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鹿百工》第9集-英美車行

A7R04909

在人來人往的沙田路上、有家佇立近近六十年的自行車行,

不起眼的店面卻乘載了無數沙鹿人的單車記憶,

今天,就由英美車行林志明老闆和我們說說英美車行的故事。


「我12歲就能獨自組裝出一台單車!」

林老闆的父親出生於傳統農業為主的三零年代,

家中有8個兄弟姐妹的他、從小承擔起分擔家計的重任,

小學畢業後就去台中市區的自行車行當學徒、

學了一年多回到台中海線、評估當時的商業人潮熱絡度後,

決定在現今四平街租店面開設自行車行、閒暇之餘回龍井老家幫忙家中務農,

民國51年林志明老闆出生、此時父親的店已小有名氣,

林老闆就在被腳踏車零件環繞的環境長大、他驕傲得說他12歲就能獨自組裝出一台單車!

五零年代當時路上還沒什麼機車轎車、腳踏車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

那時醫生騎著紳士車上下班、計程車是三輪車、淑女車是流行的嫁妝,

林老闆說在自行車行可以看到很多各行各業的人,

看過廚工騎著單車拎著一袋廚具到處問哪裡工廠需要幫忙煮飯的、

看過工人背著一把鋤頭挨家挨戶問要不要幫忙挖水溝、

看過很多農民上午農忙完下午載著農產品四處兜售、

有時進來修車的農民很老實說身上沒什麼錢、修車費可不可以用農產品換,

父親也都爽快答應。

民國62年,父親將車行搬來沙田路現址至今,

林老闆退伍後則是到外銷公司當了2年生產線組長見見世面、看看大廠牌的生產流程,

接著就回到家中正式接手英美車行。

A7R04843

林老闆喜歡蒐集小時候常看到的單車和工作器具、一方面也是希望為歷史留下物證

A7R04869

看到車行外面一根根的鐵柱想不透有何用途、林老闆一示範,啊!原來如此

「從助手變成老闆的角色、需要的不再只有修車技術」

從助手變成老闆的角色、林老闆需要的不再只有修車技術,

面對客人百百種要會讀客人的心,

因此林老闆後來加入了義警和救難協會,

一方面增加社會歷練、投身公益,另一方面也是工作以外的抒發。

遇到上門買單車給孩子的家長他通常特別雞婆、會一再叮嚀要讓孩子結伴騎車,

也會分享在救難協會汲取的經驗、他看到常見的車禍、擄童案件原因給家長聽,

希望避免任何一起孩童憾事的發生。

林老闆有項廣為人知的事蹟是翻修中古自行車捐贈給家境不寬裕的學童,

問起這項善行的契機-

“那時有的客人來買新自行車就問我舊的那台怎麼處理?拿去廢鐵回收又很浪費,

我突然有個想法就跟客人說不然你單車給我、我免費幫你翻新送給有需要的人,

這樣單車持續被需要的人使用你也開心。” 林老闆回答

後來他開始和校長、里長、社工接洽,請對方尋找有需要的學童並通知他,

就是這股單純的念頭、讓他20年來送出超過500台自行車給學童上下學,

每台從他這出來的單車前後都會貼上反光條增加安全性、如果家屬同意的話還會銹上電話號碼,

所以他的腳踏車他一眼就可以認出來,

“有次看到外勞騎著我送的腳踏車在路上晃我一看就知道是贓車,立馬追上去逮人報警!”他驕傲的說

另外不得不提林老闆真的是我看過最傻人有傻福的代表,

除了免費捐贈腳踏車外、

民國70年他就開始開統一發票、

朋友笑他傻、結果民國77年店面火燒、因為有開發票佐證營業損失所以申請到補助、理賠,

然後民國92年國民旅遊卡上路他也是第一波受惠的店家 ;

另外早年有次北上去參觀世貿自行車展、行前被父親唸賣單車的去什麼單車展、

結果結識單車零件大廠Shimano主管、受邀參與培訓,

後來全海線只有他會修Shimano的油壓煞車系統!

