡袋

17:00 晚餐

19:00 就寢

4/4 週一

4:30 起床 

5:00 早餐

5:45 出發

7:00 到神木 有訊號

7:05出發

7:45 水源處1

7:48 水源處2 有訊號

7:55 出發

8:47 7.5k岔路 有訊號

8:50 出發

8:35 8k 大武祠午餐

9:52出發

10:52 三角點拍照

11:32 出發

12:20大武祠休息

12:30出發

13:02 三岔路

13:33 水源處2

14:52 檜谷山莊

17:00 晚餐

19:30 就寢

5小時沒到或中午12點沒到山頂記得回頭 

4/5 週二

4:30 起床

5:00早餐

5:40 出發

5:50 喜多麗斷崖

6:40 西大武岔路

7:42 舊登山口 剩1.5km

8:08 日湯珍山岔路 剩1.3km

8:40 停車場 新登山口

6.美照分享

A7R01823

A7R01826

A7R01851

A7R01858

A7R01845

A7R01868

A7R01913

A7R01945

A7R01967

A7R01970

A7R01995-全景

A7R02022

A7R02039-全景

A7R02042

A7R02072

A7R02074

A7R02076

DJI_0202

《沙鹿百工》第22集-峰光製麵

A7R07405

走進清晨熱鬧的大同街市集尋找一間沙鹿的老味道、來到店前不仔細看招牌副標還以為是間新開不久的店,

殊不知峰光是間超過百年傳承四代的老牌製麵廠、乘載了沙鹿數代對麵的記憶,

今天,就由峰光製麵二三四代徐氏家族來和大家分享峰光製麵的故事。


「我每天都要半夜2-3點起床做麵、一天不做就一天沒麵可以賣。」

峰光製麵於1917年由創辦人徐廷桂在大同街店面現址成立,

靠著賣黃麵、白麵、餛飩皮起家打響名號,

清水的王塔、阿財米糕都是峰光餛飩皮的老客戶,

二代徐媽媽陳雪梨回憶、早期製麵依靠純手工需要大量人力,

先生和其他3-4個兄弟全家人都下去做,

女生負責煮麵和賣麵、男生負責揉麵團、桿麵等體力活,

因麵條無添加物保存期限只有ㄧ天、需要每天生產才有麵可賣,

徐媽媽自22歲嫁來後、每天都要半夜2-3點起床製麵直到83歲退休,今年已高齡90歲。

IMG_4401

峰光製麵早期店面

A7R07360

每日出產的新鮮麵條和餃皮是老沙鹿人認證的好味道

 

A7R07363

三代徐太太陳姬妃說自家麵條因無任何防腐添加物,為了保持最佳鮮度、峰光的麵凌晨完工後會先放到冷凍庫保持鮮度、上架前再放到冷藏回溫,上架後超過3小時沒賣出就淘汰掉

 

「我想要喚起一種意識,讓媽媽們重新體認到煮麵是一種對家人表達關愛、關心家人健康的方式。

民國80年前後、第二代們年紀漸大體力不如從前、峰光訂單又持續上升,

長輩們常常做不完趕工到半夜、第三代子孫又沒有人願意繼承家業,

身為大兒子的第三代徐文炳不捨看見這樣的情況決定在30歲那年辭掉在台中精機的工作、和太太兩人回到沙鹿在天池街租下廠房、開始從頭學起、幫忙製麵消化訂單,

接著在85年於興安路設立工廠、重新設計生產線將部分流程機械化,大大提升了製麵效率。

 

民國90年代競爭對手開始變多,

四代大女兒畢業後原先想去國外留學一年、媽媽説條件是要在工廠幫忙一年,

沒想到這一幫、第四代開始對峰光有些想法就幫到現在沒有出國了,

大女兒說現在趨勢在家煮飯少、外食多,

而外面餐廳對原料大多只比價錢品質其次、對峰光的處境是一大挑戰,

所以她希望做的、是喚起一種意識,

讓媽媽們重新體認到自己煮麵一種對家人表達關愛、關心家人健康的方式,

曾在美國留學的小女兒說當她在國外拿出自家麵條料理、麵端出來時,那種安心感特別強烈。

 

