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鹿百工》第14集-千賀寢具

A7R05925

棉被不蓬了、帶去棉被店給師傅手打翻新或許是較年長一輩都有的共同回憶,

但在現今工資昂貴人工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情況下、老棉被店如何轉型成眾多寢具大廠爭相合作的新創企業?

今天,就由千鶴寢具負責人蔣敏容蔣老闆和我們聊聊他將老牌棉被店轉型的傳奇故事。


「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傳統棉被店2-3千家剩不到5%存活」

千賀寢具的前身「沙鹿棉被店」於1954年由蔣老闆父親蔣朝源創立,

在還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要手工製被非常耗工,

需要背著一個像弓一般的大型工具不斷將棉花打鬆,

經歷開棉、鋪棉、彈棉、壓篩、牽紗、掄紗等步驟棉被才成形,

傳統手工被的作法可以參考下面這支影片

蔣老闆退伍後即回家接班、但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接了十多年後創新轉型的想法愈發強烈,

以前人工便宜所以手工被可行、但現在產能和價錢比不過工廠成品,

傳統手工棉被店也從2-3千家剩不到5%存活、再不轉型便可能面臨淘汰,

因此於1992年成立千賀公司、以千羽鶴為品牌商標,

當時蔣老闆思考著創新的方向、

想到當時羽絨、羊毛被台灣已有巨人大廠,

他小店財力規模有限和大廠硬碰硬沒有勝算,

後來想到蠶絲、他發現蠶絲是種歷史悠久的原料但產能技術還很落伍,

便從蠶絲被產品著手,

接著因緣際會認識了蠶業改良場的方博士、

提供其在蠶絲原料上加工的靈感,

於是於1996年投入蠶絲被品質改善研發,

像是傳統方式處理蠶絲會造成蠶絲手感乾澀、

因此蔣老闆研發出柔軟化技術、推出多絲膠蠶絲,

接著蔣老闆因長期關注日本寢具趨勢、發現微膠囊這項技術、原理像膠囊藥丸包覆藥粉於其中,

將各式功能的微膠囊嵌入蠶絲中、達到防蟎抗菌、遠紅外線保溫、薰香蠶絲等效果,

更令人驚豔的是蔣老闆接著運用相轉變物質、高於28度吸熱低於28度放熱,放入微膠囊打造出調溫纖維、讓棉被達到恆溫效果,

這些創新在各大發明獎上接連獲得青睞,

陸續獲得全國發明展金頭腦獎、德國紐倫堡發明獎金牌、美國匹茲堡發明獎金牌等,

這無疑為傳統棉被店的創新給了最大的鼓勵!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26

第一代創辦人蔣朝源先生/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A7R05894

早期手打棉被的器具、可惜弓座的部分因一次大火已燒毀不見

A7R05921

有梳棉機的輔助現在棉被的製造效率已高了許多

A7R05928

表面塗膠的棉片的出現也解決了傳統棉片容易花開的問題

A7R05888

讓蔣老闆施展魔法於蠶絲的微膠囊粉末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46

蔣老闆早期參展照片/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2009年時,兒子退伍後回來幫忙家業蔣老闆便開始構思千賀的下一步,

雖然當時蠶絲被生意穩定、銷量也穩居百貨公司專櫃前幾名,

但他開始著手研發不同材質的機能絮片、像是奧地利天絲(天然纖維)、海藻纖維等,

果不其然、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好在2009年開始打的基礎、讓蔣老闆很快的因應這股危機,

2013年時,蔣老闆另外設立神葉花公司成立纖立絲品牌、推出各式機能絮片,

將絮片應用拓展到嬰兒用品、戶外服飾的市場,

接著蔣老闆又想到、大家都熟知的穿衣三明治穿法(防風、保溫、吸汗),

那棉被可否運用同樣的原理呢?

