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 北大武-滿滿誠意的雲海相隨

A7R02043


1.活動時間: 04/03(日)-04/05(二)

2.參與人員:

領隊 吳柏憲

隊員 張博鈜

共2人

3.行程簡介:

北大武山是台灣五嶽之一,位於中央山脤主脊的最南端,標高 3092公尺,為一等三角點,是魯凱與排灣族的聖山,也是南台灣唯一超過3000 公尺以上的山峰,有「南台灣屏障」的雅稱,目前是屏東縣地標。

往大武山山形巍峨壯碩,氣勢雄偉,可由泰武國小旁左側土石產業路直達登山口,步行至主峰約需18公里;4月至11月是最佳登山季節,雨季建議封閉。

4.預計行程:

準備天04/02(六):晚上台南永康會合

第ㄧ天04/03(日):共7公里、爬升900m,共6小時 (含休息)

7:00 永康開車出發

8:30 自駕到新登山口(google map北大武登山步道)

9:00 新登山口→(90分鐘)→舊登山口10:30 舊登山口 (0K, 1547m):裝水、上廁所、管制站登記報到)→(180分鐘)→ 14:00 喜多麗斷崖 (3.8K):拍照、打卡、午餐14:40 喜多麗斷崖 (3.8K)→(40分鐘)→檜谷山莊 (4.2K, 2150m)

第二天04/04(ㄧ):來回共10公里,爬升900m,共8-9.5小時 (含休息、午餐)

日出行程

2:00 檜谷山莊出發(1點半吃早早餐)→3:00 大武神木 (5.25K, 2500m) →水源地 (6.3K):山壁下一方鐵桶→5:00 往南大武山岔路 (7.5K)→6:13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8K, 3029m)→6:56 北大武山三角點 (9K, 3092m)→7:40 大武祠吃午餐、休息→11:30 回到檜谷山莊

非日出行程

6:00 檜谷山莊出發→7:00 大武神木 (5.25K, 2500m) →水源地 (6.3K):山壁下一方鐵桶→9:00 往南大武山岔路 (7.5K)→10:13 高砂義勇軍紀念碑 (8K, 3029m)→10:56 北大武山三角點 (9K, 3092m)→11:40 大武祠吃午餐、休息→15:30 回到檜谷山莊

第三天04/05(二):7公里,下降900m,共4小時

6:20 檜谷山莊出發(5點吃早餐)→8:40 舊登山口→10:00 新登山口→10:30 自駕回程

5.實際記錄

4/3 週日

5:30 麻豆開車出發

7:50 北大武私人停車場

8:05 起登出發

8:15 新登山口

9:00日湯真山差路 有訊號

9:40舊登山口登記站 有訊號 登記床位 上廁所

10:03舊登山口登記站出發

11:05 1.74k休息平台

11:20 西大武岔路 無訊號

11:38 11號平台 無訊號

12:00 3k指標 4g一格

12:15 陡上路中間午餐

12:42 出發

13:15 喜多麗斷崖 一格

13:25 三岔路

13:30檜谷山莊 4g 一格

訂高山阿志餐點 提供甜湯 冷熱水 600等級羽絨睡袋

17:00 晚餐

19:00 就寢

4/4 週一

4:30 起床 

5:00 早餐

5:45 出發

7:00 到神木 有訊號

7:05出發

7:45 水源處1

7:48 水源處2 有訊號

7:55 出發

8:47 7.5k岔路 有訊號

8:50 出發

8:35 8k 大武祠午餐

9:52出發

10:52 三角點拍照

11:32 出發

12:20大武祠休息

12:30出發

13:02 三岔路

13:33 水源處2

14:52 檜谷山莊

17:00 晚餐

19:30 就寢

5小時沒到或中午12點沒到山頂記得回頭 

4/5 週二

4:30 起床

5:00早餐

5:40 出發

5:50 喜多麗斷崖

6:40 西大武岔路

7:42 舊登山口 剩1.5km

8:08 日湯珍山岔路 剩1.3km

8:40 停車場 新登山口

6.美照分享

A7R01823

A7R01826

A7R01851

A7R01858

A7R01845

A7R01868

A7R01913

A7R01945

A7R01967

A7R01970

A7R01995-全景

A7R02022

A7R02039-全景

A7R02042

A7R02072

A7R02074

A7R02076

DJI_0202

2022/02 加羅湖-抽不到山屋的備案行程首選

A7R01233

1.活動時間:
02/26(六)-02/27(日)

2.參與人員:
領隊
吳柏憲
隊員
謝孟修
高碩輿
張真
共4人

3.行程簡介:
加羅湖位於宜蘭縣大同鄉四季村、中橫北支線加羅山區,坐落於中央山脈南湖大山和三星山的山地交會點,里洛山北到太平山之間的陵脈上,因為鄰近加羅山故名為加羅湖,湖泊呈現為南北走向,是加納富溪的源頭;加羅湖標高為2242公尺,是一個湖群,因此除了加羅湖外還有撤退池、豪邁池、偉蛋池、墨池、日湖、月湖、天池、檜木池、水池、綠池等眾多高山湖泊,目前發現共有18個;在眾多的高山湖泊中以加羅湖的面積最為廣闊,其長度約為300公尺,寬約150公尺、深度約15公尺。

4.預計行程:

準備天02/25(五):晚上台中沙鹿會合、確認裝備、飲食

第ㄧ天02/26(六):3:30台中沙鹿出發→(4小時、中間點5:30下國三捷運象山站3號出口載高碩輿)→7:30四季公墓停車搭接駁→(2.5km,15分鐘)→8:00四季林道舊柵欄登山口→(25分鐘)→叉路左轉→(70分鐘)→四季護管所→(15分鐘)→加納富溪活水取水休息15分→(5分鐘)→巨木登山口→(50分鐘)→編號008平台午餐→(80分鐘)→編號019往檜木池叉路回報小休→(30分鐘)→加羅山叉路口→(15分鐘)→偉蛋池→(35分鐘)→15:00加羅湖(宿)晚餐阿凱登山隊、兩人一帳。上山約6.5小時、9公里、爬升500公尺