A7R07367

峰光工廠樓上的麵糰攪和區

A7R07370

一樓的生產線

A7R07374

三代徐老闆設計的曬麵軌道、每批麵條隨著軌道上升至頂樓日曬風乾後再下來、頗有趣

A7R07375

三代徐太太分享峰光的麵條會比外面多一道手續-將麵條吹至半乾再裝袋,雖然更耗時、耗成本但更耐煮口感也更好

A7R07379

三代徐太太正監工著生產狀況

A7R07383

比紙還要薄的餛飩皮

A7R07350

四年前在三四代合作下翻新的新店面

A7R07396

在宮廟裡拿到的壽麵也有機會是出自峰光手中!

 

「開始嘗試將麵條與不同的農產品素材做結合

隨著勞動法規的演變、對六日加班的限制也讓峰光在人力上面臨另一大挑戰,

但峰光還是努力維持著產品無添加及每日生產兩大堅持,

近年來第四代開始嘗試將麵條與不同的農產品素材做結合、挑戰各種難做的乾麵條、做成禮盒,試圖走出另一條路,

紫心地瓜、艾草、香菜麵都曾是峰光的作品,

但不管如何變化,相信不會改變的是峰光給顧客的安心。

 

27709911_2109640092386499_920275170107437686_o

各種不同素材組合的麵條是新世代對產品的嘗試 /圖片取自峰光官網

 

A7R07398

峰光製麵二三代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8集-維盛服裝材料行

A7R07103

每當拉鍊頭脫落、衣服缺鈕扣,許多沙鹿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是“找維盛!”

但你知道維盛其實不是靠服裝材料起家的嗎?

今天,就由高齡88歲的維盛材料行創辦人陳維藩陳老闆和大家分享維盛的故事。


「和裁縫業結緣是我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

當我提到上週元真的文章、陳老闆開心地說元真老闆是他姪子,

原來兩人是叔姪關係、他是五哥、元真老闆父親是四哥,

早期維盛現址是租給布行、一家人收租另住他處,

原本的生活看似愜意、

到了陳老闆13歲時、長兄陸續成家立業,

父親分家產給底下眾多孩子,

沒想到分完家產不久父親隨即驟逝、留年幼的他和母親住在維盛的二樓相依為命,

因沒錢升學、年紀太輕沒人願意聘他工作、於是陳老闆早期務農維生,

靠著一樓租金和農務的收入、母子兩人勉強度日,

到了18歲成年、陳老闆進入天香化工廠工作、協助生產肥皂一直到38歲,

和裁縫業結緣的契機是他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在家閒暇之餘做車布邊代工賺外快,

當時一台車布邊機要價7000元、在當時陳老闆一個月薪水僅千元的年代、價格非常驚人,

很多人以為他是工作賺很多才買得起,其實不是、是剛好兄長要收購他一塊繼承的土地,

剛好有一筆賣地的錢才決定投資在車布邊機上,

初期由妻子主力代工他則是工廠下班後幫忙、一樓還是出租、他們在二樓代工,

後來太太做出名聲、人力逐漸無法負荷訂單,

考量到家中五個小孩陸續升學、工廠工作收入無法支付小孩的註冊費,

38歲那年決定離開工廠和太太全職投入車布邊和鈕扣代工,

布行租客離開後、便把工作室搬到一樓、掛起維盛的招牌,

維盛正式誕生!