A7R04885

這台發財車陪著林老闆經歷無數救災現場

A7R04902

數不盡的捐贈單車感謝狀

A7R04858

只要家屬同意、都會在單車上銹上電話防止被偷

「那時許多同業紛紛轉型成機車行但我們還是選擇撐下去」

問起自行車業這幾十年來的變化,

林老闆回答民國六零年代機車普及對自行車業一定是一大痛擊、

民國百年以前幾乎都是慘淡度日、父親靠著家中稻田、兼職作房仲勉強應付家計,

許多同業紛紛轉型機車行但英美車行還是選擇撐下去,

但到了民國96年、一股不可思議的現象突然發生了,

全球突然掀起一股自行車熱潮、民眾流行騎單車休閒,

這股熱潮導致全球自行車大缺貨供不應求、

林老闆常常遇到客人上門求車卻交不出車的窘境,

那陣子常晚回家被父親唸、他也只能無辜地表示沒辦法顧客一直上門,

父親也直呼從業數十年來沒看過這樣的榮景,

但激情過後總會消退、後來這股需求漸趨平穩,

至今這股休閒自行車需求一直穩定存在著,

英美車行也持續為沙鹿這塊土地付出著。

A7R04906

林老闆和店面一影

《沙鹿百工》第8集-洽和油廠

A7R04829

在調和油價錢和效率都遠超傳統油品的趨勢下、

現在越來越難買到也越來越少店家願意製作傳統油品,

但在沙鹿中山路上、有家飄香80餘年沙鹿人家喻戶曉的油廠卻長盛不衰持續生產著傳統麻油,

今天,就由洽和油廠第三代接班人-林瓊華女士和我們聊聊洽和油廠的故事。


「老沙鹿人都稱我祖父叫“油車河”!」

洽和油廠創辦人林江河自小就承擔起分擔家計的重任,

5歲就被母親帶去戲台班前樹下幫忙賣小吃、

也曾去皮鞋店當過學徒、去電信局上班早上送信、晚上接線,

事業的轉捩點是有次被朋友揪去彰化芳苑做農務工和去油廠炒芝麻,

當時林江河先生覺得做麻油不用在外風吹日曬家鄉沙鹿又盛產花生芝麻、

因此於民國29年(當時台灣還是日治時期)在沙鹿文昌街住處成立洽和油廠,

但草創初期規模較小、收入不足以維持生計,

於是白天他去外面油廠幫人炒芝麻、自家油廠給太太顧,

太太腳踩翻炒爐、手車衣服、背後再背一個小孩,

一家度過一段艱辛的日子。

林江河先生先後曾在洽發製油廠、新豐美製油廠當過翻炒工,

而前者就是現今鼎鼎大名的 – 福壽實業 前身,

老闆娘另外和我分享一則祖父在新豐美的溫暖故事-

“祖父有次沒錢買黑芝麻原料給自家油廠榨油、

新豐美老闆就給他賒了一袋黑芝麻、要他做成油賣出去賺到錢之後再還他,

後來祖父真的把油賣完要還錢了、老闆卻又不收了,

老闆要祖父拿錢去買些家裡缺的生活用品跟更多黑芝麻繼續製油”

林江河先生的翻炒技術跟製油品質被人認同、

因此在沙鹿逐漸有了“油車河”的稱號!

A7R04807

民國50年至今、店面始終如一

A7R04801

產品沒有花俏的包裝、過多的選擇,每一樣都是招牌產品

「去學校的時候同學都湊過來我身上聞、因為太香了!」

現任第三代接班人林瓊華8歲就在家中油廠幫忙、

國中時期都是一早幫忙炒完芝麻才去上課,

“去學校的時候同學都湊過來我身上聞、因為太香了!”她笑著說,

民國70年時祖父分家產將油廠分給了父親、

可惜父親不幸早逝油廠便改由她和先生接手、營運至今。

洽和油廠的產品主要有黑芝麻油、花生油、苦茶油三樣

花生要先炒過再碾碎、黑芝麻先炒過再碾兩次、苦茶籽則不炒只碾碎,

A7R04809

翻炒爐

A7R04808碾碎機

A7R04820

碾碎後的原料裝到蒸斗用熱蒸氣把油逼出來

A7R04822

再把原料倒到模具壓成圓餅狀

A7R04810

最後再把圓餅放到油壓機上壓製出油就大功告成

老闆娘特別提到洽和還是保留傳統方式使用

「油壓式榨法」出油而不用現在較常見的「螺旋機器式榨法」,

老闆娘解釋油壓法出來的油味道較醇厚、螺旋法因軸心摩擦溫度較高、

榨出來的油可能會有澀味,

且油壓法原料榨取率大約只有38%、螺旋法大約50%,

因此願意使用油壓法的油廠越來越少了。

A7R04824

判斷油壓式榨法就是看它壓榨完產生的一塊塊又重又硬的茶餅

壓搾好的油需靜置約3天讓一些的原料小粉渣沈澱才可裝瓶,

此沈澱物稱為麻油滯(又稱漬)、據老闆娘說這個成分非常滋補、

也被用來作狗皮藥膏的原料之一!

「沙鹿鎮製油廠數量曾高居全台之冠!」

撰文調查資料時才發現、

原來在民國50-60年全盛時期、沙鹿鎮製油廠數量曾高居全台之冠,

直到民國70年左右沙拉油普及、傳統油業沒有人接班等因素逐漸沒落,

幸虧近年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指名使用傳統麻油、

洽和油廠累積不少死忠老顧客,

訪談期間不少老客人、長輩甚至餐廳來購買搬貨,

最後大家推薦大家讀讀這篇專題、裡面對沙鹿油業做了詳細的論述。

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1492/2/161.pdf?fbclid=IwAR2eUBBICwnTL56BAwF733MCm5_aLSTk9ZRc3tN_AHmGQyUpp9Nk2BIkPPM

A7R04832

訪談期間不乏許多老客戶進來買油

A7R04841洽和油廠外觀一影

《沙鹿百工》第7集- 紘日館龍獅鼓藝團

A7R04297

從國中接觸陣頭後就一頭栽入、對傳統民俗技藝無法自拔 ;

從2獅1鼓發展到現今90獅30鼓的規模,

今天,就由紘日館總監-柯士紝來和我們聊聊他孕育出紘日館的過程。


「國中時附近有人在演陣頭,因為好奇、就跟著哥哥過去玩了」

談起和陣頭的淵源 –

柯總監提到國中時期附近有鄰居在經營陣頭表演、

因為好奇、便和哥哥一同加入、偶爾去鄰居家玩玩,

這是他和陣頭的第一次接觸,

有了這樣的契機,

柯總監上了高中後便決定往更專業的領域學習、正式向沙鹿慶和館林師傅和台北慶和館王師傅拜師學藝,

白天學藝、晚上讀沙鹿高工夜校進修學業,

從舞獅獅頭獅尾、踩高樁、到打鼓打鈸打鑼,

學了一年多才開始有上場機會,

接著便跟著商演全台跑透透磨練實戰經驗,

在2006年、柯總監離開自創門戶,

靠著友人贈送的2獅1鼓,紘日館開業了!