第二天02/27(日):8:00加羅湖回程→(35分鐘)→編號019往檜木池叉路→(135分鐘)→巨木登山口→(90分鐘)→四季林道舊柵欄登山口接駁下山→(2.5km,10分鐘)→12:30四季公墓停車→宜蘭山舍餐廳慶功宴→回程。上山約4小時、9公里、下降500公尺


5.實際記錄

2/26 (六
天氣晴朗無雲
3:15出發
4:50象山
5:37出發
6:30下國五
7:50公墓
8:20上接駁
8:31柵欄口 訊號弱
9:00左轉岔路
10:05護管所 無訊號
10:10出發
10:20取水處 總共喝150毫升 沒訊號
10:26出發
10:45巨木登山口拍照午餐 水深不好過 沒訊號
11:10出發
11:36陡上後活該路標 4g兩格
11:58八號平台休息 4g兩格
12:03出發
13:08 19號檜木池岔路小休 中華沒有訊號 台哥大4g兩格
13:16出發
豪邁池後有訊號 中華4g兩格
14:00偉蛋池小休
14:06出發
14:15到加羅湖 水共喝450毫升 中華一格無網路
15:30放熱水跟薑湯

2/27(日
5:40起床 起大霧 4度
6:00放早餐
8:00出發
8:25豪邁池
8:40撤退池
8:45檜木池岔路19標示牌
8:55出發
9:50路牌9 4g三格
9:55八號平台
10:40巨木登山口小休
10:53出發
11:13四季護管所
12:00岔路處
12:17舊柵欄搭接駁

6.美照分享


A7R01170

A7R01172

A7R01176

A7R01189

A7R01192

A7R01241

A7R01280

A7R01348

A7R01366

A7R01402

A7R01433

A7R01443

A7R01491

A7R01498

A7R01515

DJI_0138-HDR

DJI_0195-HDR

《沙鹿百工》第18集-維盛服裝材料行

A7R07103

每當拉鍊頭脫落、衣服缺鈕扣,許多沙鹿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都是“找維盛!”

但你知道維盛其實不是靠服裝材料起家的嗎?

今天,就由高齡88歲的維盛材料行創辦人陳維藩陳老闆和大家分享維盛的故事。


「和裁縫業結緣是我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

當我提到上週元真的文章、陳老闆開心地說元真老闆是他姪子,

原來兩人是叔姪關係、他是五哥、元真老闆父親是四哥,

早期維盛現址是租給布行、一家人收租另住他處,

原本的生活看似愜意、

到了陳老闆13歲時、長兄陸續成家立業,

父親分家產給底下眾多孩子,

沒想到分完家產不久父親隨即驟逝、留年幼的他和母親住在維盛的二樓相依為命,

因沒錢升學、年紀太輕沒人願意聘他工作、於是陳老闆早期務農維生,

靠著一樓租金和農務的收入、母子兩人勉強度日,

到了18歲成年、陳老闆進入天香化工廠工作、協助生產肥皂一直到38歲,

和裁縫業結緣的契機是他在30歲時買了一台車布邊機給太太、在家閒暇之餘做車布邊代工賺外快,

當時一台車布邊機要價7000元、在當時陳老闆一個月薪水僅千元的年代、價格非常驚人,

很多人以為他是工作賺很多才買得起,其實不是、是剛好兄長要收購他一塊繼承的土地,

剛好有一筆賣地的錢才決定投資在車布邊機上,

初期由妻子主力代工他則是工廠下班後幫忙、一樓還是出租、他們在二樓代工,

後來太太做出名聲、人力逐漸無法負荷訂單,

考量到家中五個小孩陸續升學、工廠工作收入無法支付小孩的註冊費,

38歲那年決定離開工廠和太太全職投入車布邊和鈕扣代工,

布行租客離開後、便把工作室搬到一樓、掛起維盛的招牌,

維盛正式誕生!

A7R07083養活陳老闆一家人的車布邊機

A7R07080
車孔機

「我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自己則常做到半夜2點,隔天6點起來繼續。」

為了應付家中龐大的開銷、夫妻兩人拼命地賺錢,

工作之餘到處找沙鹿男女裝裁縫店拜託師傅將車布邊工作包給維盛做,

因車布邊機昂貴、很少有裁縫店家願意購置,

所以很多裁縫師都願意將車布邊工作外包給維盛,

夫妻齊力奮鬥、兩人每天都是6點起床開工、做到晚上,

因太太還要料理家務、他讓太太做到晚上12點先去休息、他則常做到半夜2點,

這一針一針的努力、最終撐起了整個家庭,

開始賣起服裝材料的契機是當時沙鹿賣鈕扣的地方不多,

他常常要到工廠拿貨、於是他的友人建議他可以批回來賣,

這樣人家來買鈕扣也會順便請他車、賺到兩份收入,

他一聽有道理、店面便開始兼賣著鈕扣、棉線,

接著發現市場流行起織毛線、也開始賣起毛線材料,

當時布料工廠普遍是12小時兩班制、女工下班回家睡7-8小時後通常還有3-4小時空檔,便會織毛帽、手套給家人穿,

也因當時高中開始有家事課、常有學生來買毛線原料,

30年前、工廠開始改成8小時三班制、女工下班睡飽後變成有7-8小時空檔,

維盛生意反而更好、更多婦女買材料回去加工,

陳老闆也開始請了個小姐專顧材料銷售、好讓夫妻兩人能專心車布邊鈕扣,

接著陸續增加鬆緊帶、拉鍊等越來越多的服裝原料,

到現在50多年過去、沙鹿居民要買材料第一個都會想到要找維盛!