A7R07083養活陳老闆一家人的車布邊機

A7R07080
車孔機

「我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自己則常做到半夜2點,隔天6點起來繼續。」

為了應付家中龐大的開銷、夫妻兩人拼命地賺錢,

工作之餘到處找沙鹿男女裝裁縫店拜託師傅將車布邊工作包給維盛做,

因車布邊機昂貴、很少有裁縫店家願意購置,

所以很多裁縫師都願意將車布邊工作外包給維盛,

夫妻齊力奮鬥、兩人每天都是6點起床開工、做到晚上,

因太太還要料理家務、他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他則常做到半夜2點,

這一針一針的努力、最終撐起了整個家庭,

開始賣起服裝材料的契機是當時沙鹿賣鈕扣的地方不多,

他常常要到工廠拿貨、於是他的友人建議他可以批回來賣,

這樣人家來買鈕扣也會順便請他車、賺到兩份收入,

他一聽有道理、店面便開始兼賣著鈕扣、棉線,

接著發現市場流行起織毛線、也開始賣起毛線材料,

當時布料工廠普遍是12小時兩班制、女工下班回家睡7-8小時後通常還有3-4小時空檔,便會織毛帽、手套給家人穿,

也因當時高中開始有家事課、常有學生來買毛線原料,

30年前、工廠開始改成8小時三班制、女工下班睡飽後變成有7-8小時空檔,

維盛生意反而更好、更多婦女買材料回去加工,

陳老闆也開始請了個小姐專顧材料銷售、好讓夫妻兩人能專心車布邊鈕扣,

接著陸續增加鬆緊帶、拉鍊等越來越多的服裝原料,

到現在50多年過去、沙鹿居民要買材料第一個都會想到要找維盛!

A7R07076

架上琳瑯滿目的鬆緊帶、鈕扣

A7R07078

櫃上各種顏色的縫線擺在一起、莫名有種療癒感

A7R07077

因為拉鍊無法裁剪、所以也要備有各種不同顏色、長短的拉鍊供客人選擇

「海線僅存的服裝材料店。」

大約是20年前、店裡車布邊的量開始下降,

或許是車布邊機逐漸普及、裁縫店家都自備一台不再外包處理,

或許是開始流行成衣、訂製服裝不再是主流,

維盛逐漸改為銷售服裝材料為主,

現在可說是台中海線僅存的大型服裝材料店,

從業超過半世紀、見證了裁縫產業的興起及淡出,

現在的維盛每天還是有不少客人上門買材料、修拉鍊,

白天由做了快30年的老員工顧店、晚上則由他和女兒加減顧到收店,

繼續為沙鹿居民服務著。

A7R07097

高齡88歲的陳老闆還是常在台前招呼客人

A7R07109

親自幫客人服務、數十年如一日

A7R07070

維盛服裝材料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4集-千賀寢具

A7R05925

棉被不蓬了、帶去棉被店給師傅手打翻新或許是較年長一輩都有的共同回憶,

但在現今工資昂貴人工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情況下、老棉被店如何轉型成眾多寢具大廠爭相合作的新創企業?

今天,就由千鶴寢具負責人蔣敏容蔣老闆和我們聊聊他將老牌棉被店轉型的傳奇故事。


「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傳統棉被店2-3千家剩不到5%存活」

千賀寢具的前身「沙鹿棉被店」於1954年由蔣老闆父親蔣朝源創立,

在還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要手工製被非常耗工,

需要背著一個像弓一般的大型工具不斷將棉花打鬆,

經歷開棉、鋪棉、彈棉、壓篩、牽紗、掄紗等步驟棉被才成形,

傳統手工被的作法可以參考下面這支影片

蔣老闆退伍後即回家接班、但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接了十多年後創新轉型的想法愈發強烈,