A7R04292

一踏進紘日館、就被琳瑯滿目掛滿滿的獅頭吸引了目光

「在紘日館除了磨練孩子、更是修煉我自己」

柯總監是名副其實的“獅瘋”!

常常看到喜歡的獅頭就買回來、

甚至會修復一些老舊但樣式喜歡的舊獅頭來收藏,

導致現在館內零零總總收藏了近百顆獅頭的驚人數量,

依據囍事商演不同的場合、出動不同樣式的獅頭。

獅頭常見的產地主要為馬來西亞或大陸製、其中品質馬來西亞又比大陸來得優,

而香港和台灣也有師傅少量出產獅頭、

但定價較為高昂、台灣較少舞獅團體會買來商演使用,

而舞獅最核心的部分“人”,

柯總監十多年來收留了很多在學校家裡不得意的國高中生來學藝,

在紘日館教技藝也教品格、也許來紘日館的學生過去有犯過錯、但柯總監不看過去、只在乎他來這裡之後的表現、給孩子一個新的環境、新的機會,

在我看來紘日館除了學藝外、更個寄養家庭、改善親子關係、導正親少年偏差行為的地方,

讓孩子把紘日館當第二個家,

有時聽到在家長教不動或者下課後會滋事的青少年,

他就會和校方、家長溝通後就讓孩子住下或下課後來幾個小時晚上再回家,

讓孩子的精力有地方發洩、也在他的保護下、結交正常的交友關係,

但這樣的付出難免還是有灰心的時刻 –

“像今年年初有個放學後滋事的國中生、我找他來紘日館學藝、來紘日館待了一個月後有天就突然消失不見。” 柯總監說

柯總監十多年也致力於提升陣頭行業的形象,

常常監督孩子們的行為、他認為除了表演外舞台下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紘日館給人的形象,

他本身除了考取教練證、為自己的專業度背書外,

也在嘉陽高中擔任社團特聘教師、發揚傳統陣頭技藝,

但他感慨目前社會對學陣頭的人大都還是抱持著負面的評價,

有次有位學徒在學校被老師告誡下課不要再去紘日館、説那裡都是複雜的人,

他就打給老師詢問“您沒有親自來過紘日館、怎麼就直接認定這裡是複雜的地方呢?”

後來他就告誡孩子們在學校下課後不要群聚在一塊、避免給人說閒話的機會,

他也希望大家是來紘日館了解後再作出評價。

從第一代學徒到現在,

柯總監帶人的方式也一直在做調整,

初期學徒每天都會團練、實施威嚴教育,

但有次第一天來16人、第二天剩8人、到現在還留在館裡的只剩1人,

柯總監發現現在的孩子不能再用這樣的方式教育、

因此將團練的時間更彈性化、試著和孩子當朋友而不是當師徒,

十多年下來自己的脾氣也圓滑了不少,

除了磨練孩子、更是修煉自己,

同時也開始鼓勵孩子去參加比賽、讓孩子從比賽過程中的掌聲、獎項獲得成就感,

讓孩子發自內心地喜歡上陣頭而更努力學習。

看著初期教出的孩子一個個成家立業、

有的三不五時還會回來坐坐、偶爾商演回來支援,

我想這是令柯總監最欣慰的事情吧!

A7R04289

各種千奇百怪的獅頭、因為孩子吵著要而訂做的蜘蛛人獅頭

IMG_9679

柯總監的三個小孩、從他們開始會走就開始教舞獅!