A7R07076

架上琳瑯滿目的鬆緊帶、鈕扣

A7R07078

櫃上各種顏色的縫線擺在一起、莫名有種療癒感

A7R07077

因為拉鍊無法裁剪、所以也要備有各種不同顏色、長短的拉鍊供客人選擇

「海線僅存的服裝材料店。」

大約是20年前、店裡車布邊的量開始下降,

或許是車布邊機逐漸普及、裁縫店家都自備一台不再外包處理,

或許是開始流行成衣、訂製服裝不再是主流,

維盛逐漸改為銷售服裝材料為主,

現在可說是台中海線僅存的大型服裝材料店,

從業超過半世紀、見證了裁縫產業的興起及淡出,

現在的維盛每天還是有不少客人上門買材料、修拉鍊,

白天由做了快30年的老員工顧店、晚上則由他和女兒加減顧到收店,

繼續為沙鹿居民服務著。

A7R07097

高齡88歲的陳老闆還是常在台前招呼客人

A7R07109

親自幫客人服務、數十年如一日

A7R07070

維盛服裝材料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5集-吉安西服

A7R05962

一套合身的手工西裝,除了凸顯穿著者品味、更能襯托出個人魅力,

從挑料、量身、手縫、試穿到完工,由裁縫師傅為每位男士配對出專屬的布料、版型、風格組合,皆是成衣西裝無法比擬的消費體驗,

此趟經上篇千賀寢具蔣老闆的熱情介紹,順利約訪到他的多年好友、經營近50年的手工西服老店,

今天,就由吉安西服陳溪谷陳老闆和我們聊聊他創立吉安西服的故事。


「40年前光四平街上就有6-7家西服店、完全不怕沒生意做」

陳老闆出生於沙鹿鹿寮、

國小畢業後14歲就去早期的日興西服當學徒,

從一開始只能幫忙縫扣子、掃地、洗針車,

到後來開始才可以操作針車學裁縫,

3年4個月後出師、在臺北士林親友的介紹下在北部四處當師傅幫人工作,

21歲回家鄉當兵、23歲退伍後不久就決定自己在四平街租店面創業,

1974年、吉安西服正式誕生!

一開始開業很克難、除了租的店面不大外、

當時雖然已有電動針車了但價錢是腳踩針車的7倍、

所以陳老闆還是使用較耗工耗時的腳踩針車,

第一處店面做了4年多因為房東要漲房租所以搬去四平街另一處做了十多年,

38歲有了點積蓄、終於買下四平街現址營業至今。

A7R05946

店內擺了了各種尺寸的服裝模型

A7R05953

充滿歲月痕跡的懸吊式熨斗

「獅子會、青商會還有很多公家機關的西裝都是我做的!」

西裝除了是商業人士必備以外、

早期也有父母送國中畢業的孩子一套訂製西裝北上找工作的傳統,

陳老闆說40年前四平街上至少6-7家西服店、完全不怕沒生意做,

兩位師傅做一套西裝要做整整一天、

所以全盛時期不大的店面擠了7個人在一起同時工作,

常常從早上7點ㄧ做就做到晚上11點,

事業心很強的陳老闆也四處開發客源、

地方社團、公家機關學校都會找他訂做。

“40年前流行條紋布料、AB褲版型、外套用2扣;

30年前流行格子紋布料、喇叭褲版型、外套用3扣;

15年前流行素面布料、老爺褲版型、外套雙排3扣 ;

現在流行一般褲版型、AB褲版型、外套用窄領+2扣。”

-陳老闆分享他40年來對西裝流行的觀察

約莫是30年前、成衣西裝開始流行、一套最低3000就有了,

相比手工訂做要跑3趟-要量、要試、再拿,做一套少說要等半個月,

成衣當下看到喜歡的就可以馬上帶回家、

漸漸的、上門來訂做的客人少了,

許多同業紛紛收掉或轉行賣成衣、

但陳老闆堅持只賣訂做的服飾,

20年前他拓展產品線做訂製團體服、曾獲得不錯的成績,

但這10年也慢慢淡了,

陳老闆倒是看得很開、他覺得現在成衣都做得很精緻、合身,

手工西服的確不是最優先的選項,

儘管如此、陳老闆上班日還是堅持每天開門、坐在一樓顧店,

就算是中午也是坐在一樓午休,

“有些客人特地從龍井大肚過來、不希望讓他們撲空,我在一樓他們敲門我就隨時可以招呼他們。”

到現在還是有老客人叫下一代來這裡訂做一套西服,

A7R05944

陳老闆分享著各個時期流行的布料

A7R05950

儘管是老店、陳老闆還是有在持續關注西裝的流行趨勢

 

「還好你是現在來採訪、不然再過個2年我店面可能就收了。」

陳老闆說還好我是現在來採訪他、

如果過個2年再來他可能已經店收一收退休享福去了,

現在要靠傳統手工西服賺大錢的機會不大,

所以雖然他曾收過兩名學徒、都到達可以出師的程度,但後來一個去開大貨車、一個在國姓賣茶葉,

他現在也是半退休狀態、每天逗逗孫子還有在藝文協會、老人會內活躍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採訪期間看他社團朋友打來電話接個不停、我想這就是老店累積數十年交情的最佳見證吧!

A7R05952

陳老闆創立的晨光藝文協會

A7R05972

陳老闆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4集-千賀寢具

A7R05925

棉被不蓬了、帶去棉被店給師傅手打翻新或許是較年長一輩都有的共同回憶,

但在現今工資昂貴人工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情況下、老棉被店如何轉型成眾多寢具大廠爭相合作的新創企業?