以前人工便宜所以手工被可行、但現在產能和價錢比不過工廠成品,

傳統手工棉被店也從2-3千家剩不到5%存活、再不轉型便可能面臨淘汰,

因此於1992年成立千賀公司、以千羽鶴為品牌商標,

當時蔣老闆思考著創新的方向、

想到當時羽絨、羊毛被台灣已有巨人大廠,

他小店財力規模有限和大廠硬碰硬沒有勝算,

後來想到蠶絲、他發現蠶絲是種歷史悠久的原料但產能技術還很落伍,

便從蠶絲被產品著手,

接著因緣際會認識了蠶業改良場的方博士、

提供其在蠶絲原料上加工的靈感,

於是於1996年投入蠶絲被品質改善研發,

像是傳統方式處理蠶絲會造成蠶絲手感乾澀、

因此蔣老闆研發出柔軟化技術、推出多絲膠蠶絲,

接著蔣老闆因長期關注日本寢具趨勢、發現微膠囊這項技術、原理像膠囊藥丸包覆藥粉於其中,

將各式功能的微膠囊嵌入蠶絲中、達到防蟎抗菌、遠紅外線保溫、薰香蠶絲等效果,

更令人驚豔的是蔣老闆接著運用相轉變物質、高於28度吸熱低於28度放熱,放入微膠囊打造出調溫纖維、讓棉被達到恆溫效果,

這些創新在各大發明獎上接連獲得青睞,

陸續獲得全國發明展金頭腦獎、德國紐倫堡發明獎金牌、美國匹茲堡發明獎金牌等,

這無疑為傳統棉被店的創新給了最大的鼓勵!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26

第一代創辦人蔣朝源先生/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A7R05894

早期手打棉被的器具、可惜弓座的部分因一次大火已燒毀不見

A7R05921

有梳棉機的輔助現在棉被的製造效率已高了許多

A7R05928

表面塗膠的棉片的出現也解決了傳統棉片容易花開的問題

A7R05888

讓蔣老闆施展魔法於蠶絲的微膠囊粉末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46

蔣老闆早期參展照片/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2009年時,兒子退伍後回來幫忙家業蔣老闆便開始構思千賀的下一步,

雖然當時蠶絲被生意穩定、銷量也穩居百貨公司專櫃前幾名,

但他開始著手研發不同材質的機能絮片、像是奧地利天絲(天然纖維)、海藻纖維等,

果不其然、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好在2009年開始打的基礎、讓蔣老闆很快的因應這股危機,

2013年時,蔣老闆另外設立神葉花公司成立纖立絲品牌、推出各式機能絮片,

將絮片應用拓展到嬰兒用品、戶外服飾的市場,

接著蔣老闆又想到、大家都熟知的穿衣三明治穿法(防風、保溫、吸汗),

那棉被可否運用同樣的原理呢?

於是他實驗發現通常棉被厚度的25%決定了75%的使用效果、和金屬鍍金原理相同,

因此他將棉被內裡以25%、50%、25%比例拆成三塊,

上層涼感低保溫層、中層一般纖維、下層熱感高保溫層,

打造出雙溫感機能被、擴大適用溫度區間,

冬天正蓋、夏天一翻面就變涼被,

此項革命性設計讓他又一舉獲得瑞士日內瓦發明展金牌獎、

世界三大發明展金牌他全部蒐集到手、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論文拿到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學位。

A7R05895

會議廳內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機能絮片

A7R05892

蔣老闆解釋雙溫感機能被的原理

A7R05902

“10度c翻轉”是蔣老闆去國外介紹自家技術的宣傳標語

A7R05886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碩士論文

「我的目標是成為百年企業」

蔣老闆的轉型歷程令人驚艷、

從地方市場做到全國市場、甚至拓展到少數國外市場,

不和人搶低價生意市場、只專注做高端產品線,

蔣老闆謙虛的說一切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

不斷創新才能符合消費者喜好,

千賀寢具的故事還沒結尾、他的目標是讓「沙鹿棉被店」百年企業,

期待蔣老闆能帶給大家更多耳目一新的發明。

A7R05935

牆上數不清的專利、獎狀是千賀寢具最佳的實力證明

A7R05889

據蔣老闆說、他的調溫纖維技術已應用在NASA太空人的手套上了!

A7R05905

蔣老闆與千賀寢具店內一影

《沙鹿百工》第11集-福州長袍店

A7R05235

在前趟採訪錫店陶藝師葉文雄時、附近一塊偌大的福州字樣招牌吸引了我的注意,

向葉師父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有數十年歷史的服裝老店、但經過門口無人看店、看起來又像民宅一樣的擺設、不確定是否還有繼續營業,