IMG_9672

柯總監希望有個舞台能夠給孩子發揮、獲得成就感

「他堅信不削價競爭、做出自己的品牌才是對紘日館最好的方式」

談到目前這個市場的變化、柯總監坦言經營得很辛苦,

今年初疫情關係導致往年三四月的廟會旺季、案件直接斷崖式歸零,

還要面對有的半路出家的團體削價競爭,

他的學徒大多是學生或上班族、閒暇之餘才來接商業演出兼職還好,

但他必須負擔整個館的開銷成本、

因此除了商演外還另外成立“慶昇坊”代客訂做獅頭、團服,

增加收入來源以支撐紘日館運作,

他堅信不削價競爭、做出自己的品牌才是對紘日館最好的方式,

一路走來他最心疼的還是太太,

十多年來多了好幾個孩子要顧、幫大家準備三餐,

還有來自娘家的支持也令他特別感動,

有次岳父還主動和朋友集資邀請紘日館去廟裡演出。

訪談完後很多部分改變了我對傳統陣頭的印象、

很開心看到現在社會上有人正為了傳承傳統文化、改變過去陣頭印象默默、努力著。

A7R04302

柯總監和紘日館一影

《沙鹿百工》第5集- 沙鹿製冰廠

A7R04072

早在沙鹿百工計畫構思階段、我調查沙鹿早期歷史時就得知沙鹿有家近70年歷史的老製冰廠。

但礙於素昧平生、又不知道該去哪裡找負責人約訪,只好將它放在口袋名單中期待有天能夠採訪到。

沒想到沙鹿百工才第5集、我就透過朋友的引薦順利採訪到了,

再次驗證神奇的六度分隔理論、我只透過兩位朋友就聯絡上了負責人。

今天,就由“冰會社”現任負責人張老闆和我們娓娓道來沙鹿製冰廠的歷史。


「我的童年有一大半時光都在製冰廠的廣場中度過」

沙鹿製冰廠在民國41年設立、由張老闆的大叔起意、父親三兄弟集資40%股份+親朋好友集資60%股份合資成立,

父親經營米店、二叔當牙醫,所以初期都是由大叔在掌管製冰廠運作,

張老闆的童年由一大塊都是在製冰廠的空地嬉戲、魚池看魚中渡過,

直到民國70年左右大叔逝世、改由當牙醫的二叔接手管理,

接手了20年二叔也上了年紀體力不堪負荷、

才在二叔的請求下、於民國91年正式接手沙鹿製冰廠,

營運至今。

A7R04050

60年前、這座廣場有著張老闆奔馳嬉鬧的身影

A7R04014

張老闆本業其實是囍餅店、現址就是父親以前的米店,空閒之餘才去製冰廠巡視

我把在工廠改善職業安全的經驗套用在製冰廠

張老闆年輕時曾在親戚工廠當過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員,

接手製冰廠後就將當時的經驗導入製冰廠、將環境做一系列改善,

汰換老舊機台、管路、增加防護網,

製冰廠的運作脫離不了壓縮機的基本運作原理、

壓縮機→凝結器→接收乾燥器→膨脹閥→蒸發器,再回到壓縮機。

將產出來的冷能一條導到冷凍庫、一條導到製冰房浸入加氯化鈣的水快速吸收冷源使容器內的水結冰,約48-72小時可以產出每條127公斤冰磚,

早期冰箱還不普遍、製冰廠24小時運轉、雇用兩班制員工,

凌晨3-4點就有人來買冰、冰魚冰食材或製作剉冰等甜品,

後來冰箱普及加上機器的運轉聲被附近住後投訴、

張老闆索性改成一班制、7點開門5點關門只賣白天,

製冰廠外還有個有趣的奇觀、大清早會看到幾位大姐蹲在製冰廠外的水溝洗衣服,

問說水都不會臭嗎?

“早期都抽水來幫機器降溫、流過後直接排到外面水溝,

所以這些降溫水不但乾淨、還溫溫涼涼的不刺激”

這樣的設計因而催生了另一個有趣的產業 – 代客洗衣,

這群婆婆媽媽們每天和客戶收髒衣服到製冰廠外手洗、每月算人頭計價、對家計不無小補,

但這樣的風景曾差點絕跡,

“4-5年前政府招集許多工廠業者開會、訂定用水量要求大家節約用水,不然要對超用的水量加成收費”

所以張老闆將原本的開放式冷卻系統改為密閉式循環水系統降溫、不再有冷卻水排出水溝,

後來是洗衣的大姐們向他請願說每月補貼他水費、張老闆才另接一條水管到水溝,

大姐們要洗衣時自己開關水管,

A7R04026

將空氣不斷打入水讓含石灰量高的水聚在中間、做出來的冰磚才晶瑩剔透

A7R04024

木板底下是一格格的冰磚模具、每2-3天“吊”一次冰出來

A7R04035

冰磚冷藏庫

A7R04275

一大早在製冰廠外水溝洗衣服的奇景

「但想到老員工的生計,還是決定咬牙撐下去」

身為沙鹿現在唯一的製冰廠、早期沙鹿製冰廠曾有過風光的日子、

但在環境的變遷下還是得面對步入夕陽的事實、面臨許多的挑戰,

先是100年後衛生冰塊標準變為極為嚴苛、導致張老闆索性不生產衛生冰塊專心生產冰磚,

再來是電費飆漲、電費成本從以前平均每度1.5飆漲至2.73元,

但因為市場行情、大冰一塊只從80元漲到100元,利潤大受影響,

然後還要面對新型大間製冰廠的競爭,

自動化、生產效率都比不上,但小型製冰廠又無力投資新機械,

張老闆經營得很辛苦、好幾次動了想收場的念頭,

但想到老員工的生計、想想至少製冰還是有利潤,

最後都決定咬牙撐著繼續經營下去,

這間屬於沙鹿人的製冰廠還會被多少代沙鹿人記得呢?

A7R04045

兩台年邁的壓縮機正嗡嗡作響努力撐起沙鹿製冰廠的運作

A7R04070

張老闆和製冰廠一影

《沙鹿百工》第4集- 福濟中藥房

A7R03751

街坊間的傳統中藥房相信是許多人都熟悉的存在、

小時候路過中藥房聞到陣陣的中藥香也存在我的兒時記憶,

這次採訪到了在沙鹿近四十年歷史的福濟中藥房、

由蕭老闆和我分享中藥房的歷史。


「在西醫還不發達的年代、中醫擔當起為人解決病痛的重責大任」

福濟中藥房的前身起源於高雄美濃、由現任老闆蕭雲天的父親蕭福丁所創立,

在中藥房還能為人把脈看診、西醫還不發達的年代、父親擔當起為村民解決病痛的重責大任,

蕭老闆也在這樣充滿中藥材、幫忙手炒中藥材的環境中長大、直到民國60年父親因為同時經營中藥房和務農身體過於操勞決定休息一陣子、福濟中藥房暫時拉下了鐵門。

直到民國65年、從成功嶺退伍後在外打拼兩年多的蕭老闆,

決定重拾父親的招牌、和父親重新在高雄左營豎起了福濟中藥房的招牌復業,

但或許是位置不好、又或者當地消費習慣不同,左營新址的生意始終不見起色,

後來蕭老闆看好妻子沙鹿家鄉適逢台中港開港、十大建設時期商業人潮活絡,

蹲了幾年補習班考過中醫師檢定考試、充實中藥材背景知識後、毅然決定再次遷點在民國71年沙鹿現址成立了沙鹿福濟中藥房!