今天,就由千鶴寢具負責人蔣敏容蔣老闆和我們聊聊他將老牌棉被店轉型的傳奇故事。


「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傳統棉被店2-3千家剩不到5%存活」

千賀寢具的前身「沙鹿棉被店」於1954年由蔣老闆父親蔣朝源創立,

在還沒有機器輔助的情況下、要手工製被非常耗工,

需要背著一個像弓一般的大型工具不斷將棉花打鬆,

經歷開棉、鋪棉、彈棉、壓篩、牽紗、掄紗等步驟棉被才成形,

傳統手工被的作法可以參考下面這支影片

蔣老闆退伍後即回家接班、但手工被一天產能僅2-3床,接了十多年後創新轉型的想法愈發強烈,

以前人工便宜所以手工被可行、但現在產能和價錢比不過工廠成品,

傳統手工棉被店也從2-3千家剩不到5%存活、再不轉型便可能面臨淘汰,

因此於1992年成立千賀公司、以千羽鶴為品牌商標,

當時蔣老闆思考著創新的方向、

想到當時羽絨、羊毛被台灣已有巨人大廠,

他小店財力規模有限和大廠硬碰硬沒有勝算,

後來想到蠶絲、他發現蠶絲是種歷史悠久的原料但產能技術還很落伍,

便從蠶絲被產品著手,

接著因緣際會認識了蠶業改良場的方博士、

提供其在蠶絲原料上加工的靈感,

於是於1996年投入蠶絲被品質改善研發,

像是傳統方式處理蠶絲會造成蠶絲手感乾澀、

因此蔣老闆研發出柔軟化技術、推出多絲膠蠶絲,

接著蔣老闆因長期關注日本寢具趨勢、發現微膠囊這項技術、原理像膠囊藥丸包覆藥粉於其中,

將各式功能的微膠囊嵌入蠶絲中、達到防蟎抗菌、遠紅外線保溫、薰香蠶絲等效果,

更令人驚豔的是蔣老闆接著運用相轉變物質、高於28度吸熱低於28度放熱,放入微膠囊打造出調溫纖維、讓棉被達到恆溫效果,

這些創新在各大發明獎上接連獲得青睞,

陸續獲得全國發明展金頭腦獎、德國紐倫堡發明獎金牌、美國匹茲堡發明獎金牌等,

這無疑為傳統棉被店的創新給了最大的鼓勵!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26

第一代創辦人蔣朝源先生/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A7R05894

早期手打棉被的器具、可惜弓座的部分因一次大火已燒毀不見

A7R05921

有梳棉機的輔助現在棉被的製造效率已高了許多

A7R05928

表面塗膠的棉片的出現也解決了傳統棉片容易花開的問題

A7R05888

讓蔣老闆施展魔法於蠶絲的微膠囊粉末

螢幕快照 2020-11-17 下午1.35.46

蔣老闆早期參展照片/圖片取自千鶴寢具官網

「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2009年時,兒子退伍後回來幫忙家業蔣老闆便開始構思千賀的下一步,

雖然當時蠶絲被生意穩定、銷量也穩居百貨公司專櫃前幾名,

但他開始著手研發不同材質的機能絮片、像是奧地利天絲(天然纖維)、海藻纖維等,

果不其然、2010年中國經濟起飛大陸人開始收購蠶絲供內銷市場、蠶絲原料每年大漲30%、至今已漲超過250%,

好在2009年開始打的基礎、讓蔣老闆很快的因應這股危機,

2013年時,蔣老闆另外設立神葉花公司成立纖立絲品牌、推出各式機能絮片,

將絮片應用拓展到嬰兒用品、戶外服飾的市場,

接著蔣老闆又想到、大家都熟知的穿衣三明治穿法(防風、保溫、吸汗),

那棉被可否運用同樣的原理呢?

於是他實驗發現通常棉被厚度的25%決定了75%的使用效果、和金屬鍍金原理相同,

因此他將棉被內裡以25%、50%、25%比例拆成三塊,

上層涼感低保溫層、中層一般纖維、下層熱感高保溫層,

打造出雙溫感機能被、擴大適用溫度區間,

冬天正蓋、夏天一翻面就變涼被,

此項革命性設計讓他又一舉獲得瑞士日內瓦發明展金牌獎、

世界三大發明展金牌他全部蒐集到手、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論文拿到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學位。

A7R05895

會議廳內展示了各式各樣的機能絮片

A7R05892

蔣老闆解釋雙溫感機能被的原理

A7R05902

“10度c翻轉”是蔣老闆去國外介紹自家技術的宣傳標語

A7R05886

兒子還以此主題撰寫碩士論文

「我的目標是成為百年企業」

蔣老闆的轉型歷程令人驚艷、

從地方市場做到全國市場、甚至拓展到少數國外市場,

不和人搶低價生意市場、只專注做高端產品線,

蔣老闆謙虛的說一切都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需求、

不斷創新才能符合消費者喜好,

千賀寢具的故事還沒結尾、他的目標是讓「沙鹿棉被店」百年企業,

期待蔣老闆能帶給大家更多耳目一新的發明。

A7R05935

牆上數不清的專利、獎狀是千賀寢具最佳的實力證明

A7R05889

據蔣老闆說、他的調溫纖維技術已應用在NASA太空人的手套上了!

A7R05905

蔣老闆與千賀寢具店內一影

《沙鹿百工》第11集-福州長袍店

A7R05235

在前趟採訪錫店陶藝師葉文雄時、附近一塊偌大的福州字樣招牌吸引了我的注意,

向葉師父一問才知道原來是有數十年歷史的服裝老店、但經過門口無人看店、看起來又像民宅一樣的擺設、不確定是否還有繼續營業,

後來照著外面電話撥打詢問、順利聯絡到蔡老闆,

今天,就由福州長袍店蔡美女蔡老闆和我們分享福州長袍店的故事。


「在當時長袍馬褂是清朝人的日常衣著」

蔡老闆先生的祖父西元1880年出生於中國福州、在當時長袍馬褂是清朝人的日常衣著、生於製服世家的祖父、和每個兄弟都會做長袍馬褂,

祖父成年後遷移來台落地生根、先生的父親繼承祖父的好手藝、在沙鹿舊公有市場開店、民國60年代遇到市場翻新才搬遷至新興街現址,

而蔡老闆從小也在製服的環境中長大、母親在現沙鹿東晉路開店做女裝訂做,

蔡老闆從初中就開始幫忙、直到25歲出嫁店面改由大嫂接手,

有著豐富製作服裝背景的蔡老闆、

一嫁來夫家、很快就能上手幫忙長袍馬褂的製作,

而先生那輩開始、男人都外出工作不學長袍馬褂了,

所以店裡改由蔡老闆、大嫂、大姑小姑這群姑娘們接手,

待之後大嫂搬離、大小姑出嫁之後、蔡老闆成了福州長袍店的主要負責人。

A7R05203

一走進新興街、福州字樣的招牌特別顯眼

A7R05206

先生父親年輕時日常穿著馬褂的珍貴照片(超帥氣呀!!)