後來照著外面電話撥打詢問、順利聯絡到蔡老闆,

今天,就由福州長袍店蔡美女蔡老闆和我們分享福州長袍店的故事。


「在當時長袍馬褂是清朝人的日常衣著」

蔡老闆先生的祖父西元1880年出生於中國福州、在當時長袍馬褂是清朝人的日常衣著、生於製服世家的祖父、和每個兄弟都會做長袍馬褂,

祖父成年後遷移來台落地生根、先生的父親繼承祖父的好手藝、在沙鹿舊公有市場開店、民國60年代遇到市場翻新才搬遷至新興街現址,

而蔡老闆從小也在製服的環境中長大、母親在現沙鹿東晉路開店做女裝訂做,

蔡老闆從初中就開始幫忙、直到25歲出嫁店面改由大嫂接手,

有著豐富製作服裝背景的蔡老闆、

一嫁來夫家、很快就能上手幫忙長袍馬褂的製作,

而先生那輩開始、男人都外出工作不學長袍馬褂了,

所以店裡改由蔡老闆、大嫂、大姑小姑這群姑娘們接手,

待之後大嫂搬離、大小姑出嫁之後、蔡老闆成了福州長袍店的主要負責人。

A7R05203

一走進新興街、福州字樣的招牌特別顯眼

A7R05206

先生父親年輕時日常穿著馬褂的珍貴照片(超帥氣呀!!)

A7R05233

福州長袍店以前叫吳錦昌服裝店,但客人習慣叫公公福州仔、最後才改叫福州

「小小的店面除了公公大嫂和她以外、還擠了好幾位學徒幫忙。」

粗略分類來說-

長袍-男士一件式服裝、常見材質如蠶絲。

馬褂-男士上身外罩衣、常見材質如緞面。

旗袍-女士一件式服裝、有腰身, 常見材質蕾絲+裡布。

壽衣-一套3(早逝往生者)或5或7(大部分)件,常見材質棉、綢、蠶絲。

民國六十年代、或許適逢經濟起飛、西裝又還沒開始流行,民眾願意花錢在精緻訂做服裝上、女生穿旗袍又蔚為流行,蔡老闆剛嫁來時正值長袍旗袍銷量的巔峰時期,

小小的店面除了公公大嫂和她以外、還擠了好幾位學徒幫忙,

這麼多的人力還是很難消化大量的訂單,

蔡老闆回憶那時常常6-7點上工一做就做到半夜1-2點,

這樣長期不健康的工作模式導致她20年前脊椎出問題ㄧ坐就酸痛、

後來靠著游泳復健才有效舒緩,

蔡老闆也笑說她三個小孩都是給附近鄰居攤販帶大的,

那時真的太忙沒空顧小孩、小孩都自己跑去外面玩,

還好附近鄰居都相當友善會幫忙照顧,

但有次女兒疑似被人抱走晚上未歸,

她焦急地報警找人、最後懷疑是女兒哭鬧太吵被抱走的人送到其他警局,

才聯繫上她帶回,

“那天帶回來女兒整個人都變了,眼神呆滯、常常嘴破、做惡夢,去收驚看醫生都沒用、過了大半年才好轉。”

講到這裡蔡老闆眼神露出一抹哀傷,我想這樣令人心疼的經歷一定是母親心中永遠的痛吧,

除了民眾訂製以外、眾多廟宇的制服也是他們家的一大客源,

蔡老闆驕傲得說沙鹿青山宮、玉皇殿、清水壽天宮等都是她的客戶,

清水壽天宮有次一訂就一百多件、趕工的日子讓她特別難忘,

蔡老闆展示過去廟服的作品時我發現有套長袍顏色非常鮮艷新穎、

便好奇詢問廟宇通常都怎麼決定長袍的顏色花紋的?

“他們都會擲筊問神明這個布料顏色喜不喜歡呀。”

原來神明也會喜歡一些新奇的顏色呀(笑)。

問到平常較少接觸到的壽衣部分,

蔡老闆分享-

壽衣通常都是由長者生前來挑布量身材訂做、

待完成後再付款取回交代給晚輩知道。

ㄧ改我之前的猜測壽衣可能都是長輩過世後晚輩來購買的、

原來上一輩的觀念如此豁達、願意來替自己最後一程先挑選好想要的衣著呀!

蔡老闆説今年閏年關係還特別多長輩來訂做呢!