於是他實驗發現通常棉被厚度的25%決定了75%的使用效果、和金屬鍍金原理相同,

因此他將棉被內裡以25%、50%、25%比例拆成三塊,

上層涼感低保溫層、中層一般纖維、下層熱感高保溫層,

打造出雙溫感機能被、擴大適用溫度區間,

冬天正蓋、夏天一翻面就變涼被,

此項革命性設計讓他又一舉獲得瑞士日內瓦發明展金牌獎、

世界三大發明展金牌他全部蒐集到手、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論文拿到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學位。

A7R05895

會議廳內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機能絮片

A7R05892

蔣老闆解釋雙溫感機能被的原理

A7R05902

“10度c翻轉”是蔣老闆去國外介紹自家技術的宣傳標語

A7R05886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碩士論文

「我的目標是成為百年企業」

蔣老闆的轉型歷程令人驚艷、

從地方市場做到全國市場、甚至拓展到少數國外市場,

不和人搶低價生意市場、只專注做高端產品線,

蔣老闆謙虛的說一切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

不斷創新才能符合消費者喜好,

千賀寢具的故事還沒結尾、他的目標是讓「沙鹿棉被店」百年企業,

期待蔣老闆能帶給大家更多耳目一新的發明。

A7R05935

牆上數不清的專利、獎狀是千賀寢具最佳的實力證明

A7R05889

據蔣老闆說、他的調溫纖維技術已應用在NASA太空人的手套上了!

A7R05905

蔣老闆與千賀寢具店內一影

《沙鹿百工》第12集-王錦春手工繡剪

A7R05646

有看過第2集建輝刀剪舖的讀者、或許有印象採訪時我對一雙手工剪特別著迷(文章回顧)

前陣子陶藝師葉文雄打給我説有個朋友很值得我採訪、一聊得知那個人正是赫赫有名的手工剪師傅!

今天,就由打鐵70餘年的福州手工剪師傅王錦春來分享他的故事。


「當製剪學徒一天可以賺到兩斗半的米、當時水泥匠師傅一天工資也才ㄧ斗米!」

王師傅的父親來自福州、1918年才18歲的父親和家族的其他4位兄弟跨海來台開創事業,

在當時台灣日據時期握有西裝、軍服、銀樓、高級鐘錶維修等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和巨業交通創辦人李卿雲還是結拜兄弟!