A7R03755

藏身於沙鹿公有市場旁的福濟中藥房

A7R03746

由父親那輩傳下來的藥商許可執照

A7R03741

蕭老闆和執照一影

「以前在美濃一個月黃耆(中藥材)用不到2斤、在沙鹿一個月100斤不夠用!」

在一個全新的地方重起爐灶、勢必全部都要重頭來過,

好在原本高雄的藥材供應商幫他引薦了台中藥材供應商、一配合就是三十多年,

父親偶爾也會從高雄上來巡視給些意見、中藥房很快就上了軌道,

一如當初的預期、沙鹿密集的人潮帶給中藥房驚人的生意量,

⌈以前在美濃一個月黃耆(中藥材)用不到2斤、在沙鹿一個月100斤不夠用!⌋ 蕭老闆說著,

每天費心費力幫人看診、關門後晚上還一直想著患者的狀況、蕭老闆的頭髮很快就白了,

雖忙碌、但卻甘之如飴,

這樣充實的日子到了民國82年、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A7R03748

店內還保有早期的木質藥材櫃

A7R03754

這套藥櫃是從美濃原址運上來的極富歷史意義、抽屜上的藥材名稱是手工繪製的!

「面對老客戶、甚至老客戶二代的求診都只能含淚婉拒」

衛生署(現衛福部)於民國82年修正藥事法第103條,明訂82年2月5日以前,凡是合法經營中藥房的業者,都可繼續中藥材販賣業務。並在「中藥師」尚未設立前,中藥商必須修習一定中藥課程,並且經過國家考試及格,才能從事中藥材買賣、調配固有成方、調劑中醫師處方藥品等工作。

原本習以為常的把脈看診開藥模式不再合法,

弔詭的是至今還是沒有中藥師制度、如果要幫病人看診必須通過中醫師特種考試(105年已廢除)、或者取得中醫相關學位再考取中醫師高考,

往後幾年遇到上門求診的客人都只能婉拒,

⌈可是我爸以前都來這邊看診、他要我不舒服就來這裡看呀。⌋

面對老客戶、甚至老客戶二代的請求都只能含淚婉拒,

中藥房的重心則改往客製化帖子、依患者處方籤開處方、養身相關補品,

雪上加霜的是民國85年健保上路、大大降低了西醫看診門檻,

導致人們消費習慣轉向又便宜又快速見效的西醫、中藥產業生意大受影響,

但樂觀的蕭老闆及妻子兩人還是用心服務著每位至福濟求帖的顧客,

問起福濟中藥房的下一步、好在蕭老闆的兒女都夠爭氣,

2位女兒都成為中醫師在台北開業、1位兒子在生技產業,

未來如果身子不行了、兒子願意回來接手福濟中藥房,

傳承日漸稀少的中藥房文化,

語畢、蕭老闆說等等要去社大打太極,起身向門外走去、消失在市場的街道中。

A7R03749

蕭老闆和店門口一影

《沙鹿百工》第3集- 青雲鑄劍藝術館

A7R03232

⌈刀為開單刃、劍為開雙刃 ; 刀橫躺帶有霸氣、劍正立帶有正氣。⌋,

受館長熱情邀約,我來到了離我住處不遠的一處自宅,

平常快速路過都沒發現原來此處藏有臺灣唯一認證冶劍師-陳天陽大師的豐富館藏,

接待我的館長邀我上樓喝茶、聽他娓娓道來這裡的歷史….。


「我祖父看到房內擺滿刀劍當場嚇傻,在戒嚴時期家中放滿刀劍可是很不得了的事情!」

隱身於沙鹿區巷弄裡的「青雲鑄劍藝術文物館」,是在民國73年由鑄劍師陳天陽設立,

⌈我的祖父在台北唸建中初中時期、因為想學個可以賺錢的一技之長,便開始到建中對面的植物園一處修補攤從遠處偷瞄想偷學修補碗盤的技巧,沒多久就被師傅發現叫過去、老人家決定收他當學徒,半年後有天老人家突然帶他回家中、我祖父看到房內擺滿刀劍當場嚇傻,在戒嚴時期家中放滿刀劍可是很不得了的事情!⌋

– 現任館長第三代傳人陳重智分享著,

原來不起眼的修補攤師傅竟是少林高僧-了圓大師、身懷嶺南派鑄劍之絕學,

祖父在那刻決定拜高僧為師,了圓大師帶著祖父先學習少室拳法一段時間,在確定他身心靈到達標準後,才開始傳授鑄劍技術給他,

接著了圓大師帶著祖父雲遊四海、走遍台灣各鄉鎮為各地居民養護刀劍、中醫看診、看風水,據祖父回憶、他們大概環台了兩圈!

了圓大師仙逝後、奉其遺屬投身少林北漸派吳修海師父門下繼續深造,

這樣的日子持續到民國70年左右、曾祖父身體出狀況,

祖父才決定回台中定居就近照顧、並在沙鹿老家成立「青雲鑄劍藝術館」,將多年來蒐集到的民俗藝品和自身鑄造的刀劍放置其中供大眾免費參觀,

並將多年來打造的劍款註冊商標、傳承刀劍文化為己任。

A7R03104

藏身於沙鹿巷弄的「青雲鑄劍藝術文物館」

A7R03191

館內還留有陳天陽大師早期修補碗盤的成品。

A7R03203

館藏之一 – 北斗七星伏魔劍,概念取自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祭七星燈之典故,由一百零六個角度研磨而成,在單一光源照射下,形成七顆點光源,劍刃非常美!