A7R05233

福州長袍店以前叫吳錦昌服裝店,但客人習慣叫公公福州仔、最後才改叫福州

「小小的店面除了公公大嫂和她以外、還擠了好幾位學徒幫忙。」

粗略分類來說-

長袍-男士一件式服裝、常見材質如蠶絲。

馬褂-男士上身外罩衣、常見材質如緞面。

旗袍-女士一件式服裝、有腰身, 常見材質蕾絲+裡布。

壽衣-一套3(早逝往生者)或5或7(大部分)件,常見材質棉、綢、蠶絲。

民國六十年代、或許適逢經濟起飛、西裝又還沒開始流行,民眾願意花錢在精緻訂做服裝上、女生穿旗袍又蔚為流行,蔡老闆剛嫁來時正值長袍旗袍銷量的巔峰時期,

小小的店面除了公公大嫂和她以外、還擠了好幾位學徒幫忙,

這麼多的人力還是很難消化大量的訂單,

蔡老闆回憶那時常常6-7點上工一做就做到半夜1-2點,

這樣長期不健康的工作模式導致她20年前脊椎出問題ㄧ坐就酸痛、

後來靠著游泳復健才有效舒緩,

蔡老闆也笑說她三個小孩都是給附近鄰居攤販帶大的,

那時真的太忙沒空顧小孩、小孩都自己跑去外面玩,

還好附近鄰居都相當友善會幫忙照顧,

但有次女兒疑似被人抱走晚上未歸,

她焦急地報警找人、最後懷疑是女兒哭鬧太吵被抱走的人送到其他警局,

才聯繫上她帶回,

“那天帶回來女兒整個人都變了,眼神呆滯、常常嘴破、做惡夢,去收驚看醫生都沒用、過了大半年才好轉。”

講到這裡蔡老闆眼神露出一抹哀傷,我想這樣令人心疼的經歷一定是母親心中永遠的痛吧,

除了民眾訂製以外、眾多廟宇的制服也是他們家的一大客源,

蔡老闆驕傲得說沙鹿青山宮、玉皇殿、清水壽天宮等都是她的客戶,

清水壽天宮有次一訂就一百多件、趕工的日子讓她特別難忘,

蔡老闆展示過去廟服的作品時我發現有套長袍顏色非常鮮艷新穎、

便好奇詢問廟宇通常都怎麼決定長袍的顏色花紋的?

“他們都會擲筊問神明這個布料顏色喜不喜歡呀。”

原來神明也會喜歡一些新奇的顏色呀(笑)。

問到平常較少接觸到的壽衣部分,

蔡老闆分享-

壽衣通常都是由長者生前來挑布量身材訂做、

待完成後再付款取回交代給晚輩知道。

ㄧ改我之前的猜測壽衣可能都是長輩過世後晚輩來購買的、

原來上一輩的觀念如此豁達、願意來替自己最後一程先挑選好想要的衣著呀!

蔡老闆説今年閏年關係還特別多長輩來訂做呢!

A7R05219

櫃子內塞滿滿滿布料、蔡老闆說中部沒有她中意的布料、都是從台北購買來的

A7R05216

馬褂

A7R05231

蔡老闆為參加兒女婚禮自己訂做的旗袍

A7R05221

7件式壽衣

A7R05207

蔡老闆驕傲地展示過去幫眾多廟宇訂製的長袍

「海線僅存訂做長袍馬褂的店家。」

隨著公公離開、大嫂大小姑陸續搬到外面,店內的責任漸漸落在她身上,

好在大小姑、姪女偶爾也會回來幫忙,

蔡老闆說她現在眼睛不利做衣服比較慢,

以前一天可以做2-3件現在頂多1件,

身為海線唯一訂做長袍馬褂的店家、她還是努力服務著每位客戶,

但長袍旗袍成衣的出現也漸漸打壓到他們的生存空間、一開始有成衣大家還是選訂製,

但越來越精緻的成衣、數倍的價差,

一開始是男裝開始退流行(也許大家開始穿西服?)女裝接著退、也對她們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這十年大多是接單做老一輩壽衣居多,

期許蔡老闆有機會將這樣手藝傳承下去、讓下一代還有機會見到傳統手工服飾的華麗與精緻。

A7R05245

15年前也曾有中國時報記者來採訪她

A7R05241

蔡老闆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10集-彬彬理髮廳

A7R05172

在商家眾多的中山路上、有家近三十年歷史的老牌理髮廳是許多老一輩每月必來報到的老地方、稍不注意就容易錯過,

今天,就由彬彬理髮廳老闆余秋蓉來和我們聊聊她的髮廊人生。


「我一開始最想學的是做衣服、但父親說請師傅教做衣服太久又太貴。」

余老闆民國49年出生於現嘉義縣太保市、

小學畢業後就隨家裡做農,

余老闆不喜歡下田工作、

母親說那只能去幫忙養牛或去髮廊當學徒,

但余老闆最想學的是做衣服、只是父親說請師傅教做衣服太久又太貴(要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