1939年王師傅出生後幾年遇到1945年台灣光復、民不聊生,

民眾連飯都吃不飽的大環境下父親只能黯然將自己的奢侈品事業收攤、

ㄧ家人搬到舊豐中戲院附近、平常在台中第二市場擺攤做白發糕的小生意,

因學區關係、王師傅國小被指定到當時的貴族學校-臺中州明治小學校(現大同國民小學)就讀,

但一身鄉巴佬氣息、又自認脾氣差,

進去不久就被同學欺負、就算成績第一名還是常被老師叫去做雜事,

因此12歲一畢業他就決定不升學去福州名匠-陳玉官師傅的打鐵工廠當學徒,

能夠和陳玉官師傅牽上線是因為母親做生意時聽到客戶隨口說親戚的打鐵工廠一天的薪水給兩斗半米都找不到學徒(當時水泥匠師傅一天工資也才ㄧ斗米!)、

母親一聽機會難得就叫王師傅趕快去拜師學藝,

但這麼高的薪水果然不是這麼好領、

王師傅每天清晨6點就要生火用早期風鼓顧火、和1大鎚1小鎚兩師傅合作打鐵、晚上9點才收工休息,

除了初一十五拜拜外全年無休,

許多學徒來來去去都待不住只有他撐了下來,

退伍後不久陳師傅意外早逝留下年幼的孩子與嫂嫂、陳師傅的哥哥回來接手工廠、但礙於觀感不方便接手照顧嫂嫂全家只能補貼她生活費,

已像一家人的王師傅這時主動擔起照顧師傅遺孀的責任、叫嫂嫂去外面作生意賺錢、 白天孩子他顧不用擔心,

等到孩子大了、這時的他也想自立門戶了,

27歲時他離開了待了15年的工廠回沙鹿四平街老家開業自己製剪。

A7R05582

傳統燈泡裡頭的鎢絲硬度非常高、要特殊剪刀才剪得斷

A7R05591

王師傅雖然已經80多歲、但身體還非常硬朗!講起打鐵學問一點都不馬虎

A7R05597

王師傅的手工剪比別人好剪的關鍵因素之一是用的原料比較好、是向中鋼訂購硬度83的鋼條-他試過硬度最合適的原料,從右邊原料鋼條到左邊最後完成品

「就算每天從6點做到晚上12點、每日產能也只有30-40支、要連做一個月不休息才勉強夠交貨」

王師傅專精在裁縫剪、理髮剪、工業用剪、繡剪等各式利剪,

他驕傲的說30年前新竹盛產燈具、裡面的關鍵原料鎢絲非常硬、難以裁剪,

眾多工廠都指名要他的鎢鋼剪才剪得斷,

還有以前盛行家庭代工製作聖誕樹燈條、裡面的銅線也是用他的剪刀最好剪,

旺季時一個月要交1000支手工剪給各大五金行、

就算每天從6點做到晚上12點、每日產能也大約只有30-40支、要連做一個月不休息才勉強夠交貨,

王師傅說現在工廠製作剪刀為了省成本是柄刃分開做、

刀刃部分每支都磨一樣的秒數、所以在精細度、利度上一定不比手工剪,

手工剪每支都依據其不平整的地方各自打磨到完美、對王師傅來說每支都是注入自己心血有生命的。

製剪第一步:鍛打製作粗胚

A7R05633

王師傅突然咻一下叫跳上機台上油、完全不像80歲人的身體…

第二步:製作握把

A7R05666

熱騰騰的半成品

A7R05685

第三步:磨鋼、磨砂(磨亮)

第四步:反覆修整不平處

A7R05674

第五步:淬鋼(台語過火),反覆加熱後急速冷卻剪刀才會硬、來回做3-7遍,溫度太高鋼會變形、太低不夠鋒利,火侯全靠經驗。

A7R05706

第六步:磨利

A7R05622

第七步:打上商標

A7R05711

第八步:組合(墊片)、測密合度、磨刀柄、上油

A7R05587

最後完成品

「我沒有教他、教他是害了他、做這個現在賺不了什麼錢」

問王師傅有無學徒傳承?

他說曾經有收過幾位像他一樣國小畢業就來學的學徒、

但多則2年少則2個月就走了,

他猜想是學徒父母認為他都藏私不教才叫孩子離開,

“都才13-14歲是要教什麼”

或許裡頭也涵蓋了對傳承一絲不苟的堅持,

那兒子有學到你整套技巧嗎?

“我沒有教他做剪、教他是害了他、做這個現在賺不了什麼錢”

採訪尾聲、王師傅把示範的兩支繡剪押上年份和“王”字記號,

突然語重心長地要我把繡剪好好收好、盡量少剪、把它當傳家寶傳下去,

他説他之後也會做幾把讓兒子留著傳下去、以後可能再也沒有人要做這種東西了。

A7R05700

用整塊鐵木做成的工作台、縱使再硬經過數十年鐵鎚的來回擺放還是凹了個大洞

A7R05717

王師傅和自家門口一影

《沙鹿百工》第3集- 青雲鑄劍藝術館

A7R03232

⌈刀為開單刃、劍為開雙刃 ; 刀橫躺帶有霸氣、劍正立帶有正氣。⌋,

受館長熱情邀約,我來到了離我住處不遠的一處自宅,

平常快速路過都沒發現原來此處藏有臺灣唯一認證冶劍師-陳天陽大師的豐富館藏,

接待我的館長邀我上樓喝茶、聽他娓娓道來這裡的歷史….。


「我祖父看到房內擺滿刀劍當場嚇傻,在戒嚴時期家中放滿刀劍可是很不得了的事情!」

隱身於沙鹿區巷弄裡的「青雲鑄劍藝術文物館」,是在民國73年由鑄劍師陳天陽設立,

⌈我的祖父在台北唸建中初中時期、因為想學個可以賺錢的一技之長,便開始到建中對面的植物園一處修補攤從遠處偷瞄想偷學修補碗盤的技巧,沒多久就被師傅發現叫過去、老人家決定收他當學徒,半年後有天老人家突然帶他回家中、我祖父看到房內擺滿刀劍當場嚇傻,在戒嚴時期家中放滿刀劍可是很不得了的事情!⌋

– 現任館長第三代傳人陳重智分享著,

原來不起眼的修補攤師傅竟是少林高僧-了圓大師、身懷嶺南派鑄劍之絕學,

祖父在那刻決定拜高僧為師,了圓大師帶著祖父先學習少室拳法一段時間,在確定他身心靈到達標準後,才開始傳授鑄劍技術給他,

接著了圓大師帶著祖父雲遊四海、走遍台灣各鄉鎮為各地居民養護刀劍、中醫看診、看風水,據祖父回憶、他們大概環台了兩圈!