A7R03205

館藏之一 – 貞節劍又叫做袖裡劍,古時富裕人家在女兒出嫁時會準備四樣嫁妝,除了土地、金銀與傭人之外就是一把貞節劍,短小劍身可藏在衣袖裡,萬一遇到劫難可保衛女性貞節。

「祖父有傳下來說,殺人的是人心,不是刀劍。」

從小由祖父帶大的館長、自小學開始就被要求凌晨早起練拳,

儘管當時很不情願、但多年後回想卻很感謝祖父的堅持才讓他練有強壯的體魄和堅韌的心理素質,

問他學拳後會不會在學校好鬥?

「才不會、因為都沒人打得贏我打起來太無聊了!」館長出乎我意料的回答著,

在有了強壯的體魄和堅韌的心理素質後,

上了國中祖父開始讓他接觸刀法和鑄劍技術、每天下課回來練劍左右手各五十下是基本款,

鑄劍步驟大致上分為打造劍刃、研磨劍刃、製作配件、製作護手、開鋒,

鑄劍時不能有不好的想法,那會產生不好的氣場導入到劍裡面去。必須要持戒、打坐,還要修持,這樣做出的劍,才有正氣跟正能量。

A7R03156

館長示範幾招劍法及一開始如何受祖父訓練的。

A7R03138

館內有間書房祖父曾要求他詳讀每本經書、吸取古代偉人的思想,

問他看完感想 「我還沒看呀!你看完跟我說~」

「我認為重要不是古時傳下來的每條規矩、而是人對鑄劍本身這件事內心是否懷有敬意。」

祖父逝世後,館長承擔起鑄劍及傳承刀劍文化的重責大任,

通常會來請劍的人大多是宮廟、收藏家、練武之人,

但祖父曾叮嚀:「財大氣粗的人,我們不會讓他請劍。」,他會跟買劍的人聊,為和想要一把劍,如果是心懷不善、斂財法師等等會予以婉拒。

鑄劍之餘館長也積極地到各處演講、舉辦展覽、受訪,

問及是否有在培養下一代了,「有哇、我現在都有帶著我女兒練拳。」,

雖然傳統上傳授鑄劍通常不收女生,

但館長認為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必拘泥於每條規局、重要的是鑄劍過程是否懷有善念、敬意,

歷史悠久的鑄劍文化能在新一代的發揚下持續發光發熱實在令人感到欣慰,

未來新舊兩股力量還能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我們都期待著!

A7R03128

館長很歡迎人來記錄、請教刀劍文化

磨刀

「有次在工作桌上專注工作,突然聽到背後磨刀霍霍的聲音,轉頭一看還包著尿布的女兒有樣學樣地磨著刀。」從小就承擔起鑄劍的責任真令人欣慰!xD

A7R03245

館長和藝術館門口一影

《沙鹿百工》第2集- 建輝刀剪舖

A7R01952

⌈我覺得市場內有一家七十年的刀舖值得你去採訪,你可以去問看看。⌋ 原本打算採訪修鞋舖被拒絕後的我再度燃起了希望,

隔一天的下午,我踏進休息時間的公有市場,微弱的燈光、雜亂卻呈現奇幻色彩的店面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坐下來聽張老闆娓娓道來……。


「我父親民國三十幾年就在市場外面擺攤,到現在還是每天一早來開店」

據張老闆回憶,父親民國三十幾年就在現今沙鹿公有市場外小巷擺攤幫人磨刀,

一個小木箱、一席坐墊就足以填滿他七十年的歲月、養活一家人,

民國五十幾年時因小巷被人買走變私有地便搬到附近一店面門口騎樓擺攤,

民國八十幾年店面又被他人買走便再搬到沙鹿公有市場內,

原本攤位沒有店名、也是為了租店面才取名建輝申請營業登記,

父親生性低調但對工作一絲不苟、每天一早就來開店中午才回去休息,

父子兩人沒有網站、沒有手機、沒有市話,

生意全靠多年來的在地熟客介紹,

“還有沙鹿之美社團介紹來的”(張老闆笑)

A7R01999

充滿歲月感的工具箱,這個木箱已經是第三代、也用了二十多年了。

A7R01982

這個底座有沒有似曾相識?沒錯!是跟台鐵要鐵軌來做的!

A7R01990

早期手工磨刀要用木板夾住固定

A7R01993

靠在底座後再一個個鋸齒磨利

A7R01996

經過幾千幾萬次的敲擊、就連鐵器也被敲出了凹槽

A7R01968

現在磨鋸齒可以用這台訂製可以左右擺的砂輪機取代

「我光是這步驟就練了三年多才上手。」

張老闆奉父親的要求、退伍後就開始跟隨在父親身旁學磨刀做生意,

早期還沒有電動砂輪機磨刀這麼輕鬆、像是光敲鋸齒就練了三年多才上手,

(敲鋸齒的目的是為了將鋸齒往兩側偏中間形成一個溝槽、鋸木時木屑由中間排出,鋸齒因磨擦生熱又會彈回來、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再敲開)