就這樣沒有共識、余老闆只能繼續下田幫忙,

拖了好多年、在大伯的鼓勵下、在16歲那年她終於決定去當髮廊學徒、開啟了余老闆的髮廊人生。

A7R05125

余老闆翻開泛黃的相冊、訴說著年輕的時光

A7R05131

初踏入一新軒、略顯青澀的余老闆

A7R05126

一新軒在當時是有名的豪華理髮廳、從照片中的背景可以ㄧ窺風華


「巔峰時期,常常一天一燙就4-5顆頭、整天只能抽空喝杯奶茶果腹

“我父親花了6000元請師父帶我半年,前面半年都不能抽成、半年後才能自己選髮廊、才能抽成。” 余老闆說著,

做了一年後有口皆碑、開始到處被髮廊挖角,

想找她工作的老闆甚至會直接去她家裡問她父親“能不能讓妳女兒到我髮廊工作”,

這段時間余老闆開始到處累積經驗、

曾在營區幫新兵剪平頭、也曾去台北姊姊的髮廊幫忙,

最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在現今彰化櫻山飯店對面髮廊的學徒時光、遇見她的恩師,

余老闆在那裡學會許多髮型技巧,

早在當時六零年代、老闆就開始剪起前衛的半剃頭,

SPL683809_022

圖示,圖片引自:https://images.app.goo.gl/5osUBKeiigVs6wup8

更讓余老闆懷念的、是老闆夫妻視如己出的照顧,

員工餐老闆娘總是準備滿滿一鍋滷肉放滿魯蛋叫她們多吃一點不要餓到,

老闆娘自己在賣布、偶爾還會帶她們去做衣服添新衣,

民國65年,余老闆輾轉來了到沙鹿一新軒-當時的豪華髮廊,

直到民國71年生了大兒子才離開專心帶小孩,

76年孩子大了、又到至今還在營業的老牌燕燕理髮廳工作、回到熟悉的髮廊,

民國79年,買了彬彬現址、隔年「彬彬理髮廳」正式開幕!

面對當時沙鹿已有其他老牌理髮廳的夾擊、

彬彬的第一段路其實走的並不順遂,

好在撐過了這麼階段、彬彬生意開始上了軌道,

“以前這裡擺了十個座位、請了7-8個小妹,業績好的師傅一個月領個7-8萬不是問題!”

大家常常一天一燙就4-5顆頭、整天只能抽空喝杯奶茶果腹、沒時間好好吃飯。

A7R05144剛開幕時期的彬彬理髮廳

A7R05141年輕的余老闆髮型好時髦呀!

A7R05134余老闆去高雄比賽觀摩看看流行趨勢

A7R05139這樣的髮型現在看來還是超級前衛呀…

A7R05149客人上門、余老闆都會奉上咖啡或熱茶

“以前我都一天煮一大桶咖啡直接給人倒!”余老闆說


「老客戶一個個離世後、上門的人越來越少了。

余老闆說傳統髮廊的下坡約是在八零年代的尾巴,

也許是因為86年阿扁強制騎機車要戴安全帽婦女們不再三不五時來洗頭了,

也許是因為九二一後景氣變差了,

後來的彬彬沒再像以前忙碌、椅子收了幾張、師傅走了幾位,

多了是和師傅聊天等客人上門的時光,

這十年感受更深的是以前的老客戶一個個離世後、新ㄧ代也不願踏進傳統髮廊,

更不用講有願意上門的學徒,

余老闆想著也許幾年後要收起來好好含飴弄孫了,

但在這之前,彬彬還是會一直和老客人共享著屬於那一代的流行、時光。

A7R05165電動推剪出現以前每位師傅必練的手動推剪

A7R05180余老闆與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9集-英美車行

A7R04909

在人來人往的沙田路上、有家佇立近近六十年的自行車行,

不起眼的店面卻乘載了無數沙鹿人的單車記憶,

今天,就由英美車行林志明老闆和我們說說英美車行的故事。


「我12歲就能獨自組裝出一台單車!」

林老闆的父親出生於傳統農業為主的三零年代,

家中有8個兄弟姐妹的他、從小承擔起分擔家計的重任,

小學畢業後就去台中市區的自行車行當學徒、

學了一年多回到台中海線、評估當時的商業人潮熱絡度後,

決定在現今四平街租店面開設自行車行、閒暇之餘回龍井老家幫忙家中務農,

民國51年林志明老闆出生、此時父親的店已小有名氣,

林老闆就在被腳踏車零件環繞的環境長大、他驕傲得說他12歲就能獨自組裝出一台單車!

五零年代當時路上還沒什麼機車轎車、腳踏車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那時醫生騎著紳士車上下班、計程車是三輪車、淑女車是流行的嫁妝,

林老闆說在自行車行可以看到很多各行各業的人,

看過廚工騎著單車拎著一袋廚具到處問哪裡工廠需要幫忙煮飯的、

看過工人背著一把鋤頭挨家挨戶問要不要幫忙挖水溝、

看過很多農民上午農忙完下午載著農產品四處兜售、

有時進來修車的農民很老實說身上沒什麼錢、修車費可不可以用農產品換,

父親也都爽快答應。

民國62年,父親將車行搬來沙田路現址至今,

林老闆退伍後則是到外銷公司當了2年生產線組長見見世面、看看大廠牌的生產流程,

接著就回到家中正式接手英美車行。

A7R04843

林老闆喜歡蒐集小時候常看到的單車和工作器具、一方面也是希望為歷史留下物證

A7R04869

看到車行外面一根根的鐵柱想不透有何用途、林老闆一示範,啊!原來如此

「從助手變成老闆的角色、需要的不再只有修車技術」

從助手變成老闆的角色、林老闆需要的不再只有修車技術,

面對客人百百種要會讀客人的心,

因此林老闆後來加入了義警和救難協會,

一方面增加社會歷練、投身公益,另一方面也是工作以外的抒發。

遇到上門買單車給孩子的家長他通常特別雞婆、會一再叮嚀要讓孩子結伴騎車,

也會分享在救難協會汲取的經驗、他看到常見的車禍、擄童案件原因給家長聽,

希望避免任何一起孩童憾事的發生。

林老闆有項廣為人知的事蹟是翻修中古自行車捐贈給家境不寬裕的學童,

問起這項善行的契機-

“那時有的客人來買新自行車就問我舊的那台怎麼處理?拿去廢鐵回收又很浪費,

我突然有個想法就跟客人說不然你單車給我、我免費幫你翻新送給有需要的人,

這樣單車持續被需要的人使用你也開心。” 林老闆回答

後來他開始和校長、里長、社工接洽,請對方尋找有需要的學童並通知他,

就是這股單純的念頭、讓他20年來送出超過500台自行車給學童上下學,

每台從他這出來的單車前後都會貼上反光條增加安全性、如果家屬同意的話還會銹上電話號碼,

所以他的腳踏車他一眼就可以認出來,

“有次看到外勞騎著我送的腳踏車在路上晃我一看就知道是贓車,立馬追上去逮人報警!”他驕傲的說

另外不得不提林老闆真的是我看過最傻人有傻福的代表,

除了免費捐贈腳踏車外、

民國70年他就開始開統一發票、

朋友笑他傻、結果民國77年店面火燒、因為有開發票佐證營業損失所以申請到補助、理賠,

然後民國92年國民旅遊卡上路他也是第一波受惠的店家 ;

另外早年有次北上去參觀世貿自行車展、行前被父親唸賣單車的去什麼單車展、

結果結識單車零件大廠Shimano主管、受邀參與培訓,

後來全海線只有他會修Shimano的油壓煞車系統!