A7R05219

櫃子內塞滿滿滿布料、蔡老闆說中部沒有她中意的布料、都是從台北購買來的

A7R05216

馬褂

A7R05231

蔡老闆為參加兒女婚禮自己訂做的旗袍

A7R05221

7件式壽衣

A7R05207

蔡老闆驕傲地展示過去幫眾多廟宇訂製的長袍

「海線僅存訂做長袍馬褂的店家。」

隨著公公離開、大嫂大小姑陸續搬到外面,店內的責任漸漸落在她身上,

好在大小姑、姪女偶爾也會回來幫忙,

蔡老闆說她現在眼睛不利做衣服比較慢,

以前一天可以做2-3件現在頂多1件,

身為海線唯一訂做長袍馬褂的店家、她還是努力服務著每位客戶,

但長袍旗袍成衣的出現也漸漸打壓到他們的生存空間、一開始有成衣大家還是選訂製,

但越來越精緻的成衣、數倍的價差,

一開始是男裝開始退流行(也許大家開始穿西服?)女裝接著退、也對她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這十年大多是接單做老一輩壽衣居多,

期許蔡老闆有機會將這樣手藝傳承下去、讓下一代還有機會見到傳統手工服飾的華麗與精緻。

A7R05245

15年前也曾有中國時報記者來採訪她

A7R05241

蔡老闆和店面一影

台灣百岳:奇萊主北紀實

地點:奇萊主北峰,位在台灣南投縣花蓮縣交界處,地處中央山脈主稜北段。

百岳難度分級:B(A至C+級,A為最易)

時間:2017/08/13 (日) — 2017/08/15 (二)

預計行程:
D1:08/13 (日) 暨南大學0900 →萊登山口1200 → 成功山屋 1600 (山屋過夜)
(車程2.5 小時,爬山約3 hrs)
D2:08/14 (一) 成功山屋0600→稜線山屋0930↗↙奇萊主峰1200↗↙稜線山屋1330 (爬山
7.5hrs)
D3:08/15 (二) 稜線山屋0500→奇萊北峰0700 (奇萊北峰岔路口下大背,輕裝攻北峰)→成
功山屋1000→奇萊登山口1300→暨大1530 (車程 2.5 小時,爬山 6 hrs)

Flickr完整相簿:https://www.flickr.com/photos/101441452@N04/sets/72157684236027122


Day1:

↓抵達合歡山松雪樓下方的奇萊登山口

IMG_7957

↓先經過一段密林

IMG_7965

IMG_8046

↓視野開始開闊

IMG_8056

IMG_8085 IMG_8133

↓抵達成功山屋

IMG_8145

↓山屋內可以烹煮

IMG_8157

↓成功堡山屋

IMG_8175

↓成功山屋附近水源處

IMG_8182

↓五星級環繞風景廁所

IMG_8197


Day2:

↓爬一小段石瀑

IMG_8235

IMG_8238

↓上稜線

IMG_8288

↓稍微有點危險的地形

IMG_8312 IMG_8315

IMG_8339

↓絕美的奇萊稜線

IMG_8391

↓搭帳

IMG_8400

↓輕裝準備攻頂奇萊主峰

IMG_8442

↓稍微暴露的地形,但走起來很安全

IMG_8496 IMG_8511

↓攻頂主峰前最後一段攀爬地形,有危險性也蠻恐怖的

IMG_8556

↓遙望右側的卡羅樓斷崖,到現在都還沒圓夢走過一趟

IMG_8561

↓攻頂奇萊主峰

IMG_8578

↓回搭營處拍日落雲海

IMG_8624

IMG_8702

↓難忘的咖哩

IMG_8706

↓沒腳架克難拍出的銀河,但高山空氣好,星星直接爆框

IMG_8721


Day3:

↓充滿純色塊的夢幻日出

IMG_8728

↓光線慢慢灑在稜線上照亮大地

IMG_8775

↓一早準備出發最後的目標-奇萊北峰

IMG_8801

↓黑暗奇萊大概這麼來的吧!

IMG_8812

↓前半段都還算好走

IMG_8830

↓登頂前的攀爬地形,尤其攻頂前有一段暴露感非常強烈,難度比主峰更勝一籌,攻頂前因為太緊張專心攀爬所以沒再多拍照片

IMG_8841

↓費了好大勁終於攻頂,北峰眺望視野

IMG_8844

↓拍完合照之後相機電池就沒電了,一開始有點擔心下北峰,但後來覺得下山比上來容易多了,最後也平安回到登山口結束行程,是我一次很難忘的登山經歷!

IMG_8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