在現在鏈鋸盛行、不利就換一條鏈條的時代,

我想很難會有人願意再花這麼多時間練這樣的技術,

這樣的畫面遲早會成為絕響的。

張老闆講著講起興致來了、開始在店內東翻西找值得拍的東西,

A7R01973

翻出一大一小兩把手工鋼製剪刀、要我一定要拍下來,

A7R01977

這兩把剪刀是由鋼條手工塑形而成、握起來的瞬間一股時代感油然而生,

這種粗曠、手工的握感不是現代工業製品可以比擬的。

可惜這種手工鋼剪又貴又會生鏽要常上油保養、現在沒什麼人想買了,

如果以後師傅不做就會絕版。

「現在大家都去家樂福買工具、很少人會來傳統刀鋪了啦」

張老闆也很直白說店鋪現在賺不了錢了過一天算一天,

孩子也不願接手做這種每月收入不固定的工作,

現在大家都去家樂福買工具,

買電動鏈鋸不買手動腰鋸、

買不鏽鋼剪刀不買鋼質剪刀,

現在主要都幫老客人磨磨刀、維修農具,

雖然我覺得店內到處都是寶、正式台灣傳統產業的體現,

但終究還是得面對遲早被連鎖大賣場取代的可能性。

A7R01949

現在主要都是服務老客戶維修農具

A7R02000

時間會將建輝刀剪舖帶到何處呢

《沙鹿百工》第1集- 歐克牧場

IMG_2699

第一次見到歐克牧場陳老闆是受朋友邀約去參觀陳老闆搭建中的秘密基地、

陳老闆像個小男孩般靦腆卻充滿熱情、一談到木屋的結構就開始侃侃而談,

這也讓我開始好奇是什麼樣的機緣讓他從養羊變成廢寢忘食地建築他的城堡?


「我16歲國中畢業就一個人來到山上開始養羊」

陳老闆的父母早年是飲料經銷商、主要客戶為鄉鎮雜貨店及開貨車進軍營兜售等,

但隨著統一超商的崛起、軍中成立營站,

陳老闆認為經銷商已成為夕陽產業、便決定另起爐灶,

16歲那年獨自一人上山開墾大肚山荒地養羊、鐵皮一片片釘出了歐克牧場的雛形,

歷經了3年牧場慢慢上了軌道、父母也決定在那時賣掉了經銷商牌將重心轉往牧場。

A7R01862

陳老闆說明他堅持不高密度飼養、讓羊隻們有足夠活動空間羊才不會心情緊繃。

A7R01908

牧場保留原始的高喬木樹種,達成上方遮蔭、下方空氣對流的效果。

「和別人用一樣等級的飼料、就只能產出和別人一樣普通的羊乳」

陳老闆為了產出和別人更不一樣的羊乳試了各種異想天開的方法,
包括牧草中添加大肚山脈盛產的龍眼荔枝葉等、但都無顯著提升,

最後決定下重本使用美國百慕達牧草來提升羊隻蛋白質攝取量,

才成功讓影響羊乳風味的酪蛋白含量大大提升、產出自己滿意的羊乳。

陳老闆另外提到,因為他的羊乳為保留最大比例酪蛋白所以使用低溫巴氏殺菌法,

腸胃敏感或免疫力低的人不建議飲用、以防一次攝取太大量酪蛋白腸胃無法吸收而拉肚子。

A7R01891

”你猜這一綑百慕達牧草一綑多少?一綑1000;你再猜一般商業牧場餵羊的鼠尾草燕麥草多少錢?不用錢!“

A7R01880

瞳孔有神、毛色柔順明亮,是優良羊隻的正字標記。

A7R01923

因羊乳的酪蛋白含量特別高、靜置一段時間後上層甚至會凝結成像奶酪般的稠狀。

A7R01910

陳老闆很自豪自己的羊乳通過SGS  35項藥劑檢測,全台灣應該沒幾家能保持這個標準。

A7R01916

陳老闆和沙鹿店面一影。

「在經歷過這些後,我將自己交給了上帝」

看似發展一切順利的背後、其實陳老闆也面臨過不少挑戰,

先是在9年前羊乳銷量正巔峰的時候得到猛爆性肝炎、恢復期讓他痛不欲生;

再來是豐原店店面生意慘淡、父子失和父親不准他進牧場;

儘管當時訂單供不應求、每天都想著要如何給足通路乳品,

但他突然醒悟自己當時過得很不快樂,

想到當初在牧場養羊的日子,躺在羊身上睡午覺、親母羊惹公羊生氣的日子,

他最後決定重新調整通路及飼養規模、並將牧場主導權交給了父親,

自己則在牧場旁的另一塊空地打造自己的夢想莊園,

未來打算將牧場轉型為觀光農場、結合淡水魚養殖、木屋咖啡、餵羊體驗區,

未來歐克牧場的新面貌會是什麼樣子,

大家都期待著。

A7R01853

“我爸爸很厲害、他什麼都會哦!”,擁有這種童年的孩子應該羨煞不少同學吧。

IMG_2687

整塊荒地陳老闆整地完全靠他自己人力,上午送貨、中午挖十車土、下午回去顧店,經年累月後變成現在的樣貌。

IMG_8407

陳老闆視察現在試驗階段的水循環系統。

IMG_8411

木屋在夜晚和燈光的襯托下更顯得溫馨。

〈八〉08/03擴大開放農林牧及魚塭外勞政策解析

勞動部在109年8月3日正式發布了公文宣布農業外勞大解禁、

為6月傳出農業外勞解禁以來終於下了定心丸,

這次修法的幅度非常大、

連帶導致我的第七篇《農牧業相關外勞懶人包》部分內容不再有效,

這篇文章會詳細說明有關這次農業外勞開放的部分。


﹤一﹥這次修法內容有?