A7R04885

這台發財車陪著林老闆經歷無數救災現場

A7R04902

數不盡的捐贈單車感謝狀

A7R04858

只要家屬同意、都會在單車上銹上電話防止被偷

「那時許多同業紛紛轉型成機車行但我們還是選擇撐下去」

問起自行車業這幾十年來的變化,

林老闆回答民國六零年代機車普及對自行車業一定是一大痛擊、

民國百年以前幾乎都是慘淡度日、父親靠著家中稻田、兼職作房仲勉強應付家計,

許多同業紛紛轉型機車行但英美車行還是選擇撐下去,

但到了民國96年、一股不可思議的現象突然發生了,

全球突然掀起一股自行車熱潮、民眾流行騎單車休閒,

這股熱潮導致全球自行車大缺貨供不應求、

林老闆常常遇到客人上門求車卻交不出車的窘境,

那陣子常晚回家被父親唸、他也只能無辜地表示沒辦法顧客一直上門,

父親也直呼從業數十年來沒看過這樣的榮景,

但激情過後總會消退、後來這股需求漸趨平穩,

至今這股休閒自行車需求一直穩定存在著,

英美車行也持續為沙鹿這塊土地付出著。

A7R04906

林老闆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8集-洽和油廠

A7R04829

在調和油價錢和效率都遠超傳統油品的趨勢下、

現在越來越難買到也越來越少店家願意製作傳統油品,

但在沙鹿中山路上、有家飄香80餘年沙鹿人家喻戶曉的油廠卻長盛不衰持續生產著傳統麻油,

今天,就由洽和油廠第三代接班人-林瓊華女士和我們聊聊洽和油廠的故事。


「老沙鹿人都稱我祖父叫“油車河”!」

洽和油廠創辦人林江河自小就承擔起分擔家計的重任,

5歲就被母親帶去戲台班前樹下幫忙賣小吃、

也曾去皮鞋店當過學徒、去電信局上班早上送信、晚上接線,

事業的轉捩點是有次被朋友揪去彰化芳苑做農務工和去油廠炒芝麻,

當時林江河先生覺得做麻油不用在外風吹日曬家鄉沙鹿又盛產花生芝麻、

因此於民國29年(當時台灣還是日治時期)在沙鹿文昌街住處成立洽和油廠,

但草創初期規模較小、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

於是白天他去外面油廠幫人炒芝麻、自家油廠給太太顧,

太太腳踩翻炒爐、手車衣服、背後再背一個小孩,

一家度過一段艱辛的日子。

林江河先生先後曾在洽發製油廠、新豐美製油廠當過翻炒工,

而前者就是現今鼎鼎大名的 – 福壽實業 前身,

老闆娘另外和我分享一則祖父在新豐美的溫暖故事-

“祖父有次沒錢買黑芝麻原料給自家油廠榨油、

新豐美老闆就給他賒了一袋黑芝麻、要他做成油賣出去賺到錢之後再還他,

後來祖父真的把油賣完要還錢了、老闆卻又不收了,

老闆要祖父拿錢去買些家裡缺的生活用品跟更多黑芝麻繼續製油”

林江河先生的翻炒技術跟製油品質被人認同、

因此在沙鹿逐漸有了“油車河”的稱號!

A7R04807

民國50年至今、店面始終如一

A7R04801

產品沒有花俏的包裝、過多的選擇,每一樣都是招牌產品

「去學校的時候同學都湊過來我身上聞、因為太香了!」

現任第三代接班人林瓊華8歲就在家中油廠幫忙、

國中時期都是一早幫忙炒完芝麻才去上課,

“去學校的時候同學都湊過來我身上聞、因為太香了!”她笑著說,

民國70年時祖父分家產將油廠分給了父親、

可惜父親不幸早逝油廠便改由她和先生接手、營運至今。

洽和油廠的產品主要有黑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三樣

花生要先炒過再碾碎、黑芝麻先炒過再碾兩次、苦茶籽則不炒只碾碎,

A7R04809

翻炒爐

A7R04808碾碎機

A7R04820

碾碎後的原料裝到蒸斗用熱蒸氣把油逼出來

A7R04822

再把原料倒到模具壓成圓餅狀

A7R04810

最後再把圓餅放到油壓機上壓製出油就大功告成

老闆娘特別提到洽和還是保留傳統方式使用

「油壓式榨法」出油而不用現在較常見的「螺旋機器式榨法」,

老闆娘解釋油壓法出來的油味道較醇厚、螺旋法因軸心摩擦溫度較高、

榨出來的油可能會有澀味,

且油壓法原料榨取率大約只有38%、螺旋法大約50%,

因此願意使用油壓法的油廠越來越少了。

A7R04824

判斷油壓式榨法就是看它壓榨完產生的一塊塊又重又硬的茶餅

壓搾好的油需靜置約3天讓一些的原料小粉渣沈澱才可裝瓶,

此沈澱物稱為麻油滯(又稱漬)、據老闆娘說這個成分非常滋補、

也被用來作狗皮藥膏的原料之一!