了圓大師仙逝後、奉其遺屬投身少林北漸派吳修海師父門下繼續深造,

這樣的日子持續到民國70年左右、曾祖父身體出狀況,

祖父才決定回台中定居就近照顧、並在沙鹿老家成立「青雲鑄劍藝術館」,將多年來蒐集到的民俗藝品和自身鑄造的刀劍放置其中供大眾免費參觀,

並將多年來打造的劍款註冊商標、傳承刀劍文化為己任。

A7R03104

藏身於沙鹿巷弄的「青雲鑄劍藝術文物館」

A7R03191

館內還留有陳天陽大師早期修補碗盤的成品。

A7R03203

館藏之一 – 北斗七星伏魔劍,概念取自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祭七星燈之典故,由一百零六個角度研磨而成,在單一光源照射下,形成七顆點光源,劍刃非常美!

A7R03205

館藏之一 – 貞節劍又叫做袖裡劍,古時富裕人家在女兒出嫁時會準備四樣嫁妝,除了土地、金銀與傭人之外就是一把貞節劍,短小劍身可藏在衣袖裡,萬一遇到劫難可保衛女性貞節。

「祖父有傳下來說,殺人的是人心,不是刀劍。」

從小由祖父帶大的館長、自小學開始就被要求凌晨早起練拳,

儘管當時很不情願、但多年後回想卻很感謝祖父的堅持才讓他練有強壯的體魄和堅韌的心理素質,

問他學拳後會不會在學校好鬥?

「才不會、因為都沒人打得贏我打起來太無聊了!」館長出乎我意料的回答著,

在有了強壯的體魄和堅韌的心理素質後,

上了國中祖父開始讓他接觸刀法和鑄劍技術、每天下課回來練劍左右手各五十下是基本款,

鑄劍步驟大致上分為打造劍刃、研磨劍刃、製作配件、製作護手、開鋒,

鑄劍時不能有不好的想法,那會產生不好的氣場導入到劍裡面去。必須要持戒、打坐,還要修持,這樣做出的劍,才有正氣跟正能量。

A7R03156

館長示範幾招劍法及一開始如何受祖父訓練的。

A7R03138

館內有間書房祖父曾要求他詳讀每本經書、吸取古代偉人的思想,

問他看完感想 「我還沒看呀!你看完跟我說~」

「我認為重要不是古時傳下來的每條規矩、而是人對鑄劍本身這件事內心是否懷有敬意。」

祖父逝世後,館長承擔起鑄劍及傳承刀劍文化的重責大任,

通常會來請劍的人大多是宮廟、收藏家、練武之人,

但祖父曾叮嚀:「財大氣粗的人,我們不會讓他請劍。」,他會跟買劍的人聊,為和想要一把劍,如果是心懷不善、斂財法師等等會予以婉拒。

鑄劍之餘館長也積極地到各處演講、舉辦展覽、受訪,

問及是否有在培養下一代了,「有哇、我現在都有帶著我女兒練拳。」,

雖然傳統上傳授鑄劍通常不收女生,

但館長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必拘泥於每條規局、重要的是鑄劍過程是否懷有善念、敬意,

歷史悠久的鑄劍文化能在新一代的發揚下持續發光發熱實在令人感到欣慰,

未來新舊兩股力量還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我們都期待著!

A7R03128

館長很歡迎人來記錄、請教刀劍文化

磨刀

「有次在工作桌上專注工作,突然聽到背後磨刀霍霍的聲音,轉頭一看還包著尿布的女兒有樣學樣地磨著刀。」從小就承擔起鑄劍的責任真令人欣慰!xD

A7R03245

館長和藝術館門口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