這次修法以前、有關農業外勞的政策原有-

酪農業外勞外展農業外勞印尼青農實習外勞 三種,

這次修法將就服法第五章之二刪除、將條件過於嚴苛的酪農業外勞取消並新增第五章之四併入新增的農業外勞變成

農林牧或魚塭養殖外勞外展農業外勞印尼青農實習外勞 三種。

由農會、合作社當雇主的外展農業外勞還是存在,

注意不要跟農林漁牧外勞搞混。

﹤二﹥適用對象有?

1.經營畜牧場、或畜禽飼料管理、繁殖、擠乳、集蛋等事業單位

2.經營蘭花栽培、食用蕈菇栽培、蔬菜栽培或農糧等事業單位

3.經營陸上魚塭養殖等事業單位

4.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農、林產業工作

最近有接到來電詢問種茶、休閒農場有無在這次開放範圍之內,

前述兩者不在開放的前三種類之內、但有機會列入第四種類中央指定的產業。

一切還要待勞動部或農委會公布詳細施行細則。

另外如同時另外符合外展農業外勞、製造業外勞、屠宰業外勞資格,

以上四種外勞只能則ㄧ使用。

﹤三﹥須具備的文件有?

1.畜牧/養殖/種苗/農場 登記證影本

2.負責人身分證影本

3.求才證明(仲介公司處理)

4.無違反證明(仲介公司處理、如申請人為自然人則免付)

5.農委會資格認定函(仲介公司處理、申請細則待政府公布)

﹤四﹥可申請的名額是?

(農+勞)保 總本國籍員工數 x 35%=可聘僱外勞人數(四捨五入)

舉例來説:夫妻2人在同一農場工作都有保農保、則可聘僱外勞人數為

2(人) x 35% =0.7(人) 四捨五入≈ 1(人)

另外此農勞保總員工數是由農委會判定、並非負責人說了算,

實務上如何判定待之後農委會說明。

如果事業單位缺工想請更高%數可以每月多付就業安定費3000元即可增加5%比例、總共40%,

舉例來説:事業單位總共20人都有保農保、則可聘僱外勞人數為

原本->20(人) x 35% =7(人)

附加就安費->20(人) x 40% =8(人)

﹤五﹥開始時間是?

截至撰文日(8/14)、目前僅有陸上魚塭業公佈申請書已開放送件,

其他種類待一公佈我會立即更新於文章及粉絲團

如有農、林、牧及魚塭外勞相關疑問或申請需求

歡迎來電詢問👨‍💼

📱091515-6611(同Line ID)

-吳柏憲 Brian

高鼎名片

如何0元投資、每月就可以淨賺收益? 如何0成本將室內降溫3-5度、大幅降低電費?

看到標題進來的你是否疑惑投資跟省電降溫兩件事怎麼搭得上邊?

 

其實真的有的,我稱它為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準備好了嗎?

 

 

為你介紹今天的主角-

 

 

噹噹!太陽能板屋頂

太陽能板

 

太陽能板已行之有年、市場上廠商多不勝數,

今天這篇文章我會說明如何選擇一家有寶藏的廠商、

以及說明為何透過太陽能板能達到投資又降溫省電等效果。

 


 

總統蔡英文在2016年的一大競選政見是希望在2025達成非核家園、其中再生能源佔20%,

也因此太陽能產業開始如日中天地發展,

政府也制定政策吸引民間投資再生能源(詳見:中華民國再生能源發展條例),

最大的誘因就是台電保證20年保證收購電價、不用擔心太陽能發的電無處可賣。

 

太陽光電費率-2020

 

那裝太陽能板發電能有多少收益?

這邊提供一個簡單的算式約略計算給大家看

 

舉例:台中50坪透天屋自費安裝太陽能板

收益:2.5坪約可發電1kW

20kW x 平均每日日照3.5小時 x 365天 x 收購費率4.37元

=111,656,每年約11萬的收益!

 

如果是台中500坪的廠房、

每年電費收益更是可以輕鬆超過100萬!

 

除了電費收益外在屋頂加裝太陽能板還有什麼優點呢?

 

1.免費施工

你出地我施工、每年付租金給您

2.省電降溫

平均而言室內可降3-5度、降低冷氣耗電量

如選擇自用餘電回售甚至可能0電費

3.老化屋頂翻新

如屋頂已有一定年紀可透過施工順便補強

4.延長屋頂壽命

減少雨水和日曬直接接觸、降低壁癌發生機率

5.頂樓合法加蓋

相對一般常見的違法鐵皮加蓋、

架太陽能板是法律所允許,

既美觀又多一層樓可運用

6.貸款享有優惠

憑著和台電躉售電的20年契約,相當於證明你有20年穩定收入的財力證明,

甚至可成為房貸的申貸籌碼

 


說明完這些、

我真的覺得現在這個時機點是安裝太陽能板天時(太陽能免費)、地利(政策支持)、人和(免費施工)的好機會,

如果閱讀完文章的您對安裝太陽能板屋頂有興趣歡迎和我聯繫為您轉介公司部門,

 

公司優勢有-

《速度快》-最快1個月完工

《優良設備商》-2009年至今十餘年經驗、同時也為中華電信配合廠商

《安全性高》-結構可承受18級強風超越颱風等級

《租金業界前段班》-依案件規模租金收益在6~12%不等

(也可選擇自費施工 自收100%租金 可貸款2-3成 保固5年)

 

 

如您的建築有-

50坪以上

為合法透天厝、農舍無頂樓加蓋無遮蔭

或公司廠房屋頂

歡迎來電洽詢

有門牌即可評估

讓我們一起為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邁進!

 

091515-6611(同Line ID)

吳柏憲 Brian