「沙鹿鎮製油廠數量曾高居全台之冠!」

撰文調查資料時才發現、

原來在民國50-60年全盛時期、沙鹿鎮製油廠數量曾高居全台之冠,

直到民國70年左右沙拉油普及、傳統油業沒有人接班等因素逐漸沒落,

幸虧近年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指名使用傳統麻油、

洽和油廠累積不少死忠老顧客,

訪談期間不少老客人、長輩甚至餐廳來購買搬貨,

最後大家推薦大家讀讀這篇專題、裡面對沙鹿油業做了詳細的論述。

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492/2/161.pdf?fbclid=IwAR2eUBBICwnTL56BAwF733MCm5_aLSTk9ZRc3tN_AHmGQyUpp9Nk2BIkPPM

A7R04832

訪談期間不乏許多老客戶進來買油

A7R04841洽和油廠外觀一影

《沙鹿百工》第7集- 紘日館龍獅鼓藝團

A7R04297

從國中接觸陣頭後就一頭栽入、對傳統民俗技藝無法自拔 ;

從2獅1鼓發展到現今90獅30鼓的規模,

今天,就由紘日館總監-柯士紝來和我們聊聊他孕育出紘日館的過程。


「國中時附近有人在演陣頭,因為好奇、就跟著哥哥過去玩了」

談起和陣頭的淵源 –

柯總監提到國中時期附近有鄰居在經營陣頭表演、

因為好奇、便和哥哥一同加入、偶爾去鄰居家玩玩,

這是他和陣頭的第一次接觸,

有了這樣的契機,

柯總監上了高中後便決定往更專業的領域學習、正式向沙鹿慶和館林師傅和台北慶和館王師傅拜師學藝,

白天學藝、晚上讀沙鹿高工夜校進修學業,

從舞獅獅頭獅尾、踩高樁、到打鼓打鈸打鑼,

學了一年多才開始有上場機會,

接著便跟著商演全台跑透透磨練實戰經驗,

在2006年、柯總監離開自創門戶,

靠著友人贈送的2獅1鼓,紘日館開業了!

A7R04292

一踏進紘日館、就被琳瑯滿目掛滿滿的獅頭吸引了目光

「在紘日館除了磨練孩子、更是修煉我自己」

柯總監是名副其實的“獅瘋”!

常常看到喜歡的獅頭就買回來、

甚至會修復一些老舊但樣式喜歡的舊獅頭來收藏,

導致現在館內零零總總收藏了近百顆獅頭的驚人數量,

依據囍事商演不同的場合、出動不同樣式的獅頭。

獅頭常見的產地主要為馬來西亞或大陸製、其中品質馬來西亞又比大陸來得優,

而香港和台灣也有師傅少量出產獅頭、

但定價較為高昂、台灣較少舞獅團體會買來商演使用,

而舞獅最核心的部分“人”,

柯總監十多年來收留了很多在學校家裡不得意的國高中生來學藝,

在紘日館教技藝也教品格、也許來紘日館的學生過去有犯過錯、但柯總監不看過去、只在乎他來這裡之後的表現、給孩子一個新的環境、新的機會,

在我看來紘日館除了學藝外、更個寄養家庭、改善親子關係、導正親少年偏差行為的地方,

讓孩子把紘日館當第二個家,

有時聽到在家長教不動或者下課後會滋事的青少年,

他就會和校方、家長溝通後就讓孩子住下或下課後來幾個小時晚上再回家,

讓孩子的精力有地方發洩、也在他的保護下、結交正常的交友關係,

但這樣的付出難免還是有灰心的時刻 –

“像今年年初有個放學後滋事的國中生、我找他來紘日館學藝、來紘日館待了一個月後有天就突然消失不見。” 柯總監說

柯總監十多年也致力於提升陣頭行業的形象,

常常監督孩子們的行為、他認為除了表演外舞台下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紘日館給人的形象,

他本身除了考取教練證、為自己的專業度背書外,

也在嘉陽高中擔任社團特聘教師、發揚傳統陣頭技藝,

但他感慨目前社會對學陣頭的人大都還是抱持著負面的評價,

有次有位學徒在學校被老師告誡下課不要再去紘日館、説那裡都是複雜的人,

他就打給老師詢問“您沒有親自來過紘日館、怎麼就直接認定這裡是複雜的地方呢?”

後來他就告誡孩子們在學校下課後不要群聚在一塊、避免給人說閒話的機會,

他也希望大家是來紘日館了解後再作出評價。

從第一代學徒到現在,

柯總監帶人的方式也一直在做調整,

初期學徒每天都會團練、實施威嚴教育,

但有次第一天來16人、第二天剩8人、到現在還留在館裡的只剩1人,

柯總監發現現在的孩子不能再用這樣的方式教育、

因此將團練的時間更彈性化、試著和孩子當朋友而不是當師徒,

十多年下來自己的脾氣也圓滑了不少,

除了磨練孩子、更是修煉自己,

同時也開始鼓勵孩子去參加比賽、讓孩子從比賽過程中的掌聲、獎項獲得成就感,

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喜歡上陣頭而更努力學習。

看著初期教出的孩子一個個成家立業、

有的三不五時還會回來坐坐、偶爾商演回來支援,

我想這是令柯總監最欣慰的事情吧!

A7R04289

各種千奇百怪的獅頭、因為孩子吵著要而訂做的蜘蛛人獅頭

IMG_9679

柯總監的三個小孩、從他們開始會走就開始教舞獅!

IMG_9672

柯總監希望有個舞台能夠給孩子發揮、獲得成就感

「他堅信不削價競爭、做出自己的品牌才是對紘日館最好的方式」

談到目前這個市場的變化、柯總監坦言經營得很辛苦,

今年初疫情關係導致往年三四月的廟會旺季、案件直接斷崖式歸零,

還要面對有的半路出家的團體削價競爭,

他的學徒大多是學生或上班族、閒暇之餘才來接商業演出兼職還好,

但他必須負擔整個館的開銷成本、

因此除了商演外還另外成立“慶昇坊”代客訂做獅頭、團服,

增加收入來源以支撐紘日館運作,

他堅信不削價競爭、做出自己的品牌才是對紘日館最好的方式,

一路走來他最心疼的還是太太,

十多年來多了好幾個孩子要顧、幫大家準備三餐,

還有來自娘家的支持也令他特別感動,

有次岳父還主動和朋友集資邀請紘日館去廟裡演出。

訪談完後很多部分改變了我對傳統陣頭的印象、

很開心看到現在社會上有人正為了傳承傳統文化、改變過去陣頭印象默默、努力著。

A7R04302

柯總監和紘日